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
——“山水文化”与山水画的兴起

2020-12-03 13:07李旭飞LiXufei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寄情顾恺之玄学

李旭飞/Li Xufei

从古至今,在中国画领域,山水画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艺林中,山水画也是独一无二的画种。它之所以具有如此特殊的地位,还要从中国独有的“山水”文化说起。

“山水”文化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自然观”。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了农耕文化,因此,我们的祖先一直崇尚“自然”,从而创造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哲学思想——道。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先秦、两汉,儒家和道家最为重要,东汉中期佛法西来,到魏晋时期,玄学兴起,知识分子在儒家和道家的基础上开始吸收佛法,参禅悟道,创作了大量以山水为内容的诗文,从此“山水文化”成为中国人重要的文化基因,并创造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画种“山水画”。因此,从儒、道、佛三家的思想中产生的“山水文化”直接促成了山水画的发展。

一、魏晋玄学与山水文化的兴起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是核心思想,无论儒家、道家,均以“道”为根本,道就是自然。这种自然观,来自《易经》,《易经》开篇即开宗明义地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就是说,天道的运行劲健明朗,人遵循天道就自然会劲健而生生不息。大地承载了万物,人应增厚美德,像大地一样包容万物。这种顺应自然的哲学观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这也是山水文化的精神内涵。

山水文化兴起于魏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刀兵四起,天下四分五裂,面对生与死,聚与散,生命的无常直接震撼着魏晋时期文人的心灵,使他们产生了超越现实、回归精神家园的期盼。同时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又感到对于短暂生命应尽情享乐,于是魏晋文人们一方面谈玄论道,一方面又放纵任性,玄学由此大行其道。

玄学即玄远之学,出自于老庄思想,并综合儒家,把《周易》《老子》《庄子》称作“三玄”,关注有无、动静、自然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哲学概念,东晋之后又与佛学相融。玄学强调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和谐相处,既是崇尚自然与自我的道家精神,同时也是影响深远的艺术精神。在魏晋之前的秦汉时代,传统的艺术精神以充实、豪迈为主流,所谓“大汉雄风”。到了魏晋时期,由于玄学的影响,当时人们开始追求清逸超脱、气韵生动的精神境界,以有限来表现无限,中国艺术精神中最高的审美境界“玄远之境”产生,由此催生出了山水文化。在对“道”的无穷探索中,“竹林七贤”不断张扬自我,笑傲山林,在山水之间的感受与体验中,面对云山秀水,清风明月,开始了借一山一水、一树一石来抒发心中情感,将山水与自我和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山水诗开始出现在文人的笔下。

二、山水文化的兴盛促进了山水画的产生

到了东晋,衣冠南渡,大批的士族文人分布到江浙一带的山水之间,江南的明山秀水滋养了隐居于山林之间的文人,他们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吟咏风光的山水诗歌。这些诗人多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名士,如王羲之、谢安,他们入则安邦定国,出则寄情山水,以清淡固其志,以诗酒陶冶性情,风流潇洒,放浪形骸,这其实是一种追求自由的人格精神,是令后人所神往的魏晋风度,正是这种自由的精神,张扬的个性,使这些文人士大夫在山水之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创造了大量的以山水为题材的千古绝唱,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顾恺之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刘勰《文心雕龙》则总结道“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水诗与山水文化迅速兴盛。

在这些山水诗人中出现了开创山水画的先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首先是东晋的顾恺之。顾恺之以人物画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为中国画史中的无上神品。顾恺之有才绝、痴绝、画绝之称,江南的山水滋养了他的精神气质和艺术修养。一次,顾恺之从会稽回京,走在山阴道上,看到人间山川之美,于是他赞叹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在这种山明水秀的环境中,顾恺之撰写了中国最早的山水画构思笔记《画云台山记》,文中表现了顾恺之对于山水画的创作思想:首先,描述了该画具有玄思游仙的主题思想,顾氏通过对画中的环境描写,如峙晴峰、积冈丹崖、绝涧等奇峰怪石及孤松云气来渲染道家修仙之境的绘画主题;其次,讲构图,文中将整幅画设计成为以三段式手卷横构图,全画表现了后世山水画高远、深远、龙脉等具体构图方式。总之,全文体现顾氏对于山水画的初期探索,对于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虽然如今已看不到顾恺之以山水为主题创作的作品,但是通过《洛神赋图》中的配景山水树木,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他那充满玄思的审美、圆动的用笔和古逸的敷色,正如张彦远对其作品盛赞的“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因此,中国山水画起源与人物画不同,山水画的功能不在于宣传教育,山水画是在个性张扬、寄情山水的魏晋山水文化催化下产生的,经过顾恺之的倡导,山水画逐渐脱离了人物画,成为当时文人寄情遣兴的又一载体。到了南朝宋时,另一位山水诗人宗炳撰写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第一篇画论《画山水序》,明确提出了山水的功能和根本艺术思想。宗炳年少于顾恺之,是否受业于顾氏,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他推进并总结了顾氏的艺术思想是确定的。宗炳自幼开始深研佛老,一生隐居于山林,多次被征召,均坚辞不就,史载他“妙善琴书图画,精于言理,每游山水,往辄忘归”。他的《登半石山》记“清晨陟阻崖,气志洞萧洒。嶰谷崩地幽,穷石凌天委,长松列竦肃,万树巉岩诡,上施神农萝,下凝尧时髓”,表现了清晨深山幽谷的景象,诗情画意,可谓诗中有画。山水诗促进了他对山水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宗炳一生好游历,在山水之中吟诗作画,晚年他因疾病从山林中回到江陵休养,由于无法再面对真山真水,于是在家中他将平生所游之景“皆图之于室,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面对画中山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在创作的同时,他动情地写下了《画山水序》,在文中明确提出了画山水画的目的——“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山水画的根本艺术精神就是“畅神”,也就是忘掉一切世俗,寄情山水之间的“自由精神”的体现,是人与自然相合为一的状态。这种“自由精神”正是历代山水画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正是这种精神生生不息,指引着山水画艺术的产生、成熟与发展,今后也将引领我们继续将山水画艺术不断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寄情顾恺之玄学
不忘初心,以“版”寄情
林逋:独立独行,寄情梅鹤度余生
当代玄学报告之“解压”——YY嘛,谁不会啊
平衡
《洛神赋图》之三
王伟:寄情山水叙乡愁
魏晋玄学对正统法制思想的影响
Parodies in Death and the Compass
顾恺之募捐
顾恺之的“痴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