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明德
摘 要:小学的学生因为年纪较小,所以在相对于其他阶段的学习较为特殊,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形式也需要有所探究。因此,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是不仅能尊重学生年龄的特点,还要懂得创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运动;教学实践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子女越来越受到家庭的重视。但是也由此造成了重视文化教育,轻视身体素质教育的情况。有些对待孩子太过于小心谨慎,生怕孩子磕到碰到,所以使得小学生缺少足够的体育锻炼,并由此导致一系列不好的情况的出现。因此小学生必须进行一定的体育运动,这已经是经过科学证明的不可辩驳的事实。鉴于此,本文笔者就对小学体育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小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必要性
我们都知道,通过体育能够使人获得强健的体魄,但小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所能获得直接的好处并不是只有这一点,笔者就对此进行了总结:(1)促进小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的生成。根据观察和研究,不良情绪情感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不好的情绪情感极易导致小学生的心理异常。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肢体的活动带来诸多感官的刺激,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年人会通过运动摆脱负面情绪的原因。(2)促进小学生各种机能及身体的发展。体育运动不光会使身体更加强健,而且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会变得更好,反应能力、平衡能力也会增强。通过体育运动小学生的手脚会更加灵活,头脑会更加灵敏,手臂会更加强壮。小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塑造自己的身体,使身体形态朝着正常的发现发展。
二、小学生体育教学中的误区
1.兴趣和技能本就是一对矛盾体:技能强需要练习多,而练习多会导致意兴阑珊。因此,体育教学需要在学生的兴趣与技能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学生觉得“好玩”,并且能“玩起来”的。
2.不适合小学生年龄段的体育项目和用具,容易打消学生积极性。以网球为例,成人球拍对于学生来说太重了,不适宜学生练习。因此,我们就需要为学生选择适合发育阶段和年龄段的体育用具,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运动过量,是导致学生抵触运动的常见原因。过量运动导致腰酸背痛等过劳,从而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只想休息和恢复。这不仅是在培养小学生运动兴趣中常见的原因,也是成人难以建立运动习惯的最大原因。
三、如何实现小学体育的趣味教学
1.增加体育运动趣味性
体育锻炼,在任何年龄段看起来都是枯燥无趣的事情。但是对于小学体育,则是最好的突破口。首先小学生最喜欢的是玩,兴趣点也是和玩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在体育锻炼课程当中引入游戏教学,实现边玩边学。在进行体育活动中,为使学生达到锻炼的效果,教师会设计多种游戏。但在锻炼的强度上、参与性上,及自由的形式上,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会出现个别学生自我约束不够,逃避锻炼的情况。为了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锻炼效果,使基本动作,特别是发展较弱的小学生动作得到提高和发展。我们可以将早操后的十余分钟作为集体趣味基础练习,以班为单位开展体育活动。
例如,我们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四队,引导学生将早操运用的手绢对折放在地上,作为每队的分割线,学生依据教师给出的手势,配合音乐的节奏进行趣味基础练习,每组练习前,教师给出手势,排头带领其他队员走到队尾准备,看教师的手势做出相应的动作。如:双脚连续跳、单脚连续跳、曲线跑、跨跳跑、分合跳等等。在练习中,学生结合欢快的音乐,按节奏愉快练习,充分锻炼,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教师也根据需要和阶段重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动作,有计划地组织身体锻炼,发展基本动作,以弥补松散自由型体育活动组织中的不足。
2.变换环境增加新鲜感
一般来说,出于方便和学生安全的考虑,耐力跑的场地都会选在学生的操场上,在空旷的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在塑胶跑道上跑动,时间一久,学生难免会生出厌倦之情。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更换耐力跑训练的环境,以保持学生对耐力训练的新鲜感和兴趣,不至于因为单调的场地环境而心生放弃训练的念头。体育课的活动范围从来都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有限的空间之内,教师要敢于向校外拓展,如学校附近的公园、车辆少的地方等都可以作为耐力跑的场地。置身于城市环境和大自然的环境之中,就能够极大地抵消耐力跑多带来的枯燥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更能得到放松,忘记学习的压力,真正投入到耐力跑的训练当中。学生体会到了体育锻炼的乐趣,也提到了自己的耐力,可谓是一举两得。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耐力跑训练,要做好准备工作,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生体育教师,我们要意识到体育运动对于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保持运动的多样性,并明了小学生体育运动中的一些误区,使小学生体育运动教学实践能够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生良,余桃花.体育教学中的讲解艺术点滴谈[J].中国学校体育,2014(3):92-93.
[2]傅鑫伟.小学体育教学游戏化思考与实践[J].青少年體育,2014,19(11):96-97.
作者单位: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