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本美 (山东淄博市教研室)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尽力,更要尽心,才能将教书育人工作做到极致,教师教学如果不遵从教育规律,违背人的全面发展方针,只为考试分数,不顾学生的兴趣特点,强迫学生学习,严重违背立德树人原则,那是假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执行者,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针对教育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采取新方法,创新教学技巧,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知识、用情怀、用心灵,用先进的思想,爱岗敬业,率先垂范,努力将学生培育成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道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没有道德寸步难行,小学是立德的最佳时段,教师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习惯,积极的道德实践作为教学的重点,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第一要素,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将来才能做好人,做大事,做对祖国和人民有意义的事业,立德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有了道德,才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不至于困惑在生命的低级趣味,碌碌无为,自私自利,教师要正确认知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抓住每一个升华学生思想的细节,循序渐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一个个鲜活的感人事例,是立德最好的教材,教师在宣传中鼓励学生去学习,模仿,感受奉献社会的快乐,对那些只满足个人欲望的无耻行径,自觉抵制和远离,崇尚真善美,拒绝假恶丑。
现实的教学经常出现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现象,忽视道德思想教育无异于舍本逐末,教师教育学生应立足本职,着眼长远,一切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展开教学,绝不能以成绩为衡量标准,误人子弟,害人不浅。教师是学生眼中的榜样,应谨言慎行,强化自我修养,言行举止合乎礼仪规范,不任性而为,帮助学生端正人生目标,坚定理想信念,休养道德思想,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教师在传道、受业、解惑中,用正确的方法,诠释科学的理念,生成终身学习习惯。坚持教书和育人统一,言传身教,以德施教,教学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处世。教师忠诚教育,热爱课堂教学,从“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发挥教学智慧,将所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将来干事创业的能力。在生活多面、思想多元的新时代,教育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挑战,教师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坚持立德树人不动摇,扎扎实实把教学工作推向深入。
教师的育人活动实际就是修学生心的过程,学生积极乐观向上,就能面对困难挫折,勇往直前,如果学生胆小怕事,小肚鸡肠,难以大有作为。学生心中是装有国家人民,还是只有自身,人生境界截然相反,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师要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学使命,时刻具有紧迫感、压力感,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是将爱国的种子,根植于学生内心,并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从小学习立志,志向是人生的航标,一个人要做出一番成就,就要有自己的志向,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是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学生心有杂念是正常,教师以心换心,以情润情,用爱国主义教育,抵制侵扰欲望的声色名利,真心为学生成长负责,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全心全意服务学生,争做“四有好教师”。
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在行动,不是口号,教师无论在讲台上下,教室内外,一定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工作,勤于思考,有超前意识,善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有国才有家的道理,体会祖国的伟大,明白国家强盛需要每个公民的不懈奋斗,坚决与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深入、持久、生动,通过颂扬先进的人物事迹,打造有效载体,营造浓厚氛围,激励学生的责任担当,教师不能直白说教,针对学生的兴趣与接受能力,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由点到面,为学生培根铸魂。爱国是世间最持久、最深沉的情感,将爱国主义内涵,口语故事化,网络视频化,用教育使学生懂事明理,特别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国家为了人民付出巨大牺牲,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更要懂得知恩图报,努力刻苦学习,将来回报祖国,让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师生的永恒追求。
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民族的根与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徜徉知识海洋,汲取成长需要的精神营养,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应该设立在名次升学率,而是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既有扎实学识,又有卓越技能。学生精力旺盛,个性迥异,成长的内外部环境不同,教师要一视同仁,力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更不能用成绩评价学生优劣,人为地将学生分三六九等。学生顽皮也好,规矩也罢,教师用同样的爱心,同样的温度对待学生,将传统文化的仁爱之心在学生中发扬光大,将来社会才更加和谐稳定,如果教师传授的是追名逐利观念,忘记了诚信,失去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每个人都无法无天,社会必定混乱不堪。教师只有用传统文化教育,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行为引导人,增强学生的骨气、朝气、底气。
学生为人处世的智慧,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学习获取,具有包容心就避免很多矛盾产生,很多悲剧上演,如果斤斤计较,小肚鸡肠,难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道路不会顺畅,挫折重重,影响上升的脚步。教师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拔河、篮球比赛等等,体会团结协作的力量,是战胜一切困难的保障,互相协调,发挥各自优势强项,最终实现共同目标。真正的教育不是多少学生考进了名校,而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品质,真诚、善良、勇敢、守信,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懂得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力,自强不息勇担当、积极进取乐奉献,追求至善至美。学生是一块块璞玉,需要教师高举传统文化大旗,用传统文化精髓,将优良的品质焊铸在学生的人生信仰,打造属于自己的事业天空,活出精彩纷呈的自己。
法治教育是新时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民法典》,更是学生不可缺少的法治教育内容,法治教育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环节,法治教育进课堂,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自觉自律意识,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传法,做法律坚定的实践者、维护者。学生做事不能有侥幸投机心理,应逐步养成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作风,自己做的事,不能依靠别人,养成懒惰习惯,个别家长也要改变“只要分数高,其他都代劳”的错误思想,家校协同,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不违法乱纪,害人害己。学生从遵守纪律开始,将内心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行为准则,时常约束自己,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念,反思自己言行,做法律坚定的守望者。
自律是管住自己,不被欲望名利牵引,做该做能做的事情,自律是一种后天历练的能力,教师教学生学习,不是灌输多少知识,而是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将来成功成才,成为有价值的社会人,必须懂得遵纪守法,不做违法乱纪之事,才能不至于前功尽弃,现实中很多案例,皆是不自律的恶果。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实行联动,全面铺开普法教育大网,教师身体力行带头学法,爱业如命,爱生如己,一切行动皆为学生成才铺路、架桥,教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不能随心所欲,违法乱纪,学法能使学生具有敬畏心,做事三思而后行,不至于突破道德底线,法律框架。学生人生路漫长而曲折,心中有法律保障,活得坦然,走得稳当。学生只有将法律知识渗进血液,透入灵魂,天长日久地学习,做法律忠诚的维护者,宣传者。
劳动是创造财富、维持发展的重要社会活动,劳动在不断创新中从原始生产走到今天的高科技,作为未来的社会接班人,学生一方面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从事劳动创造做准备,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皆需要在不断创新中实践锻炼,如今重脑力、轻体力现象普遍,畸形的封建思想和社会偏见导致价值观扭曲,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讲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劝诫学生不追求口味的辛辣刺激,保障营养,然后是各种锻炼,强壮筋骨提高体能,最重要的是心理素质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态度与习惯。在日常生活里,家长多领孩子参加各种活动,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家务活等与孩子一起做,教师多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劳动中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整合知识,升华智慧。
学生创新能力来自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教师切忌用固化思维束缚学生,要激发学生灵感,使学生在启迪中顿悟,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敢为人先的锐气,对事物有准确判断,敢于上下求索,不断进取,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延伸,开创教学工作新局面。尊重每一个学生兴趣特点,因材施教,在优势领域不断探索,学生坐在教室读书,难以发现他们的特长,劳动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自我展示机会,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躬身实践,知行合一,拓宽视野,历练技能。教师鼓励学生探索实践,发挥学生朝气蓬勃的精气神,从被动转向主动。创新是一种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你们从小树立劳动光荣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公益的事争着做,提高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