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2020-12-06 10:39陈静娴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意识渗透途径

【摘要】本文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及教学实践,论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文化意识的途径,提出指导学生巧记单词,借助节日、活动等进行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 途径 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121-02

《义务教育英语課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能有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语言,并得体地使用语言。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反之,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赖以传播的工具。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长期以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英语教学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以分数“论天下”的大环境下,教师往往更多地局限于听、说、读、写的训练,认为学生掌握书本词汇语句、会做题就是学好了英语。但是,在走出校园真正运用语言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学生由于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如传统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宗教信仰等,会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笑话,甚至无法运用所学语言与外国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语言学家Gillian Brown指出,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移入的不同阶段有关。Gillian区别了文化移入的四个阶段:最初的兴奋与愉快、文化休克、文化压力、适应目的语文化。Gillian认为“文化压力”这个阶段最为关键。与成年人相比,儿童被母语文化束缚的程度低,他们能够更快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进而更为迅速地习得第二语言。小学阶段是学生真正系统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是发展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粗略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发展初步的文化意识。因此,笔者将从记忆词汇、庆祝节日和课外活动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巧记词汇,体验文化差异

不夸张地说,当教师问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英语的时候,学生十有八九会回答“因为讨厌背单词”。词汇与语言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果说语言是与人沟通的“工具”,那么词汇则是组成语言的“零件”。英语中有很多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所拥有的文化内涵使得这些词汇不再是26个字母随意组装成的“零件”,而是有了生命,有了活力。教师应当恰当挖掘并巧妙运用词汇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克服词汇背诵的难关,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文化意识。

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上册Colours一单元中出现了颜色词汇,英语词汇中表示颜色的词很多,如red,black,green,orange,blue,white,yellow等。颜色词汇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授这些词汇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主题为“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ur?And why?”的讨论活动。这样的活动符合小学生喜欢表达、分享的年龄特点,学生通过谈论可以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告诉他们,颜色在中西方有不同的含义,如green(绿色)在我国通常表示“新生、希望”,看到绿色我们就想到春天,想到万物复苏;然而green(绿色)在西方国家,可以用来表示“幼稚、缺乏经验”,如“a green hand”指“新手、无经验的人”,还可以用来表示“嫉妒”,如“be green with envy”。教师可以在告诉学生几种颜色的文化内涵后,布置课后作业:小组作业,任选喜欢的颜色,查找有关其文化内涵的资料,下节课以小组为单位向其他小组介绍。通过这样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己去探寻新的知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颜色词汇的记忆,还能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不少有关食物饮料的词汇,如tea,coffee,milk,hamburger,noodles,rice,bread,beef等。这些词汇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饮食习惯,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食物词汇时,可以将词汇背后蕴含的中西方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教授完有关食物的词汇后进行Brainstorm游戏,帮助学生巩固词汇,接着引导学生按照中西方饮食对这些词汇进行分类,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总结得出:rice(米饭),是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主食,而在西方国家,bread(面包)则是大部分人的主食,并会配有a glass of milk(一杯牛奶);中国人喜欢吃noodles(面条),dumplings(饺子)等,而西方国家的人则偏向于hamburgers(汉堡包);而tea(茶)和coffee(咖啡),更是直接体现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在中国,茶道从古传承至今,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西方,咖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随着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茶逐渐被西方人接受,咖啡也慢慢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如果课堂时间充裕,教师还可以补充有关饮食习惯与礼仪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一定会更加热爱英语,不再觉得英语只是不断地背诵和记忆。

二、巧借节日,营造文化学习氛围

不同国家、地区有各自不同的、具有显著特色和文化背景的节日,比如中国传统的春节、中秋节,西方的圣诞节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西方节日传入我国,成为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巧借中西方节日,适时地举办一些节日活动,带领学生感受节日里蕴含的文化气息,从而体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例如在圣诞节来临之际,笔者带领学生用圣诞树(a Christmas tree)、长筒袜(stockings)、礼品盒(presents)等装饰教室,学生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浓烈的节日气氛。当天,笔者让某名学生装扮成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播放大家耳熟能详的“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带领学生一起歌唱,接着提问学生:“When is Christmas? What do Western people do at Christmas? ”学生对这样的节日十分感兴趣,也知道一些有关圣诞节的活动,他们踊跃回答。但是四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备有限,无法准确用英语表达一些想法,笔者适时抓住机会,引出一些短语和句子,如“buy presents for our family and friends”“buy a Christmas tree”“put some pretty things on the Christmas tree”“put presents under the tree”“put a stocking on our beds and wait for presents”“eat a turkey”等,这部分内容也是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8 “At Christmas”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对圣诞节感兴趣,想要准确表达想法,会比平时上课更加认真记忆这些有关圣诞节的词汇和语句,学习效率非常高。

笔者向学生介绍圣诞节的起源,指出圣诞节在西方国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就像中国的春节,无论外出多远,人们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随后开展课堂讨论活动:说说我们在春节的时候都做些什么。引导學生对比中西方节日的不同,向学生渗透跨文化意识。最后,笔者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贺卡,并将贺卡送给家人或者朋友。笔者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贺卡,引导学生在贺卡上用英语规范书写,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等。

这样借助节日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前渗透了五年级要学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在节日气氛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巧设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课程标准提出文化意识培养的二级要求:学生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知道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等。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每名学生说英语的机会也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帮助学生内化语言,教师应当巧妙地利用课外时间,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恰当地设置一些课外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文化意识。

我校每年均会举办丰富多彩的英语主题活动,在活动期间,我校各年级、各班学生都踊跃参加,如英语歌唱比赛、课本人物木偶制作比赛、手抄报比赛、课本剧比赛等。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此外,笔者认为,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适当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活动。比如,教授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6 “At the snack bar”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设计一个snack bar,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设计,亲身体验中西方饮食的差异、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等;教授五年级上册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以及六年级上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本剧表演,还原真实场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加入旁白、内心活动等,使得表演更完整、生动形象,展现英语故事的魅力;教授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以及六年级下册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选取感兴趣的节日、国家进行课堂展示,也可以制作主题海报等,了解英语国家的首都、国旗、运动、特有动物及著名建筑等,从而感受中西方不同的文化。

教师巧妙地结合课本内容以及课程要求设计恰当的英语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中初步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深入了解我国地理、人文知识,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英语理解和运用、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体验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培养其良好的文化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更能促进学生在文化的碰撞中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培养其爱国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孙颖.刍议小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融合与文化意识的渗透[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5)

[3]谭丽.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3(1)

[4]Robert Lado.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5]谢大滔,李晴原.实现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方式与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作者简介:陈静娴(1991— ),女,江苏苏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研究。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文化意识渗透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