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鹏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美育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审美情感为手段,以提升人的审美境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研究继上世纪初再一次成为美学、教育学关注的热点。文艺评论作为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进行良性沟通的桥梁,它的审美属性、政治属性、艺术属性内在地规定其对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的美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从作家创作、读者接受等多个层面规定了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功能和作用,指出它“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1]的确,文艺评论上承艺术创作、下接艺术接受,能治作品之病、可通读者之心。且正是由于它处于整个艺术活动的中介位置,它才能有效地帮助美育从理论探讨过渡到具体实践,从哲学领域跨界到教育领域。因此,用文艺评论这把钥匙开美育之锁,不仅是文艺评论的内在要求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美育进入成熟期及其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
艺术世界是一个魅力无穷、令人神往的精神飞地,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艺术的艰深晦涩而停止朝拜与探索的步伐,这无疑会削弱艺术欣赏所带来的审美愉悦,从而影响美育的具体实施。因此,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曾强调,高校要加强艺术经典的教育,在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艺术实践、艺术史论、艺术批评等各类任选课。[2]艺术批评是指批评家们在欣赏的基础之上,运用相关理论对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评价,这一概念是由传统意义上的文艺评论发展而来,但在广义上又隶属于文艺评论。可见,把文艺评论引入审美教育实践是有其现实必要性的。但这一构想是否可能呢?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评论新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依据,他在以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史的、美学的”观点的基础上,及时增加了“人民的、艺术的”观点,要求文艺评论达到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这一新的批评标准可以说是颇具时代特征,它从多元的角度把文艺评论的功能最终落到人民大众审美素质的提高及现代人格的养成上,这就为文艺评论深入美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能。
艺术作品包含审美的、历史的、政治的、道德的、文化的等多重价值内涵,但无论文艺评论价值体系随着时代如何变化,其审美维度是必不可少的。“美学的”批评标准是新时代文艺评论审美属性的集中体现,它直接指向文本审美价值的生成。文艺评论始终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点和中介来揭示文本与历史、政治、道德、文化等多种意蕴的关联,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文艺评论的审美教育功能。美育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审美情感、提高人的审美境界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它的价值取向与文艺评论的审美属性存在殊途同归的统一性。因此,我们理所应当借助文艺评论来实施美育。18世纪德国优秀的文艺评论家莱辛就曾以“拉奥孔”作为引子,分析比较了诗与绘画、雕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我们树立了具体分析古典文艺作品的典范。他不仅为大众指出了美在何处,还分析了因何而美,从而把人们从一种幽黯的直观领域引导到了思想自由的境界。可见,优秀的文艺评论犹如一道光,为读者照亮了深入艺术之美的路径,同时也为不同形态的艺术鉴赏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还强调新时代优秀的文艺作品应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传播中国的价值观念,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这就要求文艺评论家不仅要会审美,还要能体察独属于中国人的审美特性,从而使文艺评论体现我们中国人的风格、特色与气派,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这些要求与新世纪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旨归遥相呼应,它同样要求我们把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融入到美育实践的全过程。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美学精神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呈现,二者相辅相成。古往今来有分量、高质量的文艺评论都是评论家心灵与感情的跃动,精思卓识中蕴含着中华美学和美育的精神。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就多次谈到,诗歌最重要的质素就是兴发感动的作用,诗歌评赏应当注重这一本质,从而使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延续。她强调理想的评论赏析要做到“七窍虽凿而浑沌不死”,这里的“凿七窍”是指通过知性材料来对作品进行理论分析、细密推理,而“浑沌不死”则要读者护持住作品中那种浑然完整的生气,使其不仅不受斫丧,而且能得到更活泼的传达和滋长。[3]换而言之,文艺评论家不能以西方人的审美裁断中国人的审美,而应在注重理性与逻辑的同时更为关注生命与感悟,肩负起引导人民大众以中国式的审美方式来把握自身与现实关系的职责。毫无疑问,叶先生提倡的这种理想批评范式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它内在包孕着中华美学精神,有助于新世纪美育的实践与落实。
新时代文艺评论在“历史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人民的”标准,把人民提高到了鉴赏家和评判者的位置,实际上是进一步扩大了人民在文艺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4]“人民的”观点是从文艺评论的立场来说的,要求不管是文艺评论的主体还是文艺评论的对象,都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文艺评论家要认真检视文艺作品是否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同样,当代美育也逐渐从认识论转向生存论,开始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其终极目标。可见,文艺评论的政治属性与美育的终极目标内在关联,这便成为文艺评论深入美育实践的又一可能。《百家讲坛》是一档以“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为宗旨、以深入点评来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电视栏目。节目里的专家学者自觉地结合人民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使用人民熟悉的语言符号,通过雅俗共赏的方式对艺术作品进行点评讲解,达到了普及中华传统文化和审美教育的效果。可见,新时代的文艺评论没有把自身局限在文学艺术的小圈子里,而是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着眼于人与文艺的审美关系,从而使得人民群众愿意看,也看得懂,为其更好地深入美育实践奠定基础。
随着新世纪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文艺创作和接受主体也变得更加多元,大众可以利用多种媒介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文艺评论从单向发声走向众声喧哗。网络文艺评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新形态,具有传统文艺评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对人民大众文艺欣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其多样的批评形式、丰富的批评内容、多彩的批评语言、高效的传播速度等优势为审美教育提供更多便利。例如,以大众艺术起家的豆瓣网就有着不计其数的优秀书评、乐评和影评。在对某一具体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前,网站会通过具体评分这种较为直观的方式,使大众对其水平的优劣有一个整体了解,紧随其后就是对作品的简介和来自四面八方的评论。网络文艺评论无论是在批评主体的知识结构、审美理念、语言表达上,还是在批评客体的题材、种类、风格的选择上,都与传统文艺评论有很大的差别。但也正是这种自由的网络环境为人民大众与艺术研究者、文艺爱好者搭建起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对传统评论阵地进行了一次扩容。因此,新世纪的文艺评论可以充分发展与利用新媒介广泛性、时效性、开放性、交互性等优势,使批评文本更为鲜活、更接地气、更有价值,从而将评论触角伸向更为深广的大众,扩大艺术作品的公众接受度和社会效应,以独特的优势深入美育实践。
“经典性的文学评论……它必须是‘文学的’,必须能给人带来文学性的满足,换句话说,它必须赋予思以诗的韵味,赋予理以趣的魅力。”[5]的确如此,文艺评论是一个创造性诠释的过程,评论家在评论的过程中就已经潜在着对评论对象既有语言结构和意义特征的超越,他不仅赋予艺术作品更多的意义指涉,同时也是对自身精神世界的不断建构,使评论与文学文本一样具有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因此,经典的文艺评论不只注重文章的理论性,同时也兼顾自身的艺术性,而这也恰恰与美育的内在需求相契合,成为我们美育实践的又一源泉。我国古代文艺评论往往是这类“美文”的典范:“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司空图《与极浦书》),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之美;“荒荒油云,寥寥长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这是气势磅礴、无形无迹的雄浑之美;“疾雷之余,忽观好月”(毛宗岗《三国演义》评点),这是张弛有度、峰回路转的情节之美……这些评论皆可谓字字精彩、处处动人,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我国文艺评论这种言不舍象的传统,是一种符合中国人审美心理特点的艺术化表达,批评家将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细腻的审美感受揉入其间,使得艰深的理论表述充满了诗化的意味和生命的质感,读者的情感、心灵与人格在阅读中得到了滋养,从而产生良好的审美教育效果。
风格是作家长期匠心独运的结晶,是文艺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整体上鲜明的个性特征。文艺评论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学创作,也必然会形成作家自己特殊的、相对稳定的审美风格,它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美学趣味、价值观念等也必将潜移默化地滋养着读者,从而成为“二次美育”的重要资源。我国古代便有许多个性鲜明、风格卓异的文艺评论: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辞章华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以诗为文、言简意远;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平易通俗、自然流畅;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抑扬顿挫、言辞真切……经典的文艺评论都是作者在作品感召下主观感受的真切表达,是作者生命体验的一次次外化。因此,不仅文学艺术文本的美学特质感染着读者,文艺评论其自身形成的独特风格也能给读者以不同的审美享受,其风格中蕴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也在不同程度上滋养着读者,从而使其成为很好的美育教学文本。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文艺评论的多种属性决定着它审美教育的职责,把文艺评论引入美育实践有其现实必要性和内在可能性。但如何将其引入,具体路径是什么呢?《艺术批评与审美教育》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艺术教育是当前美育的主要途径,作者沃尔夫和吉伊根强调艺术批评对艺术教育有巨大的作用,并从个人反应活动、概念形成活动、学生研究活动三方面对艺术批评融入艺术教育的潜在可能进行了探索。[6]因此,笔者也将从审美体验——对境之赏会与复现、技能形成——心态之抽出与印契、综合实践——他界之冥构与蓦进①梁启超:《美术与生活》,载《饮冰室文集点校》第6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327页。笔者借用文中的三种“趣味之源泉”:对境之赏会与复现、心态之抽出与印契、他界之冥构与蓦进来概括美育的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来探索文艺评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其美育功能。
尽管文艺评论通常被归在艺术接受学的范畴内,但事实上,文艺评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而是一种主动实践,它要求大众主动地去介入到艺术作品中进行感知与体验。同时我们知道,审美体验也是审美教育的关键环节,个体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情感的陶冶、审美境界的提高,都是从具体的审美欣赏开始的,离开了活生生的审美体验,美育的任务是无法完成的。由此可见,审美体验便是文艺评论进入美育实践的第一步。审美体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具体可分为知觉体验、认同体验和反思体验三个层次。知觉体验是审美体验的起点,是指审美活动中主体的感官接触到客体时所产生的一种愉悦感;认同体验是知觉体验的进一步扩展,是指审美主体与对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反思体验是对前两种体验的升华与超越,是指主体对自身原发性心理状态的内省式把握,是一种对体验的体验。[7]然而在具体的美育实践中,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完成知觉体验和认同体验,却很少能够把自己的初步内心体验作为客体来进一步观照,使其上升为反思体验。审美体验是文艺评论完成读者、作品、作者三者之间沟通交流的唯一凭证,因此,在这一阶段将其引入到美育实践,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初步体验进行反向把握,引导他们从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的审美体验扩展和深化。
在具体的美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艺术作品先行体验,让他们保持一种不急不躁的心态去“入乎其内”,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纯净的审美体验。之后,学生可以通过个人反应简述的方式来和大家分享,并在此基础上阅读相关文艺评论,比较自己与评论家对艺术作品感受的异同,看他们是否说出自己所不能言,道出自己所不能道。哈罗德·布鲁姆的许多著作都是通过文学经典的普及来对大众进行审美教育的,他的《西方正典》便可以成为深入美育教学实践的经典文艺评论。作者深入剖析自己审美感受的全过程,用“审美的、艺术的”眼光分析艺术作品的语言特征、人物形象及叙述结构,带领读者“披文入情”。这种“导引式”的评论,不仅使学生“对境之赏会”时的知觉体验和认同体验不断地“复现”,而且使他们从最初理解的同情上升到了理性的反思,从而使其在审美体验由表层到深层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境界。
微观意义上的审美教育强调的是审美能力的获得,因此审美教育实践的第二阶段便是审美技能的形成,它要求我们从上一个个别的感性阶段提升到理性阶段,从有限的感性素材中把握超出艺术精神之外的理性哲思。文艺评论是对文艺作品解释、分析、判断和评价的理性活动,经验丰富的评论家正是运用相关的美学知识与概念对文艺作品进行鉴赏,从而实现对艺术创作者、接受者及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引导。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文艺评论中的美学理论与知识使自己从上一阶段单纯的艺术陶醉中抽离出来,站在更为高远的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理性观照。同时,还应不断总结概括作品的规律特征和前人的审美经验,通过转变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以逐步培养和完善自己独特的艺术鉴赏能力。
文艺评论是对艺术文本感知力再教育的一个过程,因此也是一个学生学听、学看的过程。将文艺评论引入具体的美育教学实践,不仅要学生深入文本,神与物游,更应引导他们跳脱出来,理性静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文艺评论中包含的一些美学概念和知识进行具体讲解,让学生反复琢磨,从而使其有效地转化为审美能力与技巧,在往后艺术鉴赏中驾轻就熟地加以运用。例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李后主词,认为他是以时空的深广超越了一己之命运而指向全人类,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意味。同时作者也正是在这种对词句所凝聚的文学经验和体悟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普遍审美范畴——“境界”说。[8]由此可见,经典的文艺评论往往能从敏锐的感性体悟中提炼出美学概念和理性判断,学生可以通过它们去回溯最初的审美经验,在经验与知识的相互“印契”中,明晰艺术欣赏从感性体悟到理性判断的线索和路径,逐渐转变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自己的审美技能。
如果说审美体验是“入乎其内”,是发现美、感知美,是美育的感性认识阶段,那么技能形成便是“出乎其外”,是认识美、评判美,是美育的理性阶段。然而,美育教学实践显然不能仅仅止步于此,还要进入“超越出入”的综合实践,即超越“感性美”与“理性美”的自由阶段。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在论述“美在自由”时谈到,要使人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审美的人”,必须通过审美意识来完成对主客二分思维的超越,进入到一个“万物不同而相通一体”主客相融之境。[9]这种境界是通过审美意识“感性美”、“理性美”和“超理性之美”三个层次,即感受、沉思和体悟三个阶段,把本身不在场的东西置于直观中而与在场的东西综合为一体,从而进入自由之境。因此,作为美育第三阶段的综合实践,正是从有知识到超越知识、从主客二分到超主客二分的阶段,在此之前我们是见到一个新的世界,在此之后我们是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他界之冥构与蓦进”。
那么如何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呢?文艺评论的写作可以发挥其作用。即在综合实践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经历了审美体验、掌握了美学概念、形成了审美技能的基础之上,通过具体的文艺评论写作来真正地将它们运用到实践中去。写作完成之后,学生可以将其与第一阶段时个人反应简述做一个对比,在比较中明确自己的收获。文艺评论的写作是检验审美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超越了审美主体和客体二分的状态,进入了一个物我同一的自由天地。同时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情感和审美境界也在感受、沉思、体悟、回味的循环中得到了培养和提升,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审美的人、完整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每次美育教学实践都要引入文艺评论,而应该视具体教学情况随机应变。
文艺评论的主体由地位身份、学术背景、思想观念各不相同的人构成,文艺评论的客体艺术作品又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这就使得文艺评论的样态复杂多样。再加上新世纪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价值立场游移、价值标准模糊、价值取向偏颇等现象,文艺评论就出现了僵化、浅化、泛化、弱化以及形态和文体单一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人民大众艺术欣赏的水平、审美素质的提高与审美人格的养成,从而阻碍文艺评论深入美育实践的进程。可见,改变文艺批评面貌、强化文艺批评功能,生成一个不同文体与形态、感性与理性、分析与评价融合共生的文艺评论生态势在必行。
第一,文艺评论的相对僵化与浅化,削弱其深入美育实践的内在动力。在情感与理论的把握上,一些文艺评论总是走向极端:要么成为文艺理论的观念演示场,以晦涩艰深的学术知识来替代对文艺作品的审美感悟;要么仅仅是停留在浅表读后感水平,情感丰沛而鲜见深刻的启迪力量。这就导致文艺评论因理论抽象或思想浅显而失去审美价值,无法有效提升大众的艺术阐释力和审美判断力,从而阻碍其深入美育教学实践。鉴于此,当代文艺评论应在西方批评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更多结合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中的诗意性的、顿悟式的文艺批评方式,在具体批评实践中确立和开掘新的审美意义。[10]只有这种对作品的阅读欣赏与理论分析内在地融为一体的文艺评论,才是鲜活生动、富有生气的文艺评论,才更有利于审美教育的实施。
第二,文艺评论的逐渐泛化与弱化,模糊其深入美育实践的前进方向。上世纪末,文化研究的兴起使文艺评论越来越强调作品与社会阶级、种族性别、意识形态等层面的互动关系,从而肇始了文艺评论的逐渐泛化,其文学性和审美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遮蔽。另一方面,一些文艺评论也逐渐失去自身批评精神,不敢批评、不作批评,既不灌溉佳花、也不剪除恶草,严重影响了文艺评论功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鉴于此,当代文艺评论应在批评客体不断扩大的同时,注重人性深度的开掘和审美价值的挖掘,既不能画地为“牢”,也不能无“家”可归。同时要加强文艺评论的褒贬甄别功能,保持对文艺作品病症的敏感和反对,能对其作公正的审美分析和价值判断,营造出一个说真话、摆事实、讲道理的批评氛围。最终使得文艺评论在“寻美”和“求疵”的过程中,发挥对人民大众鉴赏趣味纠正、价值观念引导的作用。
第三,文艺评论的单一形态与文体,窄化其深入美育实践的宽阔道路。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发展,网络文艺评论异军突起。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质量上的良莠不齐使得它相较于其它形态的文艺评论受到贬低与忽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我国古代文艺评论有多种形式:有诗话词话、有批注评点、有书信序跋等等,但当前文艺评论文体十分单一,论文或准论文占绝大部分,这不仅不利于文艺评论的健康发展,而且无法使其真正地深入到美育教学实践中。因此,文艺评论者应更多去关注随笔、评传、访谈、语录、对话等其它文体或形态的文艺评论,规避其商业性、庞杂性等弊端,发挥其灵活性、多样性、通俗性等优点,刺激大众参与文学艺术的热情,从而形成多种文体、形态的文艺评论互动交流的局面,拓宽文艺评论深入美育教学实践的道路。
一个时代的美育发展水平,与那个时代人民大众对文艺作品的欣赏能力密不可分。经典的文艺评论比创作更直接地沟通着个体精神世界与社会公众意识,能对社会的审美风尚及大众的审美取向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因此,面对当前人民审美趣味越来越多元化的现实,我们要建设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为主导价值观念,以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为批评中心,其他价值兼容其中的综合性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只有这样,文艺评论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感、塑造审美人格、提升审美境界等作用,从而为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美育体系注入新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