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日
深秋十月,凉风习习,丹桂飘香。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中学建档立卡贫困生赵小敏(化名)正欢快地在足球场上踢着球。
赵小敏是江华蔚竹口乡人,家距学校50多里。去年底,原校长邓冯春了解到赵小敏因个人厌学和家庭等原因不愿意回学校。得知情况后,该校迅速成立了由学校校长、班主任、镇政府干部、驻村干部、村干部等组成的“镇长+村长+家长”和“教育局长+学校校长+教师”的六长双线“三帮一”控流保学小组帮扶赵小敏。通过一次次到赵小敏家里与他促膝谈心,走进他的心灵深处,赵小敏表示愿意重返学校。
赵小敏回学校后,学校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园足球学校的优势,开展全校足球活动,吸引因厌学的贫困学生找到在学校的乐趣。同时,各班实际组建了足球队,将赵小敏这样爱运动的孩子吸引到学校足球活动中,让他在足球运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同时,还成立了班主任为主、任课老师为辅的“多对一”老师帮扶小组,从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进行帮助。
“是学校的活动,老师的帮助感化了孩子,现在孩子越来越感受到学校的快乐,也变得阳光了!”赵小敏的母亲说。
今年,全县将所有有辍学倾向在家的建档立卡学生通过“三帮一”劝回到校,安心读书。同时,结合结对帮扶,各中小学派出教师与建档立卡学生结成对子,解决贫困家庭子女读书的实际困难。
“免除了建档立卡学生的书籍课本费、教辅资料费、平安保险费、作业本费等费用,确保他们‘零负担上学。”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资助中心主任杨迪武说。
这是江华全力做好教育扶贫,高质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个例子。
在中南大学读研究生的江华籍贫困生卢小力靠享受社会、国家的资助政策,减轻了家里的负担。今年,全县700多名二本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大学新生通过助学、生源地信用贷款等方面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家住该县码市镇竹市村建档立卡户刘小念一双在道县上关中心小学的儿女,都领到了建档立卡户子女生活补助。
刘小念告诉笔者,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在县外就读的,每期都能领到200元补助。
近年来,江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除了通过“三帮一”强化控流保学和送教上门工作外,县财政还单列资金700万元设立了“深度贫困教育助学专项资金”用于建档立卡学生的学杂费、书籍课本费、教辅资料费、平安保险费、作业本费、搭餐费和校车费等补助,实行政府兜底,让他们真正实现“零负担”入学和安心读书。同时,还加强了教育资助、控流保学等扶贫领域的整治、督查工作,重点解决外省、外县等就读的建档立卡家庭孩子资助的问题,对学校在精準资助、控流保学、送教上门落实主体责任不力、存在形式主义的给予问题,并纳入学校年终绩效考核。
杨迪武介绍,在外省、外县就读的江华籍建档立卡家庭孩子资助不仅实现了应助尽助,还实现了建档立卡学生人人享受教育资助。
同时,江华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发力+社会助力+群众出力”的教育扶贫模式推进教育资助,建立起了村、校、乡镇、县四级详细资助台账,实行动态管理,教育精准资助。2014年以来,该县共资助学生43万多人次,共计发放各类资助金近2.5亿元,共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4万多笔,总贷款金额达1.14亿多元,保障了贫困学生顺利进入高校就读、减轻家庭负担,助力江华脱贫攻坚。
同时,江华充分利用县职业中专的优势,做到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机融合,对建档立卡家庭进行电商、机电、旅游管理等培训,达到学习(转移培训)一人,就业(创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全面接收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入学学习技能培训,保证贫困家庭孩子拥有一技之长,实现贫困家庭1人读职业学校或参加培训,就业1人,脱贫1户。脱贫攻坚关键在农村,建档立卡家庭有一人学一门技术,就能实现一人就业,脱贫一户。
陈玉是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从江华职业中专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推荐到了该县神州瑶都大酒店就业,一家实现了脱贫。“好在政策好,每期都有补助,让自己顺利毕业,还推荐了工作,有了固定收入,让家里摆脱了贫困。”陈玉说。
目前,江华职业中专通过与神州瑶都大酒店、九恒集团、德贵集团等县内优质企业合作,建立了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保证了建档立卡学生就业。
“去年以来,共推荐500多位建档立卡学生在县内外企业就业,真正实现了脱贫,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江华职业中专学校校长奉天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