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媚
摘 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习题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在设计数学习题时:一、新——以新颖的内容、题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会——面向全体,实现人人都能学数学,培养学生完整的学习成就感;三、快——提高解题速度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关键词:数学习题;新;会;快
我认为在设计数学练习时:一、新——以新颖的内容、题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会——面向全体,实现人人都能学数学,培养学生完整的学习成就感;三、快——提高解题速度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
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在以往练习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形式多样,灵活新颖的习题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要注意内容新。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应用时,可设计这样一道题:
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规定,公民月工资、薪金所得不超过800元的部分不必纳税,超过800元的部分为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此项税款是按下表累计计算: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不超过500元部分 5%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 ﹍﹍
(纳税款=应纳税所得额对应的税率),按此规定解答下列问题:
(1)设某甲的月工资薪金所得为x元(1300 (2)某乙一月份应缴所得税款95元,那么他一月份的工资薪金是多少元? 解:(1)因为,1300 (2)因为,5005﹪<95<200010﹪+5005﹪,所以,某乙一月份工资薪金适合(1)所求函数关系,所以,95=(x-1300)0.1+25,所以,x=2000. 点评:以社会热点为背景的这类习题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中,反过来用于指导实践,是综合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一类好题,值得广大师生在教学中予以关注。 (二)要注意题型新。在学习勾股定理及逆定理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例:已知a、b、c为△ABC的三边,且满足:a2c2-b2c2=a4-b4,试判断△ABC的形状。 阅读下面的解题过程: 解 ∵a2c2-b2c2=a4-b4(A) ∴c2(a2-b2)=(a2+b2)(a2-b2)(B) ∴c2=a2+b2(C) ∴△ABC为直角三角形(D) 问:(1)上述解题过程,从哪一步开始出现错误?请写出该步的代号__。 (2)错误的原因为____。 (3)本题正确的结论是____。 点评:这样的题型,由于解题过程较简洁,用时少,学生乐于解。创新是中考命题的主旋律,好多试题都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好的。 二、培养学生完整的学习成就感——会 在数学课堂上,我会经常听到学生高兴地说:“老师,我把这道题做出来了!”看到学生“解一道复杂的整式化简求值题,从利用平方差公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点完成求值。”看着他们满足的表情,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成就感。 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 例:请你就方程4(x-1)=3(x+1),联系实际,编出尽可能多的数学问题。 下面列举几个同学的解答: 生1:老师有一些桃子要分给小朋友们吃,若每人4个,则有1人没吃到;若每人3个,则多出1份,请问有几个人?桃子有几个? 生2:一组同学去划船,若每4人一条船则多出1条;若每3人一条船,则少1条,请问共有几人?几船? 生3:某个社会实践小组去活动,组长分配任务时,若每组4人,则多出1个项目;若每组3人,则少1个项目,请问该小组共有几个同学?联系了几个项目? …… 点评:这类练习,同学们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进行创新设计,每个同学都有参与的能力,不同能力的同学编出不同的题目,这样能使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能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独立完成作业。 三、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快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具有这一思维品质的人遇到问题时能适应紧急的情况,迅速作出正确判断。因此师者可以在课前设计“少、精、活”的5分钟小测,或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一题多串、多题一解等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典型性、巩固性的小量题组训练,要求学生不仅“会”做,而且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間内完成所指定的练习,这就是“快”,以此训练学生解题的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多数学生在考试时经常会抱怨时间紧,不能答完题目,其实就是解题速度慢的原因。 为了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日常教学中必须定时定量训练,并鼓励学生解题时敢于打破常规,锐意创新,使学生在多变、多解、多思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多样化的课堂习题。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习题时做到将新、会、快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让课堂习题不断成为学生掌握“双基”,发展智力的主要阵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义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