韦劲灵
(广西百色市第七中学,广西 百色 533000)
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有效的方法,朗读只是其中的一种,其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将文章理解的更加深刻,并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在目前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只是在做表面功夫,让学生象征性的读一下文章,导致学生无法了解朗读的重要性,没有形成正确的朗读习惯。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教师就需要将朗读教学重视起来,并将以下策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指导学生朗读,并不断的丰富朗读形式,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使朗读教学达到理想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素养。
朗读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手段。朗读本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情感,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朗读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对朗读也不重视,对文章无法产生自己的看法,在学习文章时只能听教师讲解,机械般的记录。这样的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参与感不足,无法体会作者的情感,也无法真正理解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除了这种方式之外,一些教师还直接利用录音代替了范读【1】。虽然教师有应用现代化工具教学的意识,但是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朗读教学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范读会比录音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学生会更深刻的理解文章。
例如在教学《背影》的时候,教师可以选取重点内容进行范读,比如父亲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却坚持为儿子送橘子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就可以先充满感情的朗读,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有所感悟,然后再反复的朗读。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就营造起来了,学生还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除此之外,教师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要仔细倾听,并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当地给予指导,从而有效的将朗读效果提高。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参与朗读教学,是因为太过枯燥乏味了,教师总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式。一开始学生还能配合教师,并觉得很新鲜,努力的表现自己。但是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觉得太无聊,丧失了朗读兴趣。在教师安排朗读任务后浑水摸鱼,无法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追根究底,是教师在“舒适圈”不愿意走出来,采用同一种方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需要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朗读教学。这样一来,学生看到新奇的朗读形式会被激发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朗读教学。不仅课堂气氛可以活跃起来,还可以将朗读效果增强。常用的几种朗读形式为:齐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朗读内容选择朗读形式,发挥出不同朗读形式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齐读,更容易烘托出诗歌的气氛,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白话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扮演文中的角色,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深刻理解知识;在教学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配乐朗读的方式,通过与文章情感基调相符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深刻的体会文章,感受作者的情感。
掌握范读方法,有感情的范读文章,是一位教师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教师体现专业能力的一种方式【2】。在朗读教学中,教师有感情的即兴范读,可以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的融入课堂教学,并从教师的范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春望》的时候,教师要先对这篇文章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找到合适的朗读情感进行范读。这首诗描写的是安史之乱的荒凉,教师就需要用悲惨凄凉的语调进行朗读,在读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时候,教师要重点突出“破”和“在”,让学生感受到物是人非的感觉,感受到作者的悲伤,身临其境的体会知识、感受知识。
结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朗读教学重视起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让学生愿意朗读。然后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有效朗读。因为朗读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对文章会理解的更加深刻,语感和表达能力也能有所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