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篇分析为视角的科技英语翻译
——《科技英语语篇与翻译》述评

2020-12-04 07:41:24王阿晶
大连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语篇框架

王阿晶

(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目前,市面上的科技英语翻译类书籍大多属于教科书,虽然书名标有“科技”一词,但多数内容都是从词的翻译开始,谈论增减词、直译、转译及修辞格等方法,这类书籍并没有把科技英语翻译的真谛传授给读者。许多科技翻译研究注重翻译实践,但对相关理论的总结与升华研究略显匮乏[1],未能突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高巍教授在多年的翻译教学科研与实践中发现,科技英语材料中,背景知识是内容,语篇功能和结构是框架,因此构建具有普遍性的科技英语语篇框架是十分必要的。语篇是语言的基本意义单位[2],翻译是一种动态的交际行为,具有交际功能,而交际通过语篇完成[3]。语篇是翻译决策的最终落脚点,是评判翻译质量的最终仲裁。语篇作为按一定成篇模式构建的信息载体,能够激活读者头脑中的语篇知识,从而达到沟通交际的目的。高巍教授试图在Trimble[4]所构建的科技英语框架中,探索英汉科技翻译的规律,于是便为读者推出了既谈翻译研究,又讲翻译方法的专著《科技英语语篇与翻译》(2016),探讨特定语境下科技英语语篇的整体含义,以及理论指导下的具体英语翻译方法在科技语篇中的应用。

斯奈尔-霍恩比运用原型理论和格式塔整体理论,阐述了文本类型与翻译的关系,提出翻译研究综合法[5]:文本翻译领域包括文学翻译、普通翻译以及专门用途翻译。在此范畴化的基础上,衍生出文本类型。其中,专门用途文本翻译包括商务、法律、经济、医学和科技翻译。翻译综合法注重语篇、情境理解等对于翻译的影响,拓展了翻译研究工作者的视野,为学界搭建了一个翻译综合研究的总体基础框架。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她没有对特定文本的语篇与翻译进一步深化研究,光有范畴,但如何具体应对,采用何种具体翻译策略鲜有谈及。高巍教授在此基础上完善拓展,以科技英语的段落、功能、结构语法与词汇为基础,建立了完整的科技英语语篇模型,揭示了英语翻译方法在科技语篇中的使用,进一步完善了斯奈尔-霍恩比的专门用途翻译理论,对当前的科技英语翻译研究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对科技英语教学、以及专门用途英语和学术英语教学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 主要内容

《科技英语语篇与翻译》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引言介绍了整部书的研究脉络、科技英语、科技英语语篇的定义和范围与难度界定、涉及的领域划分等,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科技英语语篇全景式的构图。第二章探讨了科技英语的语篇段落。以段落的功能和模式为切入点,分析了概念信息以及段落的展开模式和类型,探讨相应的翻译方法,帮助读者梳理段落语篇中的核心概念与逻辑框架关系,第三章探讨了科技语篇的五种功能:描写、定义、分类、指示和视图-语言表述关系。从每种功能的不同类型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其翻译方法。这有助于读者系统发现和理解科技语篇所运用的词汇、语法和语篇策略。第四章探讨了科技语篇的信息结构及其翻译策略。识别科技语篇信息结构,帮助读者把语篇中的信息连接在一起作为整体进行分析,使已知信息与新信息相互关联转换,理清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更好理解语篇。第五章介绍了科技语篇的冠词、情态动词、动词时态和语态的用法。作者采用英汉语篇对比的形式,探讨了如何通过语法知识把科技语篇中的信息内容准确传递并翻译的过程与途径,帮助读者找到语法与语篇的密切关联。第六章探讨科技语篇的词汇在特定语言环境下的特殊含义、构成方式及分类。同时,用隐喻理论来分析科技词汇的构词规律和名词化结构在科技语篇中的作用,使读者深入理解和掌握科技英语的词汇特征。第七章研究英汉翻译文本的信息结构和分布情况,探讨如何用主位结构来分析科技翻译文本。第八章介绍了基于TRADOS系统工具界面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实际操作程序,为初学机助翻译的译者提供了实用和系统的指导。

二、 特色与不足

(一) 科技英语语篇分析为核心

此书始终贯彻以语篇分析为核心,讨论特定语境下科技语篇的整体含义,彰显语篇的重要性。对于译者来说,语篇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它是植根于特定情境下的一个单位,是更为广泛社会文化背景的一部分[3]。此书中的科技语篇是与之相关信息构成的整个语言单位,是根据读者或交际者的背景知识,选择和组织某一科技领域的信息,将其提供给对象读者[6]。

与普通英语和文学英语相比,科技英语有着特有的语篇特征:结构严谨,技术性强,抽象,简洁客观,信息密度高。成功的科技英语翻译处理的不是孤立的词句,而是由互相关联和制约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构成的语篇。语篇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它不是句子与段落的随意堆砌,而是句子与段落内部与相互之间的互为依存,具有关联性[7]。本书中各章节的分析不是单纯地分离找出相关语言现象或条目来进行深度研究,而是试图找到一种复杂的关系网[5],作者通过系统的分析阐述,从科技语篇段落、语篇信息功能与结构、语篇语法关系、语篇词汇构成及主位结构等,向读者呈现了各个科技文本中重要因素在整体语篇中相关性与功能。诚然,词汇和句法结构是构建语言的基本成分[7],它们有着“意义潜势”[8],而这种意义潜势只能通过语篇来实现。语篇分析是翻译的前奏。作者对语篇结构进行分析时,采取先从自上而下宏观结构分析,再到词汇连贯层面的方法,最后的翻译策略是在分析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进而翻译整个的语篇。例如书中第五章中,通过系统介绍科技语篇中的冠词、情态动词、动词时态和语态的用法,分析不同语法现象在科技语篇的应用,确立语法与语篇之间密切的关联:科技语篇中的信息内容要依托语法传递给读者;某种语法总是与特定的语篇相伴而生,形成一种模式,从而认定并找出两者间的关联后,通过例证确认翻译策略。翻译训练中,把语言形式与意义联系起来,既要分析语篇中语言成分是如何运用,还要解释为什么会如此运用,更要说明如何翻译这些语言成分[6]。

本书学术性与实践性并举,强调语篇在交际中的完整性,教会读者一种思维方法,即语篇意识。在Hatim & Mason[9]的语篇研究成果基础上一切分析以语篇为核心,专攻科技英语翻译,内容涉及语篇语境分析模式的三个维度:即社会交际、语用学和符号学,籍此挖掘解构翻译策略,三个维度都是在语篇语境的大框架下展开讨论研究,所有内容都与语篇息息相关,内容全面具体,针对性更强。

(二)语篇的功能和结构为研究框架,图表助力框架搭建

Trimble将科技语篇划分成四个水平层面[4],第一层次为语篇目标,第二层次为发展目标,第三层次为语篇功能,第四层次为语篇结构。作者研究的中心是在第三、四层面上-语篇的功能和结构。书中以语篇的功能和结构为框架,详细探讨了科技语篇段落、信息功能与结构、科技语篇与语法的关系、科技词汇和基于主位推进模式分析科技语篇的信息衔接,并利用各种图表阐释,为读者一一对应地挖掘分析科技语篇翻译的方法与对策。

无论是理论上对科技语篇的功能和结构的系统阐释,或是实践中对例证原文和译文结构的深层剖析,作者都运用了大量图表:有表格、流程图、走势图、分类柱状图、虚线、直线等,如书中52页,环环相扣的表格与箭头把语篇结构的两种模式:自然模式和逻辑模式的诸多种类名称及其例证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116-117页对次技术词汇的阐述中,通过3个表格的运用,读者对普通词义和科技词义之间的对比,瞬间领悟。为读者搭建的逻辑框架无处不在,即使不用图表,也会用数字编号对阐述内容进行清晰地标注;描述英语与汉语结构差异时,同样也未用图表,但生动形象的比喻“英语结构为葡萄枝,有主干,繁杂的枝干上结满了果实,汉语语言为竹节,主次分明,层层递进,清清楚楚”[6],高度视觉化的阐述言简意赅,内容跃然纸上。论证过程中,对核心问题层层剥离,分析逐层推进。各章内容丝丝相连,环环相扣,都得益于其功能与结构为框架的写作思路。每章开头的主要概念介绍,也是通过图表的形式简洁呈现给读者,开门见山,而且这座山还很清晰。同样,每章结尾,也是相同的处理方式清晰锁尾。原文与译文中决定或影响语篇发展的关键词都做了加亮处理, 帮助读者在操练时,直接通过关键词抓到框架与脉络。语篇框架搭建与分析使读者从宏观角度切入原文,提炼语篇中各层次的结构和逻辑信息,找到其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一目了然地看到清晰的骨架脉络。

同类翻译著作要么是理论深不可测,要么是大量习题讲解的罗列,而此书理论实践并重,书中有高度提炼的理论,虽然高大上,但诠释接地气,把高深难懂的科技英语翻译向读者娓娓道来;有鲜活的英语国家正式出版的第一手英文案例,涉及科技的各个领域;有以理论为基础提纲挈领的分析总结,可圈可点。通过详实、富有生命力的语篇范例,把晦涩难懂的科技材料逐层剥离与分解,深入浅出展现在读者面前。优秀著作不是让读者云里雾里,通过高深难懂的理论与术语搞晕读者,使其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境。本书清楚了解读者需求,堪称读者友好型专著典范,采用大量形象的比喻修辞,使其遨游在书中的框架解构与分析中,在英语原文云山雾罩的懵懵懂懂中豁然开朗,娴熟地把高深理论与复杂的分析论证过程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如庖丁解牛般酣畅,似一位造诣精深的工匠,更是一位谙熟工业原理的工程师…….

(三) 不足之处

作者学术触角敏锐,理论思路严谨清晰,但百密仍有一疏,个别地方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最后一章探讨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工具操作流程,这是此书的亮点之一,作者介绍阐述了如何使用TRADOS系统工具进行专门用途英语文本翻译的操作流程,如何创建翻译项目和翻译记忆库等,虽然图表翔实,但和前面章节有理论、有案例、有分析的框架模式相比,此章内容稍显单薄,缺少足够饱满的案例分析,未能鲜明体现翻译技术与科技英语翻译之间的紧密联系。当今,翻译技术已成为专门用途英语翻译和翻译研究必不可少的核心手段和内容[10],但令人遗憾的是翻译技术的运用是许多译者与翻译专业教师的短板,若没有足够的案例分析,应用效果难免受到影响。因此,翻译技术的学习应以实践中的翻译项目为导向,以项目的语篇为整体分析操作对象,否则,真谛难免就像天上的云朵,看得见,摸不着。

规范性方面,参考文献中出现格式不一致的问题,如汉语文献部分中的“[M]”后面全是逗号,正确的形式应是和上半部分的英文文献中的“[M] .”相同;汉语文献中所有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都错误地标注成汉语状态下的句号“。”了;另外,英文参考文献中作者的名和姓位置颠倒,标点不准确,而且拼写错误,如 “Hatim, B. & L. Mason.” 应为“Hatim, B. & Mason, I.”。

内容准确性方面,也有个别疏漏,如书中79页归纳的常用句型汉语翻译中,“It is admitted that”,“It is claimed that”, “It is pointed out that” 的翻译过于生硬,不符合汉语言的通顺原则; 此外115页介绍科技英语词汇分类时,谈及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Lynne Bowker”时,错误的把国家说成了“美国”。规范性与内容准确性方面的个别不足应该是后期校对时的疏漏,但瑕不掩瑜。

三、结语

高巍教授近年来笔耕不断,连续出版了系列著作,包括《论同声传译过程中语篇连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商务英语文本与翻译》《科技英语语篇与翻译》与《翻译技术》等。《科技英语语篇与翻译》一书是其多年积累的深厚翻译理论与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结晶。相信,此书定会给广大的科技英语翻译读者插上腾飞的翅膀!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语篇框架
框架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学生天地(2020年28期)2020-06-01 02:18:52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WTO框架下
法大研究生(2017年1期)2017-04-10 08:55:06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