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湉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J.S.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也是音乐史上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J.S.巴赫集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音乐之大成,其作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哲理性,结构性,J.S.巴赫将那个时候的器乐演奏技巧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J.S.巴赫的成就推动了古钢琴向现代钢琴艺术的发展,在同时期内将钢琴复调的曲式基础和表现手法达到完美。J.S.巴赫的创作在巴洛克时期看来是非常广泛而全面的,在当时以宗教为背景的音乐大环境下,J.S.巴赫在创作宗教音乐形象时,着重表现平民生活的苦难,其音乐作品从民间音乐中汲取素材,运用其复调技术表达其思想,使其音乐成为了典范之作并影响后世。十七世纪与十八世纪的交接之际,正是音乐史上复调技术为主的音乐技法与和声旋律等主调技术为主的音乐技法融合的时期。《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完成于1720年左右,当时,J.S.巴赫于柯登任宫廷乐长,与其壮年时期的其他作品一样,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显示了J.S.巴赫成熟的意大利手法,浪漫而富有热情,流畅的音乐,优美的气质透露出J.S.巴赫壮年时期丰富的创作源泉[1]。福克尔称:“这首幻想曲是独一无二的作品,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作品堪与此曲相提并论。”
J.S.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运用了大量的半音进行,具有音乐会乐曲的性质,开创了在器乐中运用宣叙调的成功先例,更是使用平均律的典范之作。本文以J.S.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为例,浅谈J.S.巴赫古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演奏技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笔者认为可以将J.S.巴赫半音阶幻想曲分为两个部分,1-49小节为第一部分,50-70小节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采用了技巧性的写法,运用大量的音节和琶音分解和弦等的写法,这一部分又可详细分为三段落。
此处引子运用一连串的三十二分音符组成两句情绪激动的独白,是以d小调音阶为基础写成,有明显的音乐倾向性,音乐在每一句的最后一个音上戛然而止,让听众感觉耐人寻味。引子的演奏,在触键方面需要有所控制,更多地运用手指而非手臂和身体,感受其旋律起伏和清晰的线条感。引子段充满幻想曲风格,即兴性和自由度极强,在引子结束后便进入了A段。
进入A段后,从引子的三十二分音符变成了A段的十六分音符,音乐情绪较引子变得平稳,三四小节应突出左手的保持音进行,不断利用渐强和渐弱描写情绪上的波动,从第七小节开始到第十六小节,通过左右手的交替,将左手的八分音符作为发展的线索,适当突出左手低音,注意左右手音色的区别,声音均匀流动。到第十七小节的B音,前面一长串左右手交替的推动结束,B音达到顶峰,之后音阶开始下行,直到二十小节通过A音波音的延长,这里的稍作停顿酝酿着二十一至二十七小节更加澎湃的段落。第二十一至二十七小节音符又回到了引子的三十二分音符,充满活力,热情沸腾,一气呵成,直到二十六小节结束,用二十七小节的和弦分解为下一段的琶音分解和声段落做准备。在A段中,J.S.巴赫展示了他半音变化写作技巧和音型组合技巧的高超。
进入B段后,写作上从流动的音阶跑动变成了琶音分解和声的流动,在平稳的琶音分解出现两小节后,音乐又流动起来,这是J.S.巴赫戏剧性的写法,在三十三小节开始了十小节的和声进行,不协和和弦的发展,和不断向协和和弦解决,再变得不协和,再解决的倾向,使音乐充满张力,带着巴洛克时期管风琴音乐的音色色彩。四十二小节处一长串的和弦进行结束在最高音为A音的和弦上,之后又进入了四小节的和弦进行,为第二部分的宣叙调做了充足的准备,第四十九小节带着幻想性的悲怆感情色彩,由此进入第二部分。
与第一部分大量的音阶琶音分解技巧性的跑动不同,第二部分更强调情感的倾诉,充满戏剧性。比如第五十小节,从八分音符到十六分音符再到三十二分音符再到六十四分音符,直到第五十一小节又回到十六分音符,音阶从上行到下行,像是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在缓慢地述说自己的经历,带着叹息甚至哀求的语气。在这些述说的语气和宣叙的进行中,带着果断的和弦和休止符,像是人的呼吸声,让整个音乐富有生命力。第六十一小节到第七十四小节作为第二部分的中段,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技巧和表情相结合,三十二分音符的跑动增加了这个部分情绪的紧张度。从第七十五小节开始进入幻想曲的尾段,回到了悲痛的情感,线条清晰,结合了和弦的进行和半音阶进行,将之前感情的抒发发展到顶峰,经过起伏后,在最后一小节平稳结束。宣叙调部分几乎每一句都是在休止符后用单音在弱拍开始,直到结尾则用深厚的和弦。宣叙调部分是整首幻想曲的精髓,如果没有这一部分,这首幻想曲便失去了幻想的风格,缺乏了悲怆情感的展现,只剩下即兴的曲风了,这样就类似于单纯的即兴曲了,但是注意在表现悲怆情感的同时,宣叙调的整体节奏必须在保持八分音符的拍子上稍做一些弹性处理,这还是因为不论怎样的表现情感都不能脱离时代和作者的风格,所以尽管具有浪漫气息,但不要表现成为“浪漫主义”。[2]
在J.S.巴赫的b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中,J.S.巴赫结合了大量的半音进行和音阶跑动,通过此描写悲怆的感情,如此戏剧性的悲剧性的半音技法在巴洛克时期还是不多见的,还采用了大量的半音变化的不稳定的和声,需要演奏出管风琴的磅礴,需要演奏出宣叙调的情感表达和张力,突破了器乐的局限,为后世做了很好的典范。
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相比后世的幻想曲,笔者总结了几点特点:
相比古典主义时期严谨、清晰、平衡的古典奏鸣曲式,由于复调对位、组曲这类巴洛克时期通用的曲式以及古钢琴键盘与现代钢琴的区别,使得J.S.巴赫的这首幻想曲具有很强的巴洛克风格,并直接影响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幻想曲及幻想曲风格,浪漫主义时期的幻想曲常常对一个主题自由发挥,李斯特称其以歌曲,歌剧和器乐曲主题为基础的钢琴和乐队改编曲为幻想曲。J.S.巴赫的幻想曲更多的是追求自由与赋格对比的效果,将表达感情与当时的复调对位技法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J.S.巴赫半音阶幻想曲所呈现出来的强烈的情感对比以及其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在当时是超前的。所以J.S.巴赫的这部作品更是超越了巴洛克时期的风格,预示了浪漫主义的产生。
J.S.巴赫的幻想曲与后世独立的幻想曲不同,其像前奏曲与赋格一样的组合存在。没有固定的曲式。J.S.巴赫的幻想曲主要是表达了汹涌的情感和悲怆的情感这两种情感的对比。随着音乐史的发展,到浪漫主义时期,追求个人情感的表达,幻想曲甚至发展成了多个乐章的独立体裁。
J.S.巴赫在“半音阶幻想曲”中运用的大量的音阶,半音阶,琶音分解等手法,运用了大量的和声进行。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相比,其强调了主调音乐。其陈述手法还运用了技巧性因素与感情因素的对比,可以说是即兴性写作的成功范例。发展到浪漫主义时期,随着钢琴制作上的发展和作曲家热衷于强调个人感情与幻想的因素,以李斯特为例,李斯特的作品也运用大量的音阶,半音阶,琶音分解等手法,运用踏板和和声进行给作品加入了绚丽的华彩段。
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BWV903)在演奏上存在着很多争议,但这首作品的幻想性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笔者通过对巴赫半音阶幻想曲的曲目详细分析和其幻想性风格与后世的对比,希望读者能对这首作品有进一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