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科与新文科建设关系的观念思考

2020-12-05 15:51
艺术设计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文科学科

周 星 董 阳

艺术学科是中国大文科中一直在迅速、多样化发展,并最终成长为一个一级学科门类的、贴近时代发展需求和人民需要的、精神形态的学科体系。但人所共知的是,艺术学科在学科传统上是更看重独立存在的各门类艺术技能、技巧层面的明晰分野、子学科规律也各不相同的一个独特学科,与崇尚工具理性的理工科、注重文字能力与逻辑思辨的人文学科相较,似乎颇有隔阂;在整个大文科体系之中,时常被理论性见长的一些学科当成“小儿科”。传统的文科学科深知自己与艺术技能相距甚远,因而虽然未必小看艺术学科,但从保守的学理性角度出发,却并不能全然理解艺

术学科真正的价值与意义。艺术学科又有着较强的不可替代性,因此也就时常被其他学科敬而远之。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以人为本,探索与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所必须的艺术学科的价值和意义愈发凸显,其在大文科、人文学科中与其他子学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甚至可以说,艺术审美的理想精神在人类的精神进化、理想升华的求索之路上独具重要意义。所以,以艺术审美为核心,在大文科、乃至更大的学科体系中共享艺术学科的独特优势,也是现代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文科建设给予这种时代要求以新的动力,艺术学科汇入新文科建设可以促进其自身的拓展,开阔自己的思路,丰富自己的维度,丰厚自己的底蕴;与此同时,也能与其他学科更有效地互惠、共生。

一、新文科建设的背景

新文科建设是国家教育部旨在推动教育改革、促进不同学科更上一个台阶的新举措,也可以看作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其目的是让教育更加适应国家发展,提高人口素养,是实现中国梦的一项必要举措和保障。我们已经见到新工科的发展如火如荼而颇具成效,新农科、新医科建设也同时在稳步进展;而我们身处其中的新文科的建设方略与步伐却尚处于一种观望、探索的阶段。置身于更宏阔的现代性进程,人文学科已然在一定程度上遭遇着危机。周宪教授认为“人文学科今天所遭遇的危机,既有外在的原因,比如科技主导的大趋势以及目的(工具)理性的广泛渗透;也有人文学科自身的原因,那就是它沉湎于过去而未能对现代性作出敏锐的响应。”①这些因素都呼唤着新文科的大发展。

新文科涵盖的学科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文化”最贴近、又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文科所涉及的传统文科在既往岁月中是整个国家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思想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为社会培养了许多在思想水准、道德层次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皆高的英才。文科赋予人们思想情感,关系到根本性的素养教育,对整个社会人文素养与文化品质的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文科在整个国家治理、社会组织建构与国家文化形象的呈现,以及民众对于国家的情感归依、对国家精神文化的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也不可或缺。文科与文科教育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教育版块,其学科存废影响着文化构建。传统文科自其建立之日起,既包含像社会科学这样对整个人类的组织架构极为重要的学科,同时并驾齐驱的还有人文学科,它们共同构成了文科体系中的不同序列。文科和理工科这类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训练的学科相得益彰,组成了国家学科体系的整体版图。从物质生产到实践操作、精神给养、人才培育,各个学科缺一不可。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等随着教育事业的拓展而不断推进,新文科的建设也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就提出了“在新时代新的发展机遇下,新文科教育要自成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②

由此思考有关新文科本身的构建;思考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人类精神情感所必须的艺术学科的发展;探讨在新文科建设中,如何吸纳新文科的构成和发展思路,给予艺术学科升维的可能;推演如何让艺术所具有的独特品质反哺新文科建设,乃至扩大到对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的滋养,并助其一臂之力等;皆利在千秋。无论理、工、农、医、文,最终都是为了人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为了让一个良善的社会组织架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为了让整个社会组织能够不断克服自身局限,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下文我们将逐步探讨艺术学科在新文科版图中如何自生,又如何与其他学科相互促进,共同走向未来。

二、文科的意义认识

显然,当我们把视点放在文科上的时候,就要注意到文科所包含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相对于理科、工科而言,由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构成的大文科的学科系统颇具包容性。当学科划分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多地与整个人类社会、各种组织及个体发生关系的时候,其精细化和联结性就会越来越明显。一望而知,社会科学是对构建整个人类社会秩序的一些学科的总称,更加注重于客观的、可量化的构成对象。而人文学科则是由与人类精神情感和内在需要密切相关的学科所构成的体系。当然,我们很难简单地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截然分开,其定义区别与内容划分也总是未尽一致;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人文学科的重点更偏向于个体的人的需要。所以,国家所倡导的新文科具备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聚合性,统称为大“文科”,以此与理科、工科,以及农科、医科等容易辨析的差异性对象并列。换言之,在新文科建设中,我们首先要探讨文科本身的宏观气场所在,那就是:它是针对鲜活的人、人的群体(人类)的精神生产,聚焦于人类互助发展的大命题。文科相对于理工学科而言是另外一个体系,随着人类不断成长而建构,依存于人类的精神需求与文化流变,形成独特的人文特质。文科更加注重思辨与诉说的价值,因为人类、人群或者人本身的各种欲求也需要传播、解释与沟通。文科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随着时代发展逐步产生了内部分工,各学科在思想和核心观念上各成一脉,形成自身的独立架构。

无论我们怎样设想,所谓的新文科都首先应该建立在对既有文科或曰传统文科本身分支领域和总体的文科观念充分尊重的基础上。传统文科所构建的学科体系在每一个学科的学科理论、学科分布、学科素养、学科历史等方面铺陈开来,构成一个交错而有逻辑的综合体系,此间经历了“千锤百炼”,具有其自身的严密性与严谨性。尊重传统文科,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既有的经验,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换言之,新文科建设首先要尊重老文科,并在总结既有文科经验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在实践操作和教育发展过程中探究其得失与成就,面向未来。这一点在世界教育界是有共识的。欧美新文科教育的先行者、美国希拉姆大学(Hiram College)校长瓦洛塔·洛丽(Varlotta Lori)也撰文提出,希拉姆大学的“新文科”战略“明确要求管理者、教师和员工都要确保课程和辅助课程既能培养古老的文科技能(如批判性思维、口头和书面交流、团队建设和问题解决),也能培养21世纪的文科技能(如技术和计算技能)。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我反思,理解‘认识自己’的重要性。”③尊重老文科的基本构成,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促使老文科在不同方面皆能有所拓深和延展,甚至推陈出新,滋生出新的生机,使不同学科之间能有更多的融合与交流,这是我们要探讨的新文科建设的新命题。

三、新文科“新”的理解

确实到了该坐下来探讨新文科建设的思路构想和发展趋向的时候。前文所述并非要改弦更张,亦非全然抛弃传统文科概念而另辟蹊径,而是对新文科开拓新天地景象的一种构想与期许。在尊重老文科学科体制的基础上汲取其优秀经验,并尝试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进行学科开拓,正是新文科的任务。面对互联网开创的新世界,面对智能时代各个行业、各种思想的互相渗透促发出的更具延展性与新鲜度的学科增长,如何将其与人文学科充分结合起来,这是新文科整体构想中理应注意到的辩证法。新文科在整体上不可能照搬老文科,应该带着新的理念、新的观察、新的社会需求和因知识互渗而生发出的学科融合的新动力,方能创造出富有新的生机的文科的未来。顾名思义,新文科必须有“新”的一面:是借助外力之新,是内部丰厚增长之新,更是充分认识到文、理、工科之间的互利因素,从而推动文科发展,并吸纳更多其他学科优长的新生。大文科内部不同分支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共荣,也可能派生出并不截然分离的新文科各领域之间深具关联性的、全新的学科方向。根据社会需求发现能够满足现代社会与人类需要的一些新鲜因素,亦是创造崭新的新文科的生发点。再有,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对老文科的部分改造与迭代,也能够凸显出新学科构架中新的理论观念输入与延展的新局面。于是,新文科在上述基础上能够逐渐成长为符合人类精神需求、符合现实社会对文科的需求,同时也符合人们日新月异的观念形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信息传播方式、行为处事方式和情感满足方式的新文科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新文科的理论框架与支撑,新文科对于学科历史的扬弃,以及新文科基于自身“育人”本位和时代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些对文化架构的新要求,也造就了新的学科理论伸缩的可能性。值此时机,加强学科发展的激励与思想激荡,将使新文科建设要义的呈现更活跃、更富创造性。可以大胆设想,由于新文科与人有着更加紧密的关系,在人、时代与社会现实之间有着更加灵动的联结,其较之于其他几个“新”学科,理应具有快速更迭、迅猛发展的大好前景。

实际上,既往的艺术学科在相当程度上已然实现了部分融合。在一些综合性艺术院校中,多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已经形成了一些规矩,也多有成绩。许多院校的设计学科或从工科中滋生而出,从工业设计独立成长为艺术设计学科;或从美术学科中伸展而来,将美术学科中偏向于设计的艺术设计方向独立,设置成为工业设计或更宽泛的环境设计等拓展性学科。在专业的服装学院中,原本有的艺术学科本就与工科设计学科相结合,伸展出更具创意的服饰文化设计、材料设计、色彩设计等学科。戏剧学科与影视学科的多元互渗也是艺术学科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许多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学科也皆是从人文学科延伸拓展而来。溯及既往,人们往往站在较为狭隘的角度批评艺术学科的泛化,在所谓“纯正”的门类艺术学科立场上担忧学科的扩展会导致艺术学科不够“地道”;这种考虑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加强作为艺术学基础建设的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的融合发展,反而更符合今天“新文科”的发展愿景。因此,在总结既有传统艺术学科的发展经验时,似乎也能看到传统学科交融渗透的新拓展,这也是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科发展的一个参照。

于是我们对新文科的“新”也应该有这样的理解:“新”不是打破旧有学科而另辟蹊径,而是顺应时势和社会实践的需求,对旧有学科进行拓展与再创造的“新”。例如戏剧影视学科中的表演学在航空、会展等领域融合而生的专业服务性的表演,还有渗透在体育、服装等学科中的体育表演、服装形体表演等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都促成了表演专业更大规模的拓展。这里的“新”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给予既有艺术学科以新的理念、新的办学思路、更具综合性的人文素养教育追求;以及超越技能导向,向更高的精神层面、审美层面升华与渗透的学科建设方向的新理解。这一点也是聚焦新文科发展的人文学者们不约而同的共识,如陶东风教授也曾经提出“谈论新文科不能把这个概念过分工具化、技术化、应用化。新文科更根本的使命在于回应新历史条件下‘人’的观念的变化,因为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的学问”④;高建平教授坚持“相信人类的悠久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东西,人文学科应该推动一种批判立场的形成,使我们在‘未来已来’的时代更加审慎。”⑤

四、艺术学科的新文科建设双面性

对于艺术学科而言,在新文科建设中我们的重点是学科的内部建设,以及对艺术学科在新文科建设中所处地位的理论辨析。

1、何以双面性?

从宏观角度出发,要处理好艺术学科与新文科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传统的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会以自身的成熟性与自我封闭为惯性,质疑新文科建设意欲何为的问题。其次,是艺术学科必须强调自身的特殊性,以抵御外部渗透对自身专业性的影响。从本质上说,新文科建设是对学科现代性的一种推动。“艺术的现代性包括对现代传媒、现代都市文化、现代市场经济以及现代网络社会等多重因素带来传播以及由此的认知观念的现代性的差异。不如此更新意识则对于艺术史看待判断,就无法推进。”⑥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在新文科建设中固步自封,拒绝相互借鉴。无论是文科中的中文、哲学、历史、新闻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学科,还是略有距离感的计算机等理工类学科;各个学科独特的优势都能给予更加注重个体感受与技能研习的艺术学科某些理论和方法上的启发,对差异性的借鉴可以给予艺术学科新的推动力,让新的艺术学科具有更加丰富浑融的新架构。张江教授提出“在新文科的建设中用科学精神来促进人文研究,引领新文科建设”⑦。同样,我们也完全有理由提出,如果能充分彰显艺术学科的独特性,那么,艺术审美给予人的精神情感满足,一定能够对新文科中的其他学科形成反哺效应——给予其他学科更多的审美滋养、人文精神渗透与更多形象化、感性化的展示。这就使得艺术学科不会缩伏于自鸣得意的、清高艺术家式的自我感知中,而能够助力于社会治理、法律构建和哲学思想的形象表达等,更能启发世人:审美建设是培养“完全意义上的人”⑧的必经之路。如此一来,我们在观念上就已经为艺术学科的新文科拓展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触动,也许整个新文科建设也应当感念艺术学科的审美精神所带来的新鲜感。

2、艺术学科特性

作为文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学科的根本是人。艺术是对包括精神需要、情感需要、心理需要在内的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人类发自内心、突破身体与现实的局限,抵达精神层面的艺术梦幻的行为;从无生有,通过技能与技巧,将艺术理念形象化。古人在《毛诗序》中论及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⑨这一规律在歌咏和舞蹈中同样适用。鲁迅先生所言的因为劳动中“杭育杭育”的呼喊而激发出了艺术的感知,这一观点也深得人心。关于诗歌起源于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在追赶野兽中“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⑩这样的将生产劳动的疲惫变成诗歌对象的说法;及至人类基于对双目所见、双耳所闻、触觉所及的感知而构造明暗深浅、线条的绘画,“宫、商、角、徵、羽”的音调等,皆是艺术魅力来由的明证。在现代人的交流中,本身用于沟通的文字升级为书法艺术,内心情感的口语表达发展为戏曲艺术,对现有物体的视觉复现发展成了影视艺术……艺术就是基于人的内在需要而外化成的由多重技巧呈现的审美形象。

总而言之,艺术在文科中是极具特色的、与人的关系最紧密的审美感知物,是从人类自身所发出的超越现实存在的、由艺术技能技巧所呈现的情感投射的对象。因此,为这样一个与人类精神层面直接相关的对象所构思铸造的艺术学科,全然是通过实践性的外在形态,成就了一套将情感表现赋予理念沉淀的理论支撑,并对艺术规律给予阐释和组织,为之形成各个门类艺术的学科保障。在艺术学科本身的指称中,包括了音乐、舞蹈、美术、设计、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乃至更多的情感表达形式;但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东西,却是与人的思想情感升华密切相关的审美意识、审美表现和审美精神。

3、对外的审美濡染

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学科建设,理应具有对外的审美濡染和对内的借鉴吸纳。所有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对称式构图、旋律的起伏跌宕、线条的明暗处理,还是镜头运动的舒缓和快捷等,皆遵循着人类内心与之相呼应的审美需求。因此,美感感知是艺术最重要的本质存在。传统文科中的艺术学科秉承这一认识,在各门类艺术学科中都服从这个最本质的最高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创作规律。审美形态的精微与独特更多依赖于对口传心授的技能技巧的意会,这就形成了艺术独有的、在其他学科看来难以理解的特性。这种精微的技巧规律难以与其他学科直接挂钩,但艺术学科中最重要的审美规律,却和其他相近学科如文学、语言、传播等有着高度的融通性。正因为如此,为了从人的精神情感层面丰富其他学科,新文科建设中艺术学科最应该注意的就是审美情感和审美精神的外输,即作为与人最直接相关的精神情感的高端存在,影响人文与社会学科,让它们在学科差异的学理探究、客观与主观的需求中,渗透着一种艺术审美的理想。

审美理想、审美感知、审美精神的输出,对于艺术学科来说本就是自在之举。没有审美精神支撑的艺术必将沦为浮夸的炫技,无根的炫技与其他学科之间很难形成融通的桥梁,更可能成为被排斥的对象。审美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感知的输出,可使其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看到艺术学科所具备的可以感知的、情感升华的特质;这种特质与人类精神世界的联结,能够使得各个学科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事实上,诸多学术大家,无论是文科鸿儒还是科学巨擘,都不约而同地以自己对艺术的喜好昭示着艺术与科学在最高层面上的共融、相通。他们的人生智慧与学术成就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关于客观世界规律的科学和关于人类精神情感世界的艺术,在至高的精神理想上是同一的。达芬奇、爱因斯坦、霍金……各个学科的巨擘对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融通与把控皆有诸多经验。在这些技巧与智慧中,最核心的部分依然是基于审美精神的结构匀称、形态美妙等法则。是的,他们的自身修养与思维方式都有着高妙的审美特征,这是艺术滋养的成就。可以说,在新文科建设中,艺术学科最核心、最重要、也是最可理解的部分——具备高妙精神升华价值的审美特征也就托举而出,成为新文科学科体系建设中可资镜鉴的新因素。

4、对内的借鉴吸纳

回到艺术学科作为新文科建设一员的角度,艺术学科自身在新文科建设架构中能承受什么样的变革?可以施展的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艺术作为人类从虚到实的理想创造物,也是伴随着时代文化的发展而逐渐丰富起来的。艺术人丰厚的文化素养,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优长,都可以助力艺术理想日臻丰饶;同时,艺术人在创作与研究中也在完成着精神进化与人格养成。尽管如此,我们也需要坦承的是,艺术人在理性思维、经验视野、理论表达、逻辑表述、量化分析等方面不甚擅长。而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中的成熟经验,或可在弥补艺术学科这方面短板的意义上发挥作用。历史学科中的观察、梳理、考证、古今对照等思维与方法,如能更深地与艺术史、艺术学科史、艺术考古研究相融,必会对艺术史学的拓展大有裨益。中文学科作为与艺术学科最为切近的学科,在词曲文本、戏剧结构、图像认知、乃至语言学解析、美学阐释等领域,皆能为艺术学提供基础性的知识输送。特别对于影视学科而言,没有中文学科的文化支撑,艺术剧作层面的完成就无从谈起。尽管影视学科在渐次探索并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与艺术语言,可但凡人们对影视作品产生微词,剧作层面的因素首当其冲。视听语言优势的发挥依旧建立在剧作的强势之上,剧作层面的成功为视听语言、表演、思想内涵的表达、美学意象与意境的营造夯实了基础。文学学科中的文艺学理论与艺术理论有很大交集,文学表述中的文字逻辑、情节设计、细节面貌的描绘等等之于影视表现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言及哲学对于艺术学科观念的影响,在思辨性、价值观、世界观、终极追求等方面都静水深流。其他学科,如经济学、法学在艺术市场、艺术伦理、行业规范等方面对于艺术学科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跨媒介叙事、大数据可视化等也已越来越深地融入艺术创作之中⑪;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与人文的关涉已经不仅仅是些伦理和意义难题,科学逻辑与人文逻辑在一些领域已经出现了握手言和的趋势”⑫。所以,新文科框架中的艺术学科,应广泛学习、借鉴和吸收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优长。

五、艺术学科自身审美强化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本身的审美规律在濡染周边文科,乃至在理工科之中发挥作用之前,必须夯实一个问题,即:艺术学科自身审美素养的提升。

在抗疫期间我们看到,天津茱莉亚音乐学院解聘了一位攻击中国人为“猪”的美籍华人教师:“本院原拟聘用的小提琴教师蒋逸文于最近发表的恶劣言论,是天津茱莉亚学院或其他任何社群都无法容忍的,我们对此予以最强烈的谴责。天津茱莉亚学院现决定对蒋逸文不予聘用,自此声明发出起即刻生效。”⑬据说这位华裔教师是很出色的艺术人才,但是他在自媒体上对国人的污蔑行为说明,艺术技能的高下并非艺术的核心。艺术人如果缺乏基本的做人道德、国族意识,在审美修养上的缺憾就是严重的。技高一筹的炫技似乎可以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高下”,但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却无法达至艺术真善美的境界。这个问题可联系到早些时候教育部发布的高校美育实施的三个对象:师范的美育、公共艺术的美育、专业院校的美育。很明显,如果人们过去直观以为艺术就等同于审美教育,作为美的呈现者,艺术家应该对他人实施审美教育,那显然就会产生教育偏差。教育部的政策针对性非常明显地告诉我们:进行技能教育的专业艺术院校同样需要实施审美教育。此时,审美教育不等于技能教育,技能教育未必就是真正的审美教育。如果不以审美的观念和思想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教育呈现出美的目的,而仅仅是以炫技为要务的话,这样的专业艺术教师是不合格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所以关于美的观念、美的思想、做人的道德的学习必不可少。美育对艺术学人来说是首当其冲需要实施的教育,要认识到在艺术学科的教育活动中,美育普及是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艺术才称得上是美的艺术,审美精神才能从艺术技能技巧中完整地体现出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有理由很幸福地告诉别人:艺术学科是输送美、普及美的。同时我们要了解到,对艺术门类之间的审美规律的融通和把握,在学科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回到艺术学科本身,如何更进一步升华、体现新文科特色?有几个方面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

首先,是吸纳成熟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在理论建树、学科逻辑排布上的经验,加强艺术学科的理论性与逻辑性,让艺术美的影响力得到更进一步发挥。艺术本身即具备美的构成、美的规律与美的理论,我们要在借鉴中使得艺术美的逻辑性、审美情感的感召力、艺术理论的智性之光得到加强。

其次,要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有更多的交流与融合,使得自己更能够融入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综合性趋向,而不是固守各自分立的艺术学科。其实,艺术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已有一些结合并取得了成果,加大综合性素养的培育会使得艺术学科自身更为丰饶,更贴近人的情感心理需求。

第三,要更深入地结合互联网对艺术的传播、艺术的接受和艺术的新形式呈现的研究,使得瞩望于智能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具备更多新的拓展可能。

第四,要更广泛地结合计算机学科,甚至理工科的一些实证性学科的逻辑和经验,使得艺术学科既保持别有天地的情感飞扬,精神呈现玄妙而浪漫的气质,又能在表述和理解上具备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的严谨逻辑与理论,增添以理服人的能力。

六、艺术学科新拓展的路径方略

下面,我们来探讨艺术学科在新文科建设中应该行进的路径和策略方法。

首先,是观念上的融合性。我们要意识到,在新的形势面前,艺术学科既有的成熟但也相对封闭的体系应该打破,也要对新文科建设给艺术学科带来的新机遇做好充分的准备。艺术的独特性理当坚守,但也有必要打破自己“高处不胜寒”的孤芳自赏,至少应当增强艺术与多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组合和相互推动。自从2011年我国艺术学科独立、新的艺术门类体系建立之后,艺术学科已在相当程度上完成了一些积极主动的整合。五大艺术学科门类已经打破了既往对于理论的蔑视,越过了相互之间关于“谁最‘艺术’”的争执,与此同时明白了宏观的艺术理论与各门类艺术理论之间需要彼此支撑。这样,在不断的分化组合中,相互学习与借鉴的艺术学科已经日渐显示出聚合性的学科结构。我们可以看到音乐、舞蹈学科已经相当紧凑的学科设置,美术学科亦如是。所以,进一步推动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科的融合与新学科的拓展并非没有可能。在这方面,希拉姆大学在2018~2019年新文科跨学科院系——艺术、人文与文化系的课程体系改革中已然先行:设定了包括音乐与戏剧,艺术、电影与数码设计,创意写作,历史,法律预科,英文,国际研究等七个课程群,包含各自的主修课程、桥梁课程⑭和辅修课程,学生需要在其中选择一套课程群作为自己的修业方向。以音乐与戏剧类为例,作为主修课程群,其辅修课程涵盖摄影、西班牙语等;而音乐与戏剧课程本身也是创意写作课程群中的辅修课程。在艺术、电影与数码设计课程群中,古典学与中世纪研究是重要的辅修课程⑮。希拉姆大学在美国属于以教学为主导的老牌大学,其新文科改革中艺术类学科的经验或可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

其次,是新学科的新拓展。要意识到新文科建设中艺术学新学科的拓展需要在保持既有精华、坚守既有技能技巧阵地的同时,更勇敢地面对新时代、新的学科的整合方向和对新的外来学科的借鉴。艺术也需前行,面向迭代更新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智能时代的艺术学科,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对于人的精神情感、灵魂情操的审美熏染作用,无疑要有新的举措。

第三,在观念上更上层楼。艺术学科要打破自己高高在上的“艺术家”的形象。既往,我们说艺术学科是美育的主要途径,但并非说艺术学科自身不需要对审美精神、审美理想做出更好的概括。过去的一些教训已经证明,各门类艺术在坚守自己界域的时候,也多少阻断了艺术综合理论与艺术审美观念的生长。如前所述,艺术学科的技能技巧教育必须附丽于更高的审美精神的指导。艺术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教化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技能技巧,必须明晰:所有的技能技巧教育都是为了实现本学科的审美精神培育,打动人心,将来为社会镀上艺术审美光彩的线条、光影、旋律、结构、动作、色彩,让人们感受到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呕心沥血是为了呈现艺术的精神,让人成为人;从而使观赏者领会到艺术的真谛绝非艺术技巧上的巧夺天工,而在于能够感知到在所有艺术形式的深处都有着艺术审美价值。因此,在不同学科中,增加关于艺术审美精神的课程,在既有的技能技巧课程中强化艺术审美精神的指导性,在所有的艺术学科之中,都要将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与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靠得更近。

注释:

① 周宪:《再发明与在行动——化解人文学科世界性危机的路径》,《南国学术》,2015年第2期,第40页。

② 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 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中国编辑》,2019年第2期,第7页。

③ Varlotta Lori,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Systemic Academic Change :Hiram College’s Model for the New Liberal Arts”,Plan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Vol. 47, No.1 (2018), p.17-20.

④ 陶东风:《新文科新在何处》,《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1期,第8页。

⑤ 高建平:《科技新时代人文学科的使命》,《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1期,第21页。

⑥ 周星:《中国视角与当代价值——关于艺术学理论认知相关问题的思考》,《文艺工作》,2019年第6期,第10页。

⑦ 张江:《用科学精神引领新文科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0页。

⑧ (德)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4页。

⑨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第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页。

⑩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一《弹歌》,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1页。

⑪ 参见Mehrdad Yazdani, Jay Chow, Lev Manovich,“Quantifying the development of user-generated art during 2001–2010”,Plos One, August 8, 2017,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75350.

⑫ 陈跃红:《新文科:智能时代的人文处境与历史机遇》,《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1期,第13页。

⑬ 赵友平:《美籍华人演奏家朋友圈称中国人为“猪”,被天津茱莉亚学院解聘》,2020年3月18日, https://3w.huanqiu.com/a/c36dc8/3xTCJUF0Cxx?agt=17。

⑭ 美国大学的桥梁课程(Pathway Program)是指学生正式入读固定院系、专业之前,在语言巩固阶段可以学习的一系列取得学分的专业课程。

⑮ Varlotta Lori,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Systemic Academic Change:Hiram College’s Model for the New Liberal Arts”,Plan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Vol. 47, No.1 (2018), p.23.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文科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超学科”来啦
再论哲学人学的学术性质
孙文科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