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燕云 (甘肃庆阳市华池县柔远小学)
当前小学教育主要集中在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我国已经高喊多年素质教育口号,但是落实效果并不显著。行为习惯教育缺少社会重视度。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缺少关注,其结果便是学生没有获得健康成长。对此有必要从针对性角度切入,分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行为习惯教育价值,调整教育办法,提高教育成效。
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氛围带来的影响十分突出,其包括行为习惯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课堂。当前大部分家长都忽视家庭教育。没有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家长认为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需要学校的约束。并且一部分家长素质能力不达标,不足以支持和管理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是比较显著的问题。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下,学生很容易沾染各种不良风气。
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和约束效益十分显著。可当前国内行为习惯教育虽然有普及一定时日,但效果并不明显。行为习惯教育主要被用在了课堂纪律管理和日常安全管理[2]。缺少对言行举止、待人待物方面的研究和考虑。学生没有打心底形成尊重他人的行为态度。
社会环境是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当前社会各界起跑线概念,也就是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以及分数教育要求成为主流思想。这些思想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落实和价值体现。很多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良好发展空间,行为习惯和品德素质的引导缺少合适的契机和条件。
家长的行为与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因此有必要突出学生的家庭教育作用,优化行为、优化思想,夯实学生基础素养。家长必须意识到自身的榜样力量。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绝不能让各种不好的因素和氛围影响到学生成长。当然除了要约束家长为行为以外,还要转变过去的溺爱行为。不可以一味娇惯孩子,要着眼于未来发展。比如对于孩子犯的错误要及时纠正,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当然不可以用居高临下或是包庇这种做法,而是要以平等的态度引导孩子。
校园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落实过程中影响十分巨大,所以要充分发挥校园作用、校园教育价值,为学生的良性发展提供指导、帮助。素质教育、行为教育养成的关键点就是塑造根基。首先要根据学龄段情况建立行为教育、习惯教育体系。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可以用儿歌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行为概念。如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种儿歌不仅简单同时朗朗上口。在儿歌的作用下学生很快就会理解行为素质、树立行为习惯。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则要用实践的方式,比如让学生在吃午饭的时候排队洗手、自行打饭等等。贯彻到实际,才能够最大化实践教育价值。
社会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突出的。基于此,可以考虑在有限资源中为学生开拓更多的渠道培养学生行为素质,发挥社会层面的教育价值、教育作用。利用社会资源、社会信息帮助学生养成良性行为习惯。
首先可以在假期、周末时间段带领学生到养老院指导学生理解帮助弱势群体的办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得到了满足,可以为今后行为习惯的塑造夯实基础。其次利用互联网途径发掘社会闪光点,如消防员灭火救人、大学生山区支教等,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文明意识。
行为习惯是伴随学生一生的习惯,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要参与其中,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合适的条件与环境,在三方共同合作下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德育素养、美育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