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飞
(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镇下任小学,浙江 嵊州 312400)
问题情境的本质就是学生在趣味横生的情景中感受未知的新奇的事物由积极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把学习作为自己参与其中的首要目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自发地调动自己的参与兴趣与参与热情,让自己的认知感受与情境活动融为一体。同时,问题情境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而言,还是一种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小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对周围事物容易产生好奇性的阶段,一旦问题引导得当,小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积极表现自我。所以,问题情境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式。
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利用学生生活场景中所熟知的事物来作为问题情境的素材创设有趣、具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而且创设的问题情境越贴近生活,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也会更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也会得到培养,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同样也会得到保证。并且,学生在参与的这个过程当中,还能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运用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认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时准备一些正方体和长方体模型,让学生可以先观察正方体和长方体模型。观察完之后让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扮演正方体和长方体。负责扮演正方体的同学需要向负责扮演长方体的学生进行提问,正方体的特征都有哪些,而负责扮演长方体的学生则需要向负责扮演正方体的学生进行提问,长方体的特征都有哪些。教师则根据学生的问答对正方体育长方体进行总结,并让学生思考在教室里面,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引导学生进行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辨认思考,让学生真正对正方体与长方体进行区分。学生的回答大都都是“黑板、某一些窗户、文具盒以及课本是长方体”,“一部分的窗户是正方体、某些学生的作业本是正方体”,通过学生这些常规的回答,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提点与明确,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
小学生对于那些趣味性故事是持有天然的好奇心的。所以,数学教师也可以将趣味性故事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素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单独只是为学生讲趣味性故事,学生也只会沉溺于故事的趣味性而无法集中精神上课学习。但教师如果只是单纯讲解知识,特别是一些对于小学生而言略显枯燥、乏味的基础知识,学生也会产生厌倦感。所以将两者的优点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趣味性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参与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都会大大提高。对于一些基本的定理、公式、概念,学生想要理解与学习的欲望也会更加浓厚。
例如,教师在讲解“数学的减法运算规则”时,可以给学生编写一个故事,让学生自己愿意主动参与其中。故事大概可以是,森林的老虎大王召开一个森林大会,森林的所有动物都需要来参加这个会议。会议中有树懒、狐狸、兔子、松鼠、猴子、黄鼠狼等16个动物来参加,而还有长颈鹿、猫头鹰、乌鸦等9个动物没有来参加会议。老虎大王就很生气,于是就让来参加会议的这16个动物去抓捕没有来参加会议的动物,而这每个动物都最多只能捕获2个动物,试问老虎大王最少需要安排多少个动物去抓捕这9个动物。教师说完这个故事并且也将问题进行阐述,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同学之间积极讨论后,又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这个故事虽然字数偏多,但是其所反映的基本的运算规则还是清晰的,学生只要认真思考,大多都能算出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故事中提到的“最多”与“最少”两个词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不是十分熟悉,教师可以对这两个词的定义进行重点讲解后,再让学生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思考空间,而且还能保证上课质量,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某些知识其实是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去验证与加固对知识进行二次加工的。这样加工的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且加工后的知识是具有可持续性的,学生对其的记忆会更加牢固。并且,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图形的运动”的知识时,就可以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图形的运动过程。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形的平移、翻转”等过程并向学生发放一些“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圆”的硬纸板,然后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感受图形的运动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先设置相关问题:你对图形运动的哪些形式比较感兴趣,这些形式都有哪些特征。然后再让学生依据问题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把那些硬纸板进行相应的运动,并仔细观察在相应的运动过程中,硬纸板的变化过程。教师在学生实际操作后进行知识的总结,加强学生的认知与记忆。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生而言,创设问题情境是集中他们注意力的一个有效手段与方式。但是,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还要依据教学与课标的要求进行设计。前文所提及的几种方式只是许多种创设问题情境方式的几种,更多的更适合学生的方式还需要教师自己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