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璐
(中共湘潭市委党校,湖南 湘潭 411100)
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提到“新的社会阶层”,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这一群体的内涵和划分方式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和产业结构深刻变动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6年《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提出这一群体是统战工作新着力点。2015年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中“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被单列为统战工作对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如何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引导其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有一个好办法,就是组织起来。”(1)人民网:《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017年11月22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22/c40531-29660676.html,2020年5月28日。这一重大科学论断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根本遵循。
中央统战部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全国新社会阶层的规模为72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其中,民营和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约4800万,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约1400万,自由职业人员约1100万,新媒体从业人员约1000万,由于各类群体间存在人员交叉现象,因而,上述数据直接加总多于7200万人。(2)新华网:《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约7300万人》,2017年1月6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06/c_129434180.htm, 2020年5月28日。总体来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大多处于分散、无组织或组织性较弱的状态。
质性研究即从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角度出发,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化的依据、机制等进行学理探讨,探究并归纳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化机构、程度、特点等。
1.从社会学的理论出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处于低组织化和非组织化状态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及体制发生了巨大改变,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社会阶层的划分不再以地域、单位性质、户籍等单一标准为依据,一大批具备高知识高技能的人才进入“体制外”,进入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引人关注的一股重要力量,并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虽然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一个整体,呈现了一些共性特征,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新的社会阶层并不能算一个社会阶层,而是一个政治性概念。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一个群体,没有特定的组织机构,没有特定的制度供给,没有必需的组织关联。传统社会通过对“单位”“街道”“公司”进行组织化管理的做法,不适用于新的社会阶层。因此,在社会治理的视角下不同于相对固定的“单位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体制外的“原子化”的存在状态,是游离于“组织”的流动群体,社会流动性较强,组织化程度较低。
2.从政治经济学理论出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实现组织化存在天然壁垒
一是依托市场和抵御资本的倾向并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近1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他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的结果,其发展和壮大也紧紧依靠市场经济。没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渠道不可能多样化,社会仍然流动缓慢,就不会出现原有单位制所不能覆盖的新的社会阶层这一新兴社会群体。同时,市场经济打破了政府对社会资源配置的绝对掌控权,新的社会阶层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从市场获得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以党外知识分子为主,其生存和发展凭恃的是自身的知识技能,对资本有种天然的轻蔑,不屑于变成资本的奴隶和附庸,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如频繁更换职业等方式对资本加以抵御。
二是参与意识强烈和参与渠道不足的局面并存。新的社会阶层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经济方面,他们希望获取与之相应的社会地位,渴望获得认同与尊重。而且知识分子的个性决定了他们对社会有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社会的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平等自由的呼声很高,他们期待能够独立自主地参与到社会和政治事务中去,进而影响政治决策。所以,新的社会阶层的参与意识较为强烈,但是比起体制内人士以及有实力的非公经济人士来说,他们的参与是受限的,制度化的参与渠道明显不足。
三是观念多元化和组织离心化的状态并存。一方面,作为相对纯粹的“社会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思维更加活跃、观念更加多元、人格更加独立、社会参与意识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与其他统战工作对象相比,其组织更呈现出来一种“离心化”的状态。所谓“离心化”指的是远离了“党的领导核心”和离散于“统战工作中心”。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所处的各类组织,很多没有党组织覆盖,其管理权也分属党委及政府各个部门,造成了在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时候,没有形成大统战工作合力。
目前,从各方面工作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问卷调查、信息采集、归纳汇总掌握总体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了一些结果。笔者对湖南省内60家非公企业调研结果显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表1 湖南省60家非公企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化程度
1.行业性/专业性的新社会阶层组织
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构成主体的行业性/专业性社团是他们的行业/专业组织,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思想状况、自身愿景、发展难题进行摸底和提供服务,这也包括行业内部产生的商业联合会、智力支乡会等群众自发组织,私营和外资企业、社会组织、中介组织、新媒体自媒体、自由职业的行业协会组织,如长沙市美术家协会、宁乡市新媒体协会、湘雅博爱康复医院等。行业性/专业性社团属于独立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自组织,但是目前存在面广量大、成员复杂、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2.社会性的新社会阶层组织
社会性的新社会阶层组织属于自组织形式,主要分布在城市的楼宇、街区、园区、社区等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该类组织数量大、分布广,具有强烈的“社会人”属性和“体制外”特征,同时他们也有强烈的组织归属感,在自身领域和行业当中形成组织团体,如“两新组织”基础上成立的实践创新基地、公益平台等,联谊互助,开展系列活动。
3.统战性的新社会阶层组织
统战性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是指由统战部门成立的相关的统战性社团,用以加强组织引导,如知联会、欧美同学会、海联会、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会等等。全国各省统战部都建立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联席制度,注重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物色、联系、发现、培养、推荐等。在大统战格局下借助多方力量,由统战部门为主导形成的智库性、联谊性、网络性组织都应归为统战工作的衍生组织,属于统战性组织,如湖南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浏阳和·星公益、湖南长沙“百人会”、天心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等。
4.党建性的新社会阶层组织
组织部门通过各级党组织吸收党员的形式和机制,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群体中党员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是“两新”组织党建组织,如湖南省湘潭市新的社会阶层联合会成立的党支部,融合了组织和统战工作。整体而言,湖南省内党建性的新社会阶层组织很少,全国比较有名的是北京市宋庄艺术家党支部、武汉“红色引擎工程”等,通过将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嵌入党建工作目标,以实现其组织化的目的。
5.行政性的新社会阶层组织
司法部门、宣传部门、民政部门、税务部门、网信部门等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所在行业领域具有行政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履行组织引领并着手研究解决自身领域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成长发展问题的职责,属于行政性组织,如长沙市新媒体协会,就是在长沙市委网信办的指导下成立的。此外还有依托各类中介组织等打造的“职工之家”“青年之家”等。(3)张彩云:《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起来”的对策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第154—162页。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因为自身的显著特征呈现出低组织化和非组织化现状,虽然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正在着力开展工作把他们组织起来做好思想政治引导,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天然的障碍和壁垒。
要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做包括组织起来在内的任何工作,摸清他们的底数,即掌握他们的人口特征、行业分布、流动情况、财产收入等方面的特点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以及利益诉求。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政策、开展措施,实现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然而,现实中要做到掌握社会阶层人士的底数是存在很大困难的,造成这个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组织归属,致使缺乏统一的底数统计依据、底数统计来源和底数统计频率。
1.缺乏统一的底数统计依据
目前,我国是依据现今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从统一战线的实践角度,对我国的新的社会阶层进行分类的,即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分为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四类群体,但学界并没有对这四类群体给出清晰的定义,也没有与定义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四类人群进行区分和测量。(4)李彦博:《准确掌握新的社会阶层底数:背景、问题及对策》,《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第58页。因此,在缺乏统一的底数统计依据的情况下,很难摸清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数量、基本情况。
2.缺乏统一的底数统计来源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流动性强,统战部门在对其进行摸底时往往依靠街道或者行业协会提供数据。这些数据大多是来自平时接触多的、容易找到的调查对象,比如和街道关系密切的民营企业、比较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大型的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中的新的社会阶层。而那些自由职业者的数据少之又少,由于缺乏统一的底数统计来源,获取的数据是否全面甚至是否真实,都存在疑问。
3.缺乏统一的底数统计方法
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摸底工作做得好的统战部门,可能每年进行一次摸底工作;工作做得不到位的,可能几年才进行一次,这就导致数据的时效性不足。数据更新明显滞后,导致无法达到对新的社会阶层底数的掌握要求。
在体制控制力减弱、市场经济发展和新科技应用等多重因素合力作用下,愈来愈多的社会成员成为“把握自己命运”的“社会人”,单位体制的影响力慢慢变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呈现出人员数据不清、流动性大、组织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与此相对,存在着对这一群体进行组织引导的方式单一、手段不够等问题,导致了组织引导效果的滞后。
1.各类型组织覆盖不广
各个类型组织覆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群体的广度不够,无法兼顾来源广泛、身份多元的整个群体。造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覆盖不广的原因可以从内外因两个角度分析。从内因来讲,整体来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组织的意愿和动力不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多是一批锐意进取,自信能凭借自身实力来保障生存和发展的人士,他们热爱自由,对于组织的认同度不高,不希望有组织的束缚。从外因来讲,能够覆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组织发育不充分。原来以单位作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已经不能覆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了,而能够全面覆盖该群体的新的组织体系尚未发育形成,无论是在数量种类、组织结构、组织功能还是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很不成熟,无法实现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全组织覆盖。
2.引导方式针对性不够
通过组织开展的政治培训、联谊活动、公益事业、群众活动等项目不多,针对性不够强。当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缺少独立组织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缺乏组织活动所要具备的各项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所以难以有效开展各项活动。另外,各类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开展的活动项目在内容和形式上基本都有“同质化”的趋势,并未立足本组织以及组织成员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很难满足思想活跃多元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需求,致使活动效果差强人意。
1.“九龙治水”的管理困境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活跃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因为来源的广泛性,分属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和开展组织服务。当前,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主要由各级党委统战部门的新阶处负责,新的社会阶层组织登记管理则主要是由政府的工商、民政、科技、文化等部门负责,新的社会阶层协调服务又主要是由工商联负责。各个部门管理当中又存在一定的重叠和交叉,但是信息数据和管理资源并没有实现共建共享,没有达到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真正组织起来的目的,存在着九龙治水、各管一头的管理困境。
2.“两张皮”式组织建设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已覆盖的领域也存在党建和统战各自为政“两张皮”的情况,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各司其职,其他有关部门互不参与,造成了“小党建”“小统战”的局面。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即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数量不多、群体力量不大的时候,统战部门和组织部门的分工明确,统战部门负责做体制内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组织部门负责做党员的工作,而一些群团组织负责承接党外代表人士及党员二者之外的工作对象,各基层党组织则负责托底。在新的社会阶层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加深,工作难度不断加大的今天,仍然沿用之前的工作思维和模式,必然造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中出现“真空和空白地带”,使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士基本不在党的工作可及的范围之内,严重影响了党的整体工作。
1.对社会阶层人士的“组织起来”认识不足
新的社会阶层主管部门在思想上对于如何发挥组织作用团结引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存在许多困惑。
一是许多基层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的责任意识不强、了解不够。许多基层党组织思想固化窄化,认为党建工作仅仅是组织工作,将统战工作以及群众工作放在不重要的位置,认为这两项任务与党建无关。作为党组织负责人,只知道要对组织工作负责,而常常容易忽视自己在统战工作上第一责任人的身份。党组织中的党员对《党章》中所规定的“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条必须履行的义务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大多属于党外群众,没有积极主动去联系了解他们的状况,没有做好他们的团结引导工作。
二是统战部门也存在思想认识误区。统战部门的认识误区在于严格区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当中的党内人士和党外人士。他们认为统战工作只是针对党外人士开展工作,基层党组织来承担党员工作,那就无法依托基层党组织,只能自己谋划打开工作新局面。除党外干部政治安排方面与组织部门有合作外,其他几乎无党建色彩,导致区域内许多群众只知有统战组织而不知有党组织。(5)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依托“两新”党组织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机制研究》,《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第56页。
三是许多与新的社会阶层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党组织也忽视统战工作。把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仅仅作为口号喊一喊,行动上却很少做出有效的作为,对党组织和统战部门进行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配合不力。
2.组织壁垒存在,党内党外界限比较生硬
一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组织严格区分中共党员和非中共党员作为是否作为团结服务引导的对象。只有非党员才能加入联谊组织,那些“两新”党组织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党员则不能加入。二是各类党员组织受组织原则和传统意识影响,对本可以群众身份纳入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拒之门外。这样非常不利于党员发挥联系、团结、组织群众,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和作用,不利于发挥组织作用团结引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3.“两新”组织党组织发展不均衡、作用发挥效能不平衡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分布在“两新”组织中,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基本依托“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和工作力量来开展。虽然“两新”组织党建“两个覆盖”,即“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工作大幅推进,但还是存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很多不稳定因素使得“两新”组织自身运转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变动频繁。因此,“两新”组织的情况很难被上级党组织和对应的监管单位全面掌握,党的工作覆盖跟不上。有的地方虽然党的组织覆盖率高,却并未发挥应有的功能。另外,社会组织对比非公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多头管理、很多权责关系不清,没有普遍树立抓党建抓管理的责任意识,在组织运转方面缺乏规范,工作队伍不齐,加大了组织建设和管理的难度等,造成“两个覆盖”率增长缓慢。
对“两新”党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指导性和规范性不够。“两新”党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相关政策,大多显得太过宏观或操作性不强,尤其是如何将党建与统战工作融合的思路非常模糊。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以及对相关政策精神又缺乏了解和把握,致使基层对于该如何落实政策、开展相关工作有着许多不解之处,非常需要对相关政策文件有规范性的指导。而实际情况恰恰是对于政策精神的解读普及不够,又没有一些可以复制的经验,无法满足基层对政策指导的需求。
1.明确标准、摸清底数
一是要明确标准。要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明确定义,按照行业、职业、收入、地位等指标建立量化的指标体系对身份进行判断,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四个类别的群体及群体内部人员影响力进行评估,建立考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影响力的评估体系,从而针对性地制订组织引导的方式方法。二是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信息采集上要注重全面性和时效性。出于对统战对象实施大规模普查或者针对统战工作单独建立数据采集系统需要耗费大量成本,以及在内容上和现有的一些人口调查有重合的考虑,又综合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职业和居住地上高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在采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信息时,最为科学可行的方法是,依托已有的人口信息采集系统,依靠制度来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及时性。
2.打破资源壁垒,实现资源共享
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打破资源壁垒,实现信息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6)习近平:《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统一论坛》2015 年第6期,第4页。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各方力量都不能置身事外,必须具备高度的统战工作责任意识,积极参与,通力合作。首要的是必须打破党委和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资源壁垒,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才能全面精准掌握统战对象的基本情况,这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基础条件。有关人口管理的部门都应将本部门数据库中涉及统战工作的指标对应的统计数据提供给统战工作部门。具体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那些涉及新的社会阶层的指标和影响力评估指标数据可以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调查摸底工作服务。
3.推动各方融合,形成合力
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等各方力量在工作队伍、平台载体、方式方法、工作机制等各个方面的融合,促进“组织、队伍、阵地、方法”四位一体,共同实现组织、统战和群众工作多个目标。组织部门与统战部门紧密配合,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纳入党建体系,共同与相关政府部门形成统战工作合力,多层次多领域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强联系服务引导。要积极创新,推进党建工作与统战工作融合,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解决统战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比如说聘任经验丰富的党建工作指导员兼任统战工作信息员。发挥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促进党员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结。在阵地融合方面,以建立或利用原有的党建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等平台为基地,定期组织社团活动,开展各种学习,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接受服务有阵地。在工作方法上,以多样活泼、轻松有趣的方式,寓教育引导于潜移默化之中。各部门协同努力,共同促进党的组织工作、统战工作、群众工作不断向好推进,实现共赢。
4.树立分层分类的组织运作思维,推动组织模式“社会化”
以基层党组织和统战性组织为依托,准确掌握组织起来的科学内涵,有针对性地树立相互融合、分层分类的组织运作思维,以社会化、网络化的方向途径组织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巩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要以组织为基本依托,其中最重要的组织是基层党组织和统战性组织。党组织作为政治核心具备网络健全的优势,在将统战工作融入党建工作的实践中,可以尽可能地扩大统战工作的覆盖率。在一些目前没有成立党支部的“两新”组织中,可以通过明确“两新”组织中的专职管理人员兼任统战工作联络员,规定其工作任务和职责,建立起工作上的联系;也可以建立不在任何具体社会组织之内的联合支部。统战组织作为统战工作的重要力量,要以社会化的方式拓宽覆盖面。例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组织可以覆盖到省、市、区、县各个层级,也可以按照类别分别成立像企业管理技术人员联谊会、新媒体人员联谊会等。无论是何种组织方式,在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时,都必须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工作内容上要紧贴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观情感和客观需求,工作形式上更适应他们的思维方式、工作环境和话语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以真诚之心交流帮助,以责任之心服务引导,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团结,进一步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1.盘活存量,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组织的力量
要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组织的力量,特别是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自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协组织、群团组织等枢纽组织载体的作用。政协组织要发挥大团结大联合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政协委员中在社会组织任职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团结联谊工作。群众团体和统战社团要创新完善组织方式、运行方式、活动方式,进一步激发组织活力,广泛吸纳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中新的社会阶层党外人士,发挥枢纽组织作用,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土的团结引导。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平台载体作用,拓宽团结联系渠道。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中的群团组织建设,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工作。强化“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引导功能,要从“两新组织”中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关心的问题入手,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创造增量,建立和完善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形式
要通过建立一些新兴的组织形式团结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根据行业、兴趣、地域等特点建立一些新社会组织,让他们自主选择对他们有吸引力的组织来加入。完善相关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多种政策措施,支持、鼓励、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建立与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相符合的各式各样的团体类组织或行业协会。按照实体化、可视化、集约化的要求建设一批统战实践创新基地,充分发挥其创业培训、实践锻炼、综合服务、建言献策、公益服务等功能,使其成为团结凝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桥梁和纽带。在互联网时代,可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建立各种能够保持互动联系、互通信息优化、及时疏导情绪和提供帮助的线上的群众组织。
3.精准探索,重点突破薄弱环节
以服务主动、功能全面的基层政府组织为依托,运用精准化治理方式,实现多元高效准确地解决突出问题。要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设置合理的目标管理评价指标,分类制定组织引导方式方法。针对民营和外资企业中的管理技术人员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地位较高,政治参与意识也较强的特点,应重点依靠政治类组织提升政治素质。针对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更加关注个人业务水平的提升、职业发展空间的扩展和相应薪酬福利的保障等方面的情况,要重点借助行业性/专业性社团组织加强日常联系沟通。针对新媒体从业人员在网络舆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情况,要以他们所在企业或者社区中的党组织、群团组织或参与的各类社会组织为基础,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提高他们的政治意识。针对自由职业人员思想独立、相对分散的情况,可以借助基地性组织如社区、楼宇、街道等将他们逐步组织起来。
1.树立“头雁”,加强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这一群体在纵向和横向分布上都存在扁平化和离散性等特点,要将四类群体中具有代表性和标杆性的“头雁”式人物作为主体对象,纳入统战工作视野。
一是主动物色挖掘。在新的社会阶层中,有一些才能出众的“动员精英”通过影响被动员者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各类组织,尤其是自组织的网络结构、规范建立,以及资源流动和社会监督。这部分群体是统战部门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对象。统战部门应当积极作为,从中发现和挖掘自然涌现出来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代表性人物。
二是方向性培养选拔。通过政治引导和政治资源配置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代表性人物往代表人士方向培养,提升代表性人物的凝聚力和辐射面,从而加强这四类群体的组织化建设,更好地解决各个类型、各个层面的分散性和覆盖面问题。一方面要建立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代表性人物的经常联系。通过积极有效方式联谊交友,落实列名联系制度,经常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代表性人物见面谈心、交流思想,在“两新”组织中建立联络员制度,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意见诉求,不断增进了解、理解和团结。另一方面要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代表性人物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成长为新的社会阶层群体中的代表性人物和示范性人物,乃至成为代表人士。通过他们以点带面联系、团结一批具有相似价值观的新的社会阶层精英人士。通过这些代表人士将长期分散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起来,发挥相互帮助、相互引导的作用。
2.搭建平台,实现“再组织化”
将处于“原子化”和非组织化状态的新的社会阶层进行重新组织、整合,即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组织搭建沟通平台,以便这一群体加强社会参与,这就是对新的社会阶层的再组织化。
一是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实施有效的措施鼓励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建立多类型的组织团体。统战部门要与其他部门一起,有意识地增加对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的资源倾斜,帮助他们扩大宣传,让他们成为统战部门的工作抓手。鼓励尚在成长发育期的自组织向更成熟、更强的自组织形态学习借鉴,缩短自组织的成长过程,营造自组织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长效发展氛围。
二是要打造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工作品牌和平台,促进新的社会阶层内部不同群体的交流活动。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工作是促进新的社会阶层事业、扩大新的社会阶层影响的重要增效剂。在以工作品牌和平台加强新的社会阶层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凝聚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新的社会阶层再组织化。
三是要建立健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机制促进新社会阶层的再组织化,使党委和政府决策“上传下达”落实到基层。基层在新的社会阶层再组织化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将涉及到本部门的相关决策政策进行操作性解读,通过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对基层分阶段分步骤地对新的社会阶层再组织化进行指导,保证党委和政府决策很好地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