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视阈下边疆民族地区传统乡村现代化路径研究
——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传统乡村为例

2020-02-22 17:41李亚强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云南攻坚发展

李亚强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消除贫困现象,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自阶级社会形成以来,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不同群体的人们必然会从事不同的分工,隶属于不同的阶级,因为“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39页。。分工的规律,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差异,导致了城乡、工农、脑体三大差别的出现,导致了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后,生产力的大发展、科技的大进步进一步加大了不同区域间发展的差异性,从而出现了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的区域性整体贫困、绝对贫困现象。如何对贫困情况进行精确掌握,进而为政府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依据等问题成为困扰每一个现代国家的共性难题。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边疆民族地区传统乡村的现代化难题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8页。。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和其带领下的中国人民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自信,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现实这一目标,必须不断补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弱项,优化结构,配置资源,着重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绝对贫困现象,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高水平、高标准的小康社会。

我国的经济发展呈阶梯性,其基本面貌与我国的地理阶梯有很大的重合性,基本呈现出东部发展程度高,中部次之,西部再次之的发展规律。边疆地区,特别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传统乡村,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短板中的短板。边疆民族地区的传统乡村由于历史和现实多重因素的制约,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诸多欠账,短时间内难以弥补,特别是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的差距。从社会发育的整体程度来看,边疆民族地区的传统乡村社会发育程度偏低,传统的甚至是封建的因素仍在某些地区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制约着该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政府管理者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国家管理工具,延伸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边界。中国经济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压缩了贫困的存在空间和范围,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已经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整体贫困局面彻底扭转,现阶段的短板和弱项聚焦在如何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和小范围的绝对贫困问题。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要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攻克横亘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重大障碍,彻底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多年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难题。

云南省在我国边疆省份中有很大的特殊性。一是地理位置特殊。云南位于中国大陆西南端,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8.64%(4)云南省人民政府 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云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和公报新闻发布会》,2020年8月26日,http://www.yn.gov.cn/ynxwfbt/html/2017/zuixinfabu_1020/501_2.html, 2020年9月27日。,特殊的地形限制了云南省产业发展的现代化、规模化程度,极大地制约着云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云南的传统乡村来说,人地矛盾尤为突出,“这样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各地都像欧美那样搞大规模农业、大机械作业”(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259页。。二是民族成分多样。在云南省,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特别显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6个跨境民族、15个特有民族、8个人口较少民族”(6)蒲跃主编:《云南民族关系和谐研究》,北京:开明出版社,2016年,第244页。。多民族的社会成员结构使得云南省民族、宗教、边疆问题交织,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和难预见性。三是生态环境多样且脆弱。从地理位置看,云南处于低纬度区域,本应该形成亚热带气候类型,但由于云南海拔起伏多变,在云南范围形成了立体化、多层次的特殊气候分布,“在一个省区内,同时具有寒、温、热(包括亚热带)三带气候”(7)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概况:气候特点》,http://www.yn.gov.cn/yngk/gk/201904/t20190403_96257.html, 2020年9月27日。。多样化的气候类型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云南因其独特的自然禀赋,“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的美誉”(8)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组编:《新发展理念与云南跨越式发展案例》 ,昆明: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5页。。云南虽然具有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但其生态同样非常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高原明珠——滇池,从20世纪90年代受污染程度不断加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不断注入滇池,使滇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高。1996年和2003年,滇池两次爆发蓝藻,水质一度下降到劣V类,污染触目惊心。此后,云南省政府、昆明市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始了为期十多年的滇池净化工程,仅2018—2019年,治理滇池累计投入资金137.69亿元(9)云南省人民政府:《昆明全力打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收官之战》,2020年7月26日,http://www.yn.gov.cn/ywdt/zsdt/202007/t20200726_207952.html, 2020年9月27日。。滇池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治理之路仍然漫长。滇池治理是云南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一个典型事例,举此例旨在说明鉴于云南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一旦发生生态破坏,投入的治理成本是相当巨大的,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是不可逆的。四是边疆民族地区传统乡村的贫困问题。云南是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10)陈豪:《奋力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2020年1月1日,《求是》2020年第1期,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1/01/c_1125402712.htm, 2020年9月27日。的省份,这决定了云南省开展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好脱贫成效,对于云南打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要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11)陈豪:《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2018年6月5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605/c40531-30037109.html, 2020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云南的发展就是要立足已有的实际,走出一条与全国其他省份不同的发展路子。就云南的特殊性来说,其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势必与其他省份不同,云南特有的民族构成、特有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区位优势使云南具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要完成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要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用新时代的视野和思维方式破解云南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

相较东部沿海省份,云南经济社会的发育程度偏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特别是云南省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但分散于云南传统乡村的可转移劳动力资源丰富,待开发的区域市场广阔,基础设施等方面发展潜力巨大,潜藏在云南传统乡村中的生产力规模庞大,这些因素都为云南经济社会的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云南生态潜力巨大,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地质资源丰富,气候呈现立体式分布,这些要素都为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必要条件,云南完全可以借此打造自己的生态旅游基地、动植物研究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培育基地,“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换取经济社会发展的巨额生态红利,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云南可以以和谐团结进步的民族关系,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为抓手,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二、脱贫攻坚:加速推动云南民族传统乡村的现代化进程

2015年11月《决定》发布以来,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脱贫攻坚的高潮,各种制度安排和项目资金第一时间覆盖到攻坚地区。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起的脱贫攻坚战,是史无前例的民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后续的发展中将差距逐渐拉大。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新华社发布一条新闻标题为《70年,中国经济总量增长超170倍》的文章,指出“当今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外资流入国”(1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70年,中国经济总量增长超170倍》, 2019年9月21日,http://www.gov.cn/xinwen/2019-09/21/content_5431979.htm, 2020年9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13)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2月28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2/t20200228_1728913.html, 2020年9月27日。。

中国经济体量的持续稳步增长,为中国经济转型,为调整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开展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但全球性的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因素仍然存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的爆发及蔓延,更加剧了全球发展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的日趋严峻,一方面需要我们以更高的智慧来应对和化解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进一步调动和发展内部的潜力,补齐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利用全球经济发展调整期的空档,不断优化自身结构,解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14)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8月25日,http://www.12371.cn/2020/08/25/ARTI1598310923548272.shtml, 2020年9月27日。发展格局。

稳定的内外部环境,科学的制度设计,坚强的领导集体,勤劳的人民,为中国积蓄了巨大的经济动能,使得在新时代中,我们可以有能力和实力完成那些以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难以实现的国家战略。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云南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先后出台多个文件支持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从政策、资金、人员、项目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保障。几年来,云南省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省扶贫办数据显示,“到2019年年底,全省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61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4.03%降低到2019年的1.32%”(15)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云南:交出高质量答卷》,2020年8月31日,http://ynfp.yn.gov.cn/f/view-8-3ac37e0d2b32417dab49f3b6a3a8dc44.html, 2020年9月27日。。根据省扶贫办对2020年上半年云南脱贫攻坚情况的掌握和研判,认为云南省剩余未脱贫人口已达到脱贫退出标准,为年内完成剩余未脱贫人口的清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云南人民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筑牢了根基。

云南是边疆民族省份,由于历史及现实因素的制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在省内不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补齐这些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针对云南的实际情况指出,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16)陈豪:《奋力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2020年1月1日,《求是》2020年第1期,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1/01/c_1125402712.htm, 2020年9月27日。。脱贫攻坚的开展,正是以超常规的手段和方式,加快推动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在脱贫攻坚中,加快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在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等方面重塑云南发展新面貌,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用大保护代替大开发,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实现云南产业发展的大转型,推动云南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守住云南的绿水青山,创造云南未来发展的金山银山。

三、云南已脱贫地区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成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脱贫攻坚战进行到今天,特别是通过国家脱贫攻坚第三方验收、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的地区,应该说这些地区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消除了困扰这些地区多年的难以根除的绝对贫困问题,脱贫攻坚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从长远来看,在脱贫成果巩固、脱贫成效提升方面,已脱贫地区后续发展仍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部分群众内生动力难以激发。推动事物的发展,内因是根本,是关键,是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而外因只是起到推动、辅助、催化的作用,外因要通过内因来发挥作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着重处理好主客体、内外因的关系,注重并善于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将“引入式”扶贫扭转为“走出式”扶贫,调动尽可能多的贫困群众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从而从根本上扭转部分贫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17)刘成友:《摒弃“等人送小康”的脱贫心态——如何扫除“脱贫攻坚战”障碍》,2015年12月15日,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5/1215/c1003-27928309.html, 2020年9月27日。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姿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参与是基础,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1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40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努力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反对党委政府大包大揽,项目、资金的安排要尊重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部署。

二是产业发展动能不足。要实现已脱贫地区的稳定脱贫,离不开后续产业的持续拉动。传统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的产业模式普遍存在小而分散、多而雷同、政府主导、产销脱节、标准多样等特点。乡村特色产业多为粗放式、简单加工、家庭作坊式的发展模式,呈现生产化、机械化程度低,卫生条件差、生产工艺低劣、产品市场认可度低的特点。特别是在未经充分调研,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的情况下,就盲目发展的产业项目,产品往往与市场脱节,抗风险能力弱,极易失败,挫伤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三是脱贫成效难以巩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现行扶贫标准,既不拔高,也不降低。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尺度拿捏不准的现象,多种扶贫指标不仅复杂而且其中的部分指标存在难以量化的问题。在已经脱贫退出的贫困群众中,存在部分群体是通过政府兜底保障实现脱贫退出的。换言之,这部分群体的脱贫是依靠绝对的政策红利实现的脱贫。有关研究显示,该群体的构成基本为老弱病残孤,而且该群体的数量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乡村振兴的逐步开始,国家划定的贫困线也在逐年调整。由此,要在扶贫开支中考虑投入的“红利式保障扶贫资金”数额也会不断增长,呈现高位运行,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一旦资金不足,已脱贫地区可能会出现一定范围内的返贫现象。

四是后续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中国有句俗话“要想富,先修路”,讲的就是一个地区的发展首先要解决与外界的交通问题。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交通闭塞的地区。在脱贫攻坚的指标中要求打通贫困村(行政村)与乡镇的陆路交通,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但贫困村(行政村)各村组间的硬化路并没有全部实现。要打通这一“经济大道”存在一个投入和产出的比例问题,打通这些“经济大道”是否真的可以给贫困地区的快速发展带来机遇,还有赖于与其他诸多关联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在道路的另一端不一定存在可资交换的有价值的产品或资源,等等。要疏通这些扶贫道路、经济脉络上的“毛细血管”,不仅需要巨大的投资,还要处理好道路沿线开发建设与自然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

五是部分群众观念落后,传统生活生产方式难以转变。边疆民族地区的传统乡村,特别是地处偏远山区的传统乡村,其闭塞性导致封建的、小农式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发挥影响。由于与外界接触交往有限,半自给自足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仍将长期存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使得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蓄养着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家禽、家畜,用于日常生产、食用及运输等。为了维持生活,人和用作生产、运输功能的牲畜都艰辛地生活在该区域。疲惫的人以及成规模、不断运动的牲畜、家禽,从主客观方面致使村容村貌、环境卫生难以保持。近年来,各方扶贫力量深入到脱贫一线,使得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发生巨大改变,但特定地区的社会意识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扭转,从而在精神层面出现“错位”,具体表现为部分贫困群众的自强、诚信、回报国家社会的观念有待加强,其认为自身的贫困是外部原因客观造成的,要求帮扶力量必须解决自己所有的难题和困境,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诚信、回报的观念,造成了不良的示范作用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四、持续拉动云南已脱贫地区后续发展的“四驾马车”

我们的脱贫攻坚战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除了一些特定的必须要解决的刚性指标外,仍存在一些需要久久为功的柔性指标。脱贫攻坚战不但要打得赢,而且要将脱贫成果稳住,还要使脱贫成效能持续。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在重庆考察时,在“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问题概括为三类:“直接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的问题、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需要长期逐步解决的问题”(19)习近平:《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8月15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815/c64094-31298180.html, 2020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鲜明指出了脱贫攻坚中各种指标的定位,简单地说就是轻、重、缓、急四个层次。目前,刚性的指标都已经达标,例如“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但是仍存在一些需要长期持续发力的指标,如产业发展、移风易俗等。因而,贫困地区脱贫后的一个时期里就是要聚焦解决那些尚未完全达标的柔性指标。对于如何实现已脱贫地区的持续发展,进一步释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也可以将其称为持续拉动已脱贫地区后续发展的“四驾马车”。

(一)不断改善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和解决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这些地区在道路、通信等其他公共设施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从时空上缩短和便捷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的交流,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体来看,云南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创造了“一步跨千年”(20)陈豪:《奋力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2020年1月1日,《求是》2020年第1期,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1/01/c_1125402712.htm, 2020年9月27日。的奇迹,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处于弱势地位,在公共基础设施的等级、数量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要解决贫困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就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疏通好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

(二)不断发展好各层次的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级教育

贫困地区发展受限,有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也有微观的人的因素。对于某个贫困地区而言,微观的人的因素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各阶段、各层次优质的教育。目前,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均等化,更多的体现在硬件的均等化上。在不少乡村,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硬件设施的完备与城镇相比完全不逊色,有的乡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软件方面,特别是在师资力量方面,乡村就显得尤为不足。乡村长期以来教育教学发展的滞后性,使得身处其中的人们难以通过优质的教育走出去,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更像是为社会生产产品,难以保障优质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级教育,就很难使更多的孩子接受高级教育、高等教育。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为贫困地区发展培养和储备更多的人才,就必须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特别是在教育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初级教育。

(三)因地制宜,发展经过科学论证的、规模适度的、群众广泛参与的、市场前景较好的、经营风险较低的、企业与合作社联合经营的、规模适度的产业

已脱贫地区的后续发展,最管用、最根本、最长远的就是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云南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不适合发展大规模的种养殖业,但多样化的气候类型、多层次的地形适合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的高原特色农业。应立足当地实际,运用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建立区域性的农业生产分工和布局,打破小而分散、多而雷同的发展格局,尽可能地为农户规避市场风险,用产业化的思维、工厂式的运作发展农业,将产业链末端向乡村前移,将传统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转化,就近解决务工需求,在产业发展中扭转农民的社会身份,将其逐渐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四)持续发动贫困地区群众外出务工与就近务工相结合

从效率和效果来看,巩固脱贫成果和提高脱贫成效最直接的手段和方式就是动员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就近务工。贫困群众可以在务工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学习技能、增加收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等,是一举多得的收益。在务工过程中,尽可能实现稳定地走出去,一方面实现自身社会身份的转变,完成农民向工人等其他身份的转变,同时也可消减贫困地区医疗、养老、婚娶等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地区城镇化水平,逐步打破城乡发展不平衡局面,消除城乡发展差距。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自社会分工形成以来,人类社会形成了城乡、工农、脑体三大差别,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消除三大差别给经济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和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2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255页。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起了脱贫攻坚战的总动员令,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攻坚目标。其实,脱贫攻坚最大的目标不仅仅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而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加速推动中国边疆民族地区传统乡村的现代化进程,旨在解决中国社会已经变化了的基本矛盾,进一步释放中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红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潜力,为中国实现区域间平衡发展,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基础,这是一项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参与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旷世伟业。

当前,全体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昂首阔步、勠力前行在“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征程中。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一伟大历史征程中,我们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仍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云南攻坚发展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