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美意象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及其影响

2020-12-05 05:56
文化与传播 2020年5期
关键词:庞德英美诗学

引言

意象主义(Imagism),又称意象派,是20世纪初叶由英美一批青年诗人组成的现代诗派,他们活跃于1910年到1920年这十年间,被普遍视为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发端。意象派的关键成员包括庞德(Ezra Pound)、洛威尔(Amy Lowell)、阿尔丁顿(Richard Aldington)、休姆(T.E.Hulme)、弗林特(F.S.Flint)和弗莱彻(John Gould Fletcher)等。其中,庞德是这一诗派的主要创始人,也是前期意象派的领袖(后期意象派的领袖是洛威尔)。意象派在文学史上活跃的时间虽然不长,创作的成果也不显著,但它却对20世纪的世界诗坛产生过极大影响。具体来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世界正处于政治、经济的急剧变化之中,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转变。传统的、形式古板的维多利亚诗歌已经无法满足诗人们表达现代生活的愿望。[1]”在这样的背景下,意象派诗人掀起了一场诗歌革命,其目的就在于反对陈旧腐朽的题材、抽象的教条主义以及矫揉造作的情感宣泄。他们试图运用意蕴深厚、含蓄精炼的意象来表现和传达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方面,在英美意象派蓬勃发展的时候,诗人们在诗歌美学上追求创新,努力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尤其是他们吸收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并从中国传统诗学中获得力量和启迪,推动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另一方面,勃兴于英美诗坛的意象派,其影响又回返中国,给予了五四时期及其以后的中国诗界很多启示,帮助催生了中国的白话新诗。由此可以说,通过意象派而实现的中西诗歌艺术的借鉴与吸收,成为了跨越时代、地域、语言和文化而实现异质民族文学交流对话的一个佳例。本文研究的重点即在于考察意象主义回返中国后的传播情况,并试图分析它为中国新诗所带来的影响

一、意象主义的内涵

(一)意象主义的基本诗学主张

英美意象派诗人主张摈弃传统维多利亚诗歌中抽象、浮夸的诗质,转而追求客观硬朗、精确清晰的意象。在他们看来,“意象”应该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单位,“现代诗歌创作应该致力于传递出诗人在瞬间产生的情感与思想的交融,而不是沉溺在那些难以胜数、乱七八糟的忙于沉闷和矫作的感情泛滥当中。[2]”意象派诗人要求诗歌要绝对精确地呈现,而不要使用冗词赘语。他们认为,诗的思想最好通过塑造具体细节及物象加以表现。根据这样的标准,意象主义者们制定出了几条规则作为他们诗歌创作的纲领。详细来说,1913年,美国《诗刊》杂志(Poetry)3月号发表了弗林特执笔的《意象主义》一文,该文提出了著名的“意象派宣言”(亦即“意象派诗歌创作的三条原则”):“(1)直接描写主客观事物;(2)绝不使用无济于表现事物的词语;(3)关于诗歌的韵律,采用乐句,不用呆板的节拍。[3]”同期《诗刊》还发表了由庞德撰写的《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在这篇文章里,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在一刹那的时间里表现出来的理智与情感的复合体。[4]”此外,文中还进一步阐明了诗人在创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917年,洛威尔将“意象派三原则”扩充为六条,此举更加突出了表现细节的重要性。以上观点非常精辟地表述出意象主义的诗学观念和艺术追求,举起了对19世纪以来传统诗风的反叛大旗,对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来看仍然具有进步意义。

(二)意象主义与中国传统诗学的融通

诚如前文所述,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主要创始人,他为建立意象主义诗歌理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详细而言,由庞德参与奠定理论基础的英美意象派诗歌在其萌芽和成长的过程中曾受到过中国古诗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构建意象”是勾勒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主要机制,也是中国古代诗人传达情思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历代诗论家对于意象的使用及其作用都有过许多精彩的论述。譬如,“圣人立象以尽意(《易·系辞》)”、“搜求于象,心入于静,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诗格》)”以及“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如此等等。中国古典诗歌的这种意象表达法与意象派的诗歌创作在某些方面极为相似。意象主义倡导的诗学理念主张以意象入诗,强调意象使用的精确性和暗示性。意象派诗歌创作的技巧是“意象并置”与“意象叠加”,这些都跟中国古诗的创作技巧和传统诗论的相关理念彼此相通。除此之外,庞德还曾这样描述过意象派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那个闪闪透亮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一个思想用明亮的刀锋透入到另一个思想,那是一个各种气韵运行的世界……种种磁力成型,可见或隐隐欲现,好像但丁的‘天堂’,水里的玻璃,镜中的幻象。[5]”不难看出,庞德的描述颇似中国传统诗学中的“神韵说”。另外,我国传统诗论还曾有言,“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6]”庞德的诗学思想与之相似,都提倡诗歌应当捕捉文字以外的那种空灵的境界,诗的语言应该如火花般闪现出一种不可言传的状态。为此,他还专门“创造”出一个非常独特的术语“Logopoeia”,他将这个术语的含义诠释为“字里行间的神智之舞”[7],可见,这一概念与严羽阐发的“兴趣说”亦具共通之处。

二、意象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英美意象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留洋海外的诗人或学者对意象派诗人、诗歌及其诗论所做的译介。在他们当中,不乏有一些青年才俊在接受意象主义诗论之后,把其中的某些主张消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属于中国的意象派诗歌”,胡适和闻一多即是此中典型的代表;另一种途径则是通过《现代》文学杂志对意象主义进行推介。以下,我们将围绕这两种途径分别加以详述。

(一)留洋诗人对意象主义的译介

1.刘延陵对意象主义的译介

刘延陵是我国第一份新诗杂志《诗》月刊的主编之一,也是最早关注并着手译介意象主义诗论的先驱。他是文学研究会的诗人,曾有过在南洋任教的经历。《诗》第1卷第2期刊载了刘延陵的《美国新诗运动》一文,这是中国接受意象派影响的一个重要佐证。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仔细爬梳了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脉络,并对意象派(刘译为“幻像派”)的艺术特征做了独到点评。刘氏认为,“幻象派诗人乃是助成美国诗界新潮的一个大浪”。文章还全文翻译了“意象派宣言”,继而对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原则进行了介绍。此外,文中还谈及意象派的代表性诗人庞德、洛威尔、休姆和弗莱彻等。刘延陵的《美国新诗运动》着重分析了意象派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所展示出的“现代派精神”。具体来说,作者认为,意象诗在形式方面不死守刻板的诗歌韵律,体现出崇尚自由的“现代精神”;在内容方面支持开放的诗歌题材,体现出适应社会的“现实精神”。

2.胡适对意象主义的译介

胡适是我国新诗运动的拓荒者和先驱者之一。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英美诗歌大感兴趣,并研读和翻译过不少英美诗歌,涉及众多英美诗人。胡适于1910年至1917年留学美国,当时正值英美意象派运动的高潮,意象派诗人提出的作诗原则吸引了他,并对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详细来说,1916年2月,《纽约时报》书评版转载了“意象派宣言”,胡适在当月的日记里,剪贴了“意象派宣言”的剪报,并言称“此派主张与我之主张多相似之处。[8]”在此,胡适的“我之主张”实际上就是指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到的“八不主义”,它直接受到了意象派诗歌的启发。1920年,胡适发表了纲领性文件《谈新诗》,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诗歌理论:“凡是好诗,都能使我们的脑子里发生一种,或许多种,明显逼人的影像。[8]”这里的“影像”即是指意象派诗人所倡导的“意象”,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也正因如此,胡适招来了剽窃之嫌,当时有评论家指出,胡适的诗论是对英美意象派理论的抄袭,但无可非议,在争论的过程中,意象主义的一些主张被介绍到中国,从而对中国诗坛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译介意象主义诗论的同时,胡适还积极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当中。例如,他在日记中提到,“从1919年开始,方才渐渐做到‘新诗’的地位,《关不住了》一首就是我的‘新诗’成立的新纪元。[8]”《关不住了》实际上是经胡适翻译改写的,由美国意象派诗人蒂斯黛儿(Sara Teasdale)写的一首诗。此外,胡适在《尝试集》中创作的诸如《一颗星》《老鸦》《湖上》以及《一颗遭劫的星》等诗也都是利用意象派的表现手段来传达感情的。

3.闻一多对意象主义的译介

闻一多于1922抵美留学,并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和科罗拉多学院学习,受到了比较系统的西方美学和文学教育。这一经历极大地扩展了闻一多的视野,对他回国后文学艺术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闻一多在美期间,正是20世纪初期西方现代派文学萌芽,英美意象主义蓬勃兴起,方兴未艾之时。他跟美国著名的意象派诗人蒂金斯(Eunice Tientjens)、洛威尔、弗莱彻以及桑德堡(Carl Sandburg)和当时风靡美国诗坛的《诗刊》杂志主编蒙罗(Harriet Monroe)都有过直接交往。闻一多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他们的思想,将当时意象派的诗学和诗歌介绍到中国文坛。另外,根据闻一多自述,他在美国学习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学会用文字画画”[9],这显然是意象派的宗旨。具体来说,作为当时意象派的主要成员,深受东方艺术浸染的诗人弗莱彻在《诗刊》上陆续发表了他的“色彩交响诗”,这些诗歌在充满文学艺术禀赋和敏感的青年闻一多心中引起了极大震撼。在此影响下,他写出了不少具有浓厚意象派色彩的诗歌,例如《红烛》、《秋色》和《秋林》。1923年,闻一多在纽约会见了后期意象派主将、著名女诗人洛威尔。他将洛威尔誉之为“此邦首屈一指的女诗人”,并率先向国内做了介绍,称她如同中国的林纾翻译西洋小说一样,翻译了一本中国古典诗歌文集——《松花笺》(Fir -Flower Tablets)。闻一多与洛威尔的交往使中国文学界开始认识并了解到以洛威尔为首的后期意象派诗歌,为20世纪的中美诗歌交流写下了十分重要的篇章。

4.其他诗人对意象主义的译介

李金发,少年时期曾在圣约瑟中学就读,后转学至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在法期间,他首次接触到象征主义并自觉地将其运用到个人诗歌创作中去。“众所周知,象征主义作为意象主义的源泉之一,其美学原则的精髓是追求诗中意象的象征性。[10]”李金发非常注重意象在诗歌中所发挥的象征作用,在他看来,“诗之需要image(意象)就犹同人体之需要血液。”从李金发的代表作《有感》一诗就能看出,他的创作带有很深的意象主义烙印。

除李金发外,几乎在同一时期,还有一批诗人兼学者为意象主义的在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郑振铎于1922年在《文学旬刊》第24期上发表的《论散文诗》一文就详细介绍了美国意象派诗人洛威尔;徐迟也在30年代陆续完成了《埃兹拉·庞德及其同人》和《意象派的七个诗人》等介绍意象主义的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意象主义的译介更加深入,角度也愈加丰富。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包括:余光中对洛威尔、桑德堡和蒂斯黛尔作品的译介;赵衡毅的论文《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以及著作《远游的诗神》对意象派做了全景式扫描;叶维廉在他的专著《庞德与潇湘八景》中爬梳了庞德的意象主义诗学观,并从道家美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了深层解读。最后特别值得提到的是,诗人译者裘小龙于1986年翻译出版了一本名为《意象派诗选》的译作。这是国内第一个比较系统全面介绍意象派诗歌的汉语译本。在这部译作中,译者不仅翻译了100首颇具特色的英美意象派诗作,而且还辑录了5篇介绍意象主义的短文。此外,译者还为每位意象派诗人都撰写了人物小传。

(二)《现代》杂志对意象主义的推介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对英美意象主义的译介已经从简单的翻译介绍发展成了为中国诗歌现代化建设进行的美学思考。那一段时期,对意象派诗歌作品及理论进行推介的主要阵地是以施蜇存为主编的《现代》文学杂志。在《现代》杂志存在的几年时间里,对意象派做了前所未有的介绍,从庞德到洛威尔,从杜丽特尔到弗莱彻,他们的创作和特征几乎都被翻译介绍和评论过。具体来说,《现代》杂志创刊不久,就在其第1卷第3期上刊登了施蜇存以笔名“安簃”翻译的“美国三女流诗抄”及译者附记。译者在文中推介了洛威尔、杜丽特尔和斯科特(Frelyn Scott)三位著名的美国意象派女诗人的各一组短诗。在该文附记中,译者指出,“杜丽特尔和阿尔丁顿共同创造了英美意象派,他们成为了现代美国诗坛的主力”;称“洛威尔是美国诗人中创作和评论最为丰富的一个,她的诗最受我国和日本诗的影响,短诗之精妙颇有唐人绝句及日本俳句的味道;认为“斯科特女士的诗是以极其精致的图案绘法写成的。[11]”1934年,《现代》杂志发表了施蜇存的《现代美国诗抄》,这篇文章翻译介绍了庞德、洛威尔、杜丽特尔和弗莱彻的14首意象诗。除了译介诗歌之外,施蜇存还将意象派的诗学理论付诸实践。《现代》杂志就曾推出过由他创作的“意象抒情诗”,“这些诗歌意象鲜明,不带说教,能够精确地表达出诗人瞬间微妙的感受。[10]” 施蜇存一生创作的诗歌虽然不多,但在诗坛上却以“意象抒情诗”而闻名。他的译介和创作曾在中国掀起过一个意象派诗歌创作的热潮。

1934年10月,《现代》杂志刊载了邵洵美所写的《现代美国诗坛概观》。这篇文章主要将英美意象派的诗论主张、形成背景、代表诗人和诗歌特征等多方面信息介绍给国人。此外,这一期的《现代》杂志还发表了由徐迟执笔的《埃兹拉·庞德及其同人》,该文在为中国读者了解意象主义诗歌及其美学思想方面提供了很大帮助。此后不久,《现代》又刊发了徐迟的另一篇文章——《意象派的七个诗人》,这篇文章更加深入地分析了意象派的诗学主张,同时还节译选译了若干首意象派诗作。另外,《现代》杂志还刊登过一些外国学者论文的汉语译文,例如,高明翻译了一篇由日本学者阿部知二完成的有关英美新兴诗派的论文,文中对英美意象主义的基本主张进行了扼要介绍;戴望舒翻译了由法国学者高列里撰写的《叶赛宁与俄国意象派诗》一文,该文主要探讨了叶赛宁对俄国意象派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除上述提到的文人学者之外,在当时接受意象派影响而取得成就的诗人还包括:陈江帆、禾金、金克木和玲君等人。他们的大部分诗作就发表在《现代》杂志上。

三、意象主义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20世纪初在中国文坛上生发的新诗运动,是中国汉语诗歌现代化的开端。五四新文学时期,新诗运动风起云涌,形成了很大的声势。而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突破传统藩篱而取得成就的也正是新诗。五四时期的中国新诗运动是顺应中国现代思想解放运动的需要而诞生的,在它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接受了二十世纪英美文学的影响,在这其中,来自英美意象主义的诗学观占了较大的比例。概括而言,在中国新诗运动发展初期,处于变革时代的诗人们对于意象主义怀有特殊的激情,他们崇尚意象派诗人的反叛意识,迷恋意象诗体的自由化和内容的平民化。意象派的诗学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新诗革命运动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意象派诗论的引进不仅参与建构了中国新诗的文体特征,甚至影响了中国诗坛的整体风貌。具体而言,作为外来文艺思潮之一的英美意象派诗学为新诗运动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诗歌精神上来讲,意象派力图突破的创新意识以及追求变化的实验精神鼓舞了中国诗人破除旧语言,消灭旧格律的改革精神;其次,从文体建构上来讲,英美意象派所提倡的“运用口语及日常会话语言”和“创造新的节奏”等诗学观念为中国新诗从文言走向白话,从格律走向自由,进而实现“诗体大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从题材内容上来讲,意象派重视“现代生活”和世俗化倾向的平民意识也影响了中国新诗的旨趣,建立起“突破文言诗的‘贵族性’和‘守旧性’,‘是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现代诗学观,使得诗歌更加贴近日常事务,反映现代生活和抒发现代人的思想感情。[12]”

此外,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意象派所秉持的理念也为许多新时期的中国诗人带来了莫大启迪,例如,意象派主张的“多元题材入诗”、“创作意象鲜明、节奏新颖、形式自由的诗歌”等诗学观念在胡适的作品中就有明显体现;田汉受意象主义启发,对其诗歌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实验与探索。包括诗行比较整齐的半自由诗和语言上不加修饰的纯自由诗等;郭沫若从意象派诗论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由地表现自己”、“人格创造”、“形式绝对自由”和“无目的论”等诗学主张。总之,自20世纪以来,中国的新诗不断地受到外国诗歌的冲击,其中以英美意象主义的影响尤甚。当时引进的意象派诗歌,成为日后中国诗人们借鉴的基础之一。但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诸位诗人接受意象派的影响不尽相同,程度亦有大小,表现也有所差异。但是,这一批诗人作为先驱者,为中国诗坛介绍引进国外的诗学观念,对后世中国新诗的启蒙作用,却是十分明确的。

结语

20世纪初叶,英美意象派的产生将若干重要的诗学观念引入到现代派诗歌当中,为英美现代派诗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英美诗歌发展史上写下了不可或缺的篇章。开现代派先河的英美意象派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接受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影响。与此相对,英美意象派的诗歌理论又回返中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此可以说,意象派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了中西双方各自诗歌的现代化进程。东方与西方的诗歌艺术相遇与交融,在意象派那里找到了合适的场所,得到了难得的实践。

猜你喜欢
庞德英美诗学
背诗学写话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张英美:授人以渔共同致富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庞德子
海明威学写诗
英美常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