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记忆的北齐临淮王像碑

2020-07-15 02:25邱忠鸣
艺术设计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北齐拓本青州

邱忠鸣

一件石碑,是否可以有“自传”?石碑,通常被视为金石材料,今之学术研究或可列为新文献——石刻史料,其最重要的意义仍在于其突出的、与正史颇有张力的文献价值。然而石碑的价值,当远溢出此范畴。例如大型石碑或位于通衢大道之中心,其中佛教石碑或立于山中石窟,或竖于闹市寺庙,在相当多的情形下除去文字本身的意义之外,还具有十分显明的景观意义,在相当的程度上塑造了观者的视觉经验,或可成为官方与民间信息沟通的渠道,或具有视觉政治的意义。①而除去文献、景观的意义之外,一件石碑或可视为有生命之物,有着“出生” “成长” “衰落”等生命过程,这个过程或可使一件石碑成为地方记忆的一部分,与当地民众产生各种形式的互动,并因此而有效地参与历史的进程。北齐青州临淮王像碑或可成为我们此类观察的一个极好的例子。该碑最初由临淮王于北齐武平四年(573)建于青州南阳寺。

一、临淮王像碑概况

据清人段松苓《益都金石记》记载:

“碑高一丈,宽五尺,额篆书阳文,字径四寸,共三行。文隶书,字径一寸三分,共二十九行,书法严整,文笔流畅。……南阳寺原在今城西门内淘米涧西,而碑建于其中也。”②

据今人青州博物馆孙新生先生发表于《文物》的文章可补段氏记载之阙,北齐武平四年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图1),现藏山东省青州市偶园,青石质,通高444厘米、宽160厘米、厚19厘米,原碑座已佚,碑首呈半圆形。碑额:篆书,三行12字,字径17厘米,中有界格,题额两侧各有一小佛像(图2)。碑文:隶书,29行,满行58字,原文共1635字,现存约1500字。③

像主临淮王娄定远,高欢娄皇后弟娄昭次子、临淮郡王青州刺史,时号为北齐“朝中八贵”之一,权倾一时。④青州南阳寺,为北朝时极为重要的寺庙,乃“正东之甲寺”,唐开元年间更名为龙兴寺。⑤

二、作为历史记忆和塑造历史记忆的临淮王像碑

据清人段松苓《益都金石记》记载:

“碑高一丈……南阳寺原在今城西门内淘米涧西,而碑建于其中也。碑不知何时断裂上截,以铁束之。李南涧谓寺废后明商河王辇置城北弥陀寺,东向。今弥陀寺复久就圮。乾隆四十七年(1782)八月初三日夜大风雨,所束铁脱,上截岌岌欲西倾,及移于滚水桥北文昌神祠,而欲倾者已龟裂作七八段矣。”⑥

图1:临淮王像碑全貌,图片由青州市博物馆提供

图2:临淮王像碑碑额,图片由青州市博物馆提供

图3: 临淮王像碑碑文拓片局部,出自《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临淮王像碑(下册)》

图4:临淮王像碑碑文拓片局部,出自《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临淮王像碑(下册)》

综合其他文献记载,二十年后,此碑又被扶立。清人杨峒嘉庆七年(1802)新撰《徙建齐碑记》记载甚详:

“北齐临淮王像碑,武平四年立。篆额云: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者,娄定远也。碑旧在南阳寺,唐开元中,更名龙兴。今府城西门内淘米涧西,盖其遗址。碑阴有’龙兴之寺’四大字,本李北海所书寺额,金皇统六年摹刻于此。左方有济南孙悫题跋,《齐乘》以为唐人续刻者,殆未见孙跋耳。其后龙兴寺废,移置城北弥陀寺,而石已断裂,以铁束之。日久倾欹,岌岌欲坠。会益都故令钱唐周君嘉猷,承修未峻而卒,子庆承继其事,募徒工次,升碑石东碑文昌祠,舍龟趺焉。其断石零落者,别藏段生松苓家,时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也。上距武平立碑之岁,一千二百有十年,而弥陀寺亦为荒墟矣。明年,周遂南归,因循未立,卧置祠下者。越二十载,太守李公莅郡之二年,政通民和,留意名迹。询及金石著录之古且巨者,躬造祠下,摩挲遗刻,相度地形,出俸金之余,属司训导张君宾雁、司狱徐君步云,鸠工筑基,承以方趺,洗剔补锢,树之庭左,累甓以翼其侧,盖瓦以覆其巅,千载断碑,屹然再峙矣……李公名戴春,字和轩,饶州鄱阳人。嘉庆七年六月日记。”⑦

综合以上文献可知:金皇统六年(1146)济南孙悫将家藏李邕书“龙兴之寺”旧拓本双钩摩勒于北齐临淮王像碑碑阴并题跋。我们从中看出作为金石或书法藏家的金人孙悫意图将其家藏的著名唐代书法家所书的寺名旧拓重新刻于像碑的碑阴,将原寺额刻于像碑碑阴,一是将同一寺庙之重要金石遗存聚集于一处,此外似乎将对原寺之追思寄于金朝时尚存的原寺中的重要遗物之中。

明初,寺院衰颓,洪武年间寺废。后万历年间,明王朝宗室商河王辇移置于城北弥陀寺,因为碑石已断裂,于是以铁束之。商河王朱翊(1597~1616在位)为衡恭王朱祐楎之重孙,善书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后遁入空门,法号圆智,在佛教领域颇有作为。其中仍为我们所知的是:在迁徙临淮王像碑的前后,他曾募化建造一座佛教经钟,钟声清越远扬,曾为青州一景。此钟今日尚存,现藏于青州市博物馆。钟上铭文记载经钟建造过程:“大明万历龙飞戊申四月/八日甲子/,衡国主喜舍内资,敬造/宝钟一口,仝/妾媵李氏/,遣承奉夏元吉监造/。心寺主人少林嗣法圆智/商河王翊发心募化/。成造匠人王世杰等/。监工内官黄成/校尉严尚仁/、杨成/、赵可贤。”⑧可见作为明代藩王——衡王府苗裔的商河王从衡王处成功募集资金,用于经钟建造,似为顺理成章之事。据此推之,移置临淮王像碑所需资财亦很可能出自衡王府。在商河王眼中,临淮王像碑最突出的意义非为金石巨著,而是其重要的佛教意义,因此将之从城西南阳寺旧址移置于城北的一座佛寺之中。简言之,明商河王的徙碑之举欲培福增德,并还原其佛教语境,以尽佛教徒之本分。

后弥陀寺亦倾圮,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初三因暴风雨摇摇欲坠,而作为地方官员的益都令周君嘉猷之子嗣在修建府城时,安排人将石碑迁徙至文昌祠下,不过并未按原样竖立,而是卧置于地。从文献的字里行间,我们大概可以读出作为朝廷命官的周氏,很可能并不是佛教信徒,因此在他们眼里石碑或是文物,当安置,但并未如佛教徒商河王一样将之安置于寺庙,而是置于文昌祠,彰显的似乎是其作为文化遗物的意义,而不是在原境中的佛教意义。

金石学家段松苓则收藏了碑上部散落之石,时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也。在段氏眼中,他之所以收集散石是因为其具有重要的金石学价值。

大约二十年后,太守李公戴春政治清明,境内安详,这位在青州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地方官员命人着手清理史上遗留的问题,加以匡正修缮。⑨期间询及金石著录,作为既古且巨的临淮王像碑自然浮出视野,于是李戴春亲自造访文昌祠下……后集地方政府之力,先筑基础,在基础上建立了方形趺座,对碑石进行洗剔补锢,重新将这座历经千年的石碑树立在文昌祠的庭院中,两侧还以砖累建施以保护,碑上并盖瓦以覆其顶,千载断碑,屹然再峙矣。那么在一位颇有政绩的太守李戴春的眼中,临淮王像碑是一件年代久远且形制巨大的、极为重要的金石遗物,他看重的是其文献和文物的意义。

对于清嘉庆年间的人们来说,临淮王像碑所在寺院南阳寺位于“今府城西门内淘米涧西,盖其遗址”,不过已经成为遗址或曰废墟。

1979年该碑移入偶园,归属青州博物馆,则其文物价值彰显,在普通民众眼中便是一件体量巨大的千年古碑。

图5:临淮王像碑碑额拓片,图片引自孙新生《山东青州北齐<临淮王像碑>》,《文物》,1999年第9期

图6:临淮王像碑碑文拓片,图片引自孙新生《山东青州北齐<临淮王像碑>》,《文物》,1999年第9期

从上文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自北齐立碑以来,历经千余年,临淮王像碑成为历代佛教信徒、金石学家、地方官员、博物馆的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他们于是从佛教、金石、书法、文物等角度又重塑了石碑的历史,反过来石碑又在相当的程度上塑造了上述精英、机构和民众的历史。

三、作为录文与拓本的临淮王像碑

临淮王像碑的文物和文献价值,为历代学者倚重,长时段来观察,尤其是清代金石学家们的记录颇夥,亦有地方志的体系留下鸿泥雪爪。其录文先后收录于《嘉靖山东通志》⑩《嘉靖青州府志》⑪《金石萃编》⑫《山左金石志》⑬《益都金石记》⑭。近人与今人的著作亦颇丰,粗列如下:《支那美术史雕塑篇》⑮《支那佛教史迹》⑯《鲁迅石刻辑校手稿》⑰《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⑱《汉魏六朝碑刻校注》⑲。《译注语石》⑳《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㉑发表了拓本照片。

现存拓本有北京图书馆藏本(图3、4)、青州市图书馆藏本(图5、6)、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藏本、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藏本。此一形式的存在大多为少数学者所识见、研究,推动人们对这一领域知识的新的认知,并持续参与历史记忆的塑造。

临淮王像碑,究竟是具有非凡佛教意义的宗教遗物呢,还是具有金石学价值的文物,抑或是一座不容忽视的“纪念碑”呢?还是兼而有之,是一件有血有肉的、有着丰富生命面向的“物质文化品”呢?这样的思考,或许有益于对其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附:青州临淮王像碑“生平大事记”:

1、573年(北齐武平四年)建此碑于青州南阳寺。

2、1146年(金皇统六年)济南孙悫将家藏李邕书“龙兴之寺”旧拓本,双钩摩勒于北齐临淮王像碑碑阴并题跋。

3、约17世纪初(1597~1616,万历二十五年至四十四年)明商河王辇置城北弥陀寺,东向。

4、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三日夜大风雨,所束铁脱,上截岌岌欲西倾,及移于滚水桥北文昌神祠,而欲倾者已龟裂作七八段矣。

5、约1802年,太守李公莅郡之二年,政通民和,案无留牍。询及金石著录之古且巨者,躬造祠下。摩挲遗刻,相度地形,出俸金之余,属司训张君宾雁、理曹徐君步云,鸠工筑基,承以方趺,洗剔补锢,树之庭左,累甓以翼其侧,盖瓦以覆其巅,千载断碑,屹然再峙矣。

6、1979年移至青州偶园,断裂处以水泥修补,属青州市博物馆。

注释:

① 参见邱忠鸣《北齐大型佛像研究》(待刊稿)。笔者曾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复旦大学等机构的讲座中论及此点。仇鹿鸣曾论及碑刻溢出文献的意义,参见氏著《中古石刻研究如何超越传统金石学》,澎湃新闻2015年4月。

② [清]段松苓:《益都金石记》卷一《北齐临淮王像碑》,光绪九年(1883)益都丁氏刻本,第19页。

③ 孙新生:《山东青州北齐<临淮王像碑>》,《文物》,1999年第9期,第71-74页。

④ [唐]李百药:《北齐书》卷十五《列传》第七《娄定远》。

⑤ 出自临淮王像碑碑文正文。

⑥ [清]段松苓:《益都金石记》卷一《北齐临淮王像碑》,光绪九年(1883)益都丁氏刻本,第19-20页。

⑦《徙建齐碑记》见(清)杨峒著:《书岩剩稿》,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页。

⑧ 青州博物馆编:《青州博物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07页。拙文根据青州博物馆王瑞霞馆长提供的经钟图片做了校订,特申谢忱。

⑨ 清嘉庆六年(1801),知府李戴春重修青州的万年桥。

⑩ [明]陆釴等篡修:《嘉靖山东通志》卷二十《寺观·青州府》,明嘉靖刻本。

⑪ [明]杜思等修,冯惟纳等纂:《嘉靖青州府志》卷十一,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修刊本。

⑫ [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三十五,清嘉庆十年(1805)刻同治钱宝传等补修本。

⑬ [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卷十,清嘉庆刻本。

⑭ [清]段松苓:《益都金石记》卷一《北齐临淮王像碑》,光绪九年(1883)益都丁氏刻本。

⑮(日)大村西崖:《支那美术史雕塑篇》(本编),东京:佛书刊行会图像部,1915年,第349-352页。

⑯(日)常盘大定、关野贞合著:《支那佛教史迹》(四),东京:佛教史迹研究会,1926年,第140-142页。

⑰ 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编:《鲁迅辑校石刻手稿》第二秩第四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第851-858页。

⑱ 颜娟英主编:《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8年,第258-260页。

⑲ 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10册,北京:线装书局,2009年,第15-19页。

⑳(日)藤原楚水:《译注语石》(上),东京:省心书房,1975年,第562-566页。

㉑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八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9-50页。

猜你喜欢
北齐拓本青州
北齐·墓壁画 仪卫出行图
《合集》27459拓本、照片对读的新发现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拓本博古画:金石传拓与中国画的交汇
访青州李清照归来堂
泰山上的汉字记忆——《纪泰山铭》清代拓本
浅述青州文化的历史渊源
《陆孝昇墓志》考释
《龙藏寺碑》艺术风格浅析
北齐文林馆考证及其对北齐文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