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瑶 (江苏南京市莫愁湖小学)
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一直是笔者的梦想,可是工作两三年后却发现遇到学生的德育问题,有时力不从心。身旁热心的教师们会教授各种处理方法,但笔者渐渐发现有时候方法用错了,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变成了与他们进行较量。声嘶力竭、筋疲力尽。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者也要创造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生态德育就是这样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目前学术界对于“生态德育”的定义各不相同,一般认为就是刘惊锋和王磊对“生态德育”的定义:生态德育,不是生态伦理学,也不是生态道德,而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一种新德育观。本文中的生态德育是融合传统德育与生态科学知识,在传统德育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新型德理念和模式,旨在促进每个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德育应该是生态的,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传统的德育方法耳提面命式、拔苗助长式较多,德育效果往往事倍功半。以学生为中心,从生态角度处理问题,引导学生,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2017 年3 月份的某堂晨会课上,我与学生分享了一条新浪热搜:中国网络小说让某国男子成功戒除毒瘾。那些小说都是风靡网络的玄幻小说,可我把书名一说,六年级的学生们立刻就惊呼了起来:“我们班也有同学在看!下课还会聚在一起讨论!”我惊诧之极,因为我也很喜欢看那位作家的小说,每次看时真有一种上瘾的感觉,爱不释手、欲罢不能,甚至有几次看着看着就发现已经是凌晨了。我不禁联想到了这几个男孩这段时间的状态:上课参与度极低,目光无神,常常呈现呆滞状。我和家长们心急如焚,眼看还有三个月就要毕业考试了,学生们这个状态我们还苦苦找不到原因。当时,心里又急又气,很想吼他们一顿,可想想还是不行,吼出来只是让我出了口气,问题根本得不到解决。这样精彩的玄幻小说能让大人将毒瘾戒掉,其吸引力可想而知,更何况这些自制力本就不高的小学生呢?我回到办公室,搜索了好多这位作家的信息,有一条突然吸引了我的眼球“唐家三少为爱写书”。点开阅览后,我热泪盈眶,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位作家的故事与学生们分享。唐家三少毕业刚工作时并不如意,接连换了几份工作,后来干脆辞职在家写书。可是一开始写得并不好,自己也有些沮丧,每天浑浑噩噩,靠着妻子微薄的工资在生活。有一天,他突然看到妻子瘦弱的背影擦着桌子时,内心非常惭愧。于是发奋写书,他创造了连续14 年167 个月不断更的记录,被称为“行走的打印机”。也正是因为久坐写文章,落下了一身的职业病。
学生们知道偶像背后的故事后,不仅爱上了其作品,更爱上了偶像的精神。我想让学生们知道:你们看到的成功往往只是外在,每个成功的背后看不见的是数不清的汗水和泪水。这位作家是学生们的偶像,我可能“叫嚣”说教一堂课,都及不上偶像的故事给他们带来的震撼。鲁洁教授说过:“理想的教育并不是要以现实的规定去束缚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从现实性看到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并善于将可能性转换为现实性;它要人树立起发展与超越现实的理想,并善于将理想付之予现实。”
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德育问题,如:教育学生见到老师、同学要问好;安全教育;青春期的同伴交往等。怎样将德育落到实处?教师可以抓住生活中的每个契机,创新方法,将学生、家庭、社区等各种力量都带动到德育活动中,更能事半功倍。班级就曾根据学生们课间讨论的话题开过青春期异性交往的班会课,并且精心设计,将全年级的同学、家长、教师一起邀请加入我们的班会课。
“喜欢、爱”本是青春期的学生羞于直接表达的一件事,本次班会课由学生课间讨论、关心的话题引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氛围,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喜欢的男生、女生,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本节课的兴趣。课前,通过调查问卷先票选出班级学生心中的“男神”“女神”,并模仿感动中国进行颁奖,给学生一个满满的仪式感。正常的身心成长需要一定的仪式感,而在参与这个仪式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接着通过小组讨论课前票选出本班家长心中的男神、女神,并提炼这两位同学身上的优秀品质,并由不用的结果引发学生、家长思考:无论什么年龄,心中都有一个“男神”“女神”的标准,虽然这个标准存在差异性,但冥冥之中又有很多共性。找到“男神”“女神”身上优秀的品质,找到他们之所以受人喜欢的原因。最后,我将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将大家罗列的“男神”“女神”应该有的品质制作成饼状图,让学生自我评价,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学生对照饼状图很快就能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思考:立足当下,怎样才能成为更好的那个自己?给学生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并让家长在班会课结束之际,也对“青春期”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除了班会课这一形式,情境活动创设,将学生都带入到德育情境中来,也能收到很好的德育效果。感恩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就布置“护蛋”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教师、家长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学生们想出了千奇百怪的护蛋招数:有的将鸡蛋先用面纸裹一层再包上塑料袋,放进纸盒中,蒙上胶带纸,十足一个“蛋乃伊”;有的用端午节的蛋兜装上鸡蛋,挂在脖子上;还有同学把鸡蛋藏进妈妈的首饰盒内……高招百出,当然还有部分同学胸有成竹地“裸蛋”一天了!经历了一天的“护蛋”,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我让学生先说一说今天护蛋的体会和心得。别出心裁地布置当天家庭作业:不写护蛋一天的经过,想一想,我们就犹如这鸡蛋,父母和老师是如何保护我们的?有的学生联想到多年生活中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文章;有的学生写了一年级时我已经忘记的照顾他们的细节……
学生、家庭、学校、社区就如生态环境中可循环的能量。在处理学生的德育问题时,四者可以相互借力,共同发挥作用,有效地提高德育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大大弥补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德育弊端。
生态德育观理念下的理想班级应该是融合的,每个个体都应该能在这个大环境下和谐共处,得到最好的发展。但是正如古人所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许每个班级都会遇到特殊的那一个。
2018 年,重新教一年级,一个特殊的学生走进了我的视野。学生的母亲年轻时受过刺激,精神与常人有异。对学生确是十分爱护,一年级每天来学校四次,带学生去上厕所,因为妈妈觉得自己的儿子不会。但我暗中观察,让小朋友带他去,我发现学生是可以独立去解决的。中午不给学生在学校吃饭,因为觉得学校伙食差,于是每天骑着电动车背着一张桌子、椅子、电饭煲还有热乎乎的饭菜,在学校门口的香樟树下搭起了临时小饭桌。学生在这位妈妈的影响下,行为也很是怪异:不与同学交流;每天来学校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趴在桌子上。为了让学生融入这个集体,我找了杨光开朗的小姑娘坐在他旁边,下课不许他一个人待着,一定要小朋友们带他一起玩。渐渐的,学生有变化了,不会一个人趴在桌上,也会走出教室,笑着看同学们玩。同学们对他也很是友爱,都抢着教他题目。
开学三个月,学生没跟我说过一句话。突然,一天下课,他跑到了我的面前,将一根黄色的绳子高高地举给我看。我猜到了他可能捡到了别人的跳绳,但我想让他自己告诉我,就故意装着不知道的样子问他:“有什么事吗?”学生看着我很着急的样子,眉毛都拧到了一起,嘴里发出“嗯呢”的声音。我笑着继续装傻,这时失主发现了这根绳子,急忙跑来,对着他说了声“谢谢!”这学生居然害羞地跑走了,他很少跟同学有这样近距离的接触。
这样简单地与同学、老师的互动,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可能很容易,可是对这个男孩走出每一小步都很艰辛。
全纳德育,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它需要班集体能接纳所有学生、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个体的发展。
生态德育观下的德育问题处理策略是对德育方法和形式的一个重要补充,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个更大更复杂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