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彦
摘 要:众所周知,高中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且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教师在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志,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并结合学生的表现进行针对性引导,真正让学生掌握较为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提升他们语文综合学习能力,促进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成功构建。本文注重从合作教学法、自主探究法以及阅读分享会三个角度,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方面,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用于练习和讲题过程中,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便成为空谈了。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认知“分数本位”思想的弊害,并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开展相应高中语文授课,让学生从个人的生活经历中、独立思考中,品味语文中的智慧之处,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高中语文教学的高效性。
一、运用合作教学法,提升学生诗歌赏析能力
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赏析诗歌,感知诗歌,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此同时,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写作技巧入手,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充分融合个人体验,诠释诗歌,真正促进他们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讲授《信天翁》这首外国诗时,教师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真正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展示的舞台,让学生通过交流,从不同的角度赏析诗歌、诠释诗歌,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水平。在具体合作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第一点,划分小组。教师在小组划分的过程中,严格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真正让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到相应的诗歌探讨中。第二点,出设问题。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有所感想,有所发言,教师注重问题设置的开放性,并出设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本首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具体的赏析效果如何?第三点,展示成果。在大部分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发表学习成果。小洛说:“通过我们小组的讨论,一共从两个写作角度进行分析。角度一,侧面描写。诗人运用侧面手法,描述信天翁的形象,从而达到展现个人情感的目的;角度二,对比描写。诗人运用信天翁与水手的对比;不同场景下的对比,即在海阔天空中的信天翁与甲板上的信天翁;不同形象的对比,即诗人与信天翁。”
二、使用自主探究法,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解析,真正促进学生本文分析能力的提升,获得良好的自主探究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论修身》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考虑到此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较近,因而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授课,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寻找与文本相对应的论据,真正促进他们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教师出设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你们如何理解此句话?请运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诠释。与此同时,教师走入学生中,结合他们反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引导。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人们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举例方面,有的学生从唐太宗李世民对于魏征的处理上;有的学生从林肯总统对于政敌的处理上;有的学生从晋文公重耳对于达成的处置上等等,真正意识到宽容待人的意义。
三、采用阅读分享会,培养学生独有认知视野
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可以运用阅读分享会的形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真正让学生在表达个人看法前,深入、反复思考阅读内容;在表达过程中,接受他人的建议;在表达后,深入思考个人看法与他人看法的关联性以及不同,真正让学生在思考中、表达中,形成个性化的认知视野。
例如,在讲授《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阅读分享会的形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真正讓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认知个人思维的局限,并真正拓展个人的思维方式,从而更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在具体的分享过程中,陈晓分享如下的句子:“我们老是感到缺少什么东西而不满足,是因为我们对已经得到的东西缺少感激之情。这句话从另一角度说明:我们应该真正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的东西。”罗赞补充道:“我们不仅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而且还应真正知晓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不断为之奋斗,而不能只单单满足于已有的东西!”
总而言之,在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制定教学方案,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结合学生的表达进行针对性引导,促进他们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嘉念.浅谈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外企业家.2016(35)
[2]徐庞.浅析高中语文高效教育教学课堂模式的构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05)
作者单位:宁夏平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