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泉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 223800)
在代数的解题过程中引入参数帮助解题,就犹如几何证明过程中在图形上添加辅助线一样,是一个极为常见的数学方法.当从条件到结论之间的过程不明朗或思路受阻的时候,常常通过一个“无中生有”的创造性过程,引入参数或添加辅助线,使条件到结论之间的关系清晰、过程明朗,从而完成问题的求解.
例已知实数x,y满足2x2+y2=1,求x2+2xy的最大值.
分析 本题属于容易题,直接使用不等式2xy≤x2+y2,即可求解.
变题1已知实数x,y满足2x2+y2=1,求x2+2xy的最小值.
从例题到变题仅一字之差,即由“最大值”变为“最小值”,而题目的难度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一道相当容易的习题变成了一道颇难的习题,主要是因为如果再试图直接使用不等式2xy≤x2+y2求解(比如下列两个过程)就会遇到障碍,使得问题无法求解.
探究1因为∀x∈R,x2≥0,所以应当在2xy<0即在x与y异号的条件下,x2+2xy才有可能取得最小值.
而当x与y异号时,显然有-2xy≤x2+y2,即x2+y2≥-2xy,所以x2+2xy≥-y2.又因为2x2+y2=1,所以y2≤1,所以-y2≥-1.能否说x2+2xy的最小值就是-1呢?显然不能.因为当y2=1时x=0,此时x2+2xy=0,故无法取得最小值-1.
之前的两种方法,就是因为没有找到使得x2+2xy取到最小值时实数x,y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问题求解无法继续下去.为此,想到引入参数k帮助问题的求解.
反思1由方程2x2+y2=1确定的是一条封闭的曲线,故代数式x2+2xy不仅有最大值,也有最小值.但由“最大值”变“最小值”,仅一字之差,为什么求解的方法大相径庭?有没有相同或相似的方法,既能求出最大值又可以求出最小值呢?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在上述的解题过程中,当1+2k>0时,即可求得x2+2xy的最大值,但和直接使用基本不等式相比显然太烦琐,不宜提倡.解决问题的重点是能否像直接使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那样,比较直接地求出最小值.答案还藏在不等式2xy≤x2+y2里.
当我们看到式子2xy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不等式2xy≤x2+y2.而该不等式中的等号当且仅当x=y时成立,限制条件过于刚性,不能适用于在y=kx条件下不等式的应用.
上述解题过程旨在保持条件2x2+y2=1完整的前提下,将2xy用只含有x2与y2的式子来表示,通过参数k予以调整、凑配,思路明晰,方法统一,既求得最大值也求得了最小值,一举两得.
变题2已知实数x,y满足2x2+y2=1,求x2-2xy的取值范围.
变题3已知实数x,y满足2x2+y2=1,对任意的实数λ,求x2+2λxy的取值范围.
分析 变题5是将变题4中的z变成了具体的数字1,本质没变,故方法依旧.又由于将任意实数变为了正实数,只需要讨论一个方向.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参禅的三重境界何尝不是学习的三重境界呢?看山是山: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形成感性认识,初步认识事物的表象.看山不是山: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训练、大脑加工、逻辑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看山还是山:将理性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行动,达到知行合一.
上述过程中,看到2xy,不由自主地想到不等式2xy≤x2+y2,这只能说是达到了第一境界,即“看山是山”.为了打破“x=y”的刚性要求而引入正实数k,使不等式2xy≤x2+y2变为2xy≤kx2+y2,应该算是进入了第二境界,即“看山不是山”,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了,运用裕如,游刃有余.如何才能进入第三境界,达到返璞归真,回归“看山还是山”呢?要完成这一步,重在反思领悟!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x2+2xy分解为x(x+2y).显然,原问题可以看作是研究与揭示x与x+2y之间的和与积的不等式关系!
设x2+2xy=k,即x(x+2y)=k,所以λx(x+2y)=λk,其中λ>0.又(λx)2+(x+2y)2=(λ2+1)x2+4xy+4y2=[(λ2-1)x2+4y2]+2(x2+2xy).令(λ2-1)∶4=2∶1,解得λ=3.即(3x)2+(x+2y)2=4(2x2+y2)+2(x2+2xy)=4+2k.
若x与x+2y同号,(3x)2+(x+2y)2≥6x(x+2y),即4+2k≥6k.所以k≤1.等号成立的条件是3x=x+2y,即x=y.即x2+2xy的最大值为1,当且仅当x=y时取得.
数学之美,在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透过一道极其简单的数学问题探寻其中的数学内涵,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不仅做到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而且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这才是有美、有味、有蕴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