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教融合为视角探索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的途径

2020-12-03 13:07李长福LiChangfuandGuoYan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竞赛赛事

李长福 郭 艳/Li Changfu and Guo Yan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定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型为产教融合,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满足学生在毕业后迅速实现就业、创业的需求。那么学科竞赛则是链接“产”和“教”的最好方式,将学科竞赛融合到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则可以进一步完善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参加学科竞赛为途径达到产教融合,培养出创新实践型艺术设计人才。在设计教学中,以专业赛制中实际的“产”(比赛项目)驱动课堂设计任务,让课堂理论“落地”,实现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的“初心”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强调应用能力的学科,其教学的“初心”是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但在地方性高校,由于地缘问题,缺乏良好的实际设计项目供给,在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以实际项目驱动课堂难以实现,虚拟项目让大量课堂时间都是在做理论讲解,设计作业成果也得不到客观的评判和检验。这违背了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教授是要依托于实际案例,设计结果要让“客观受众”去审核、评判的学科教学规律。如若以学科竞赛项目驱动艺术设计课堂教学,艺术设计教学在专业竞赛资源的支撑下将能够让课堂的设计创作符合行业常态,课堂作业将成为“真实”的行业历练,学生的专业业务能力培养也可以做到以行业实践需求为标准。

赛教融合是一种以学科竞赛中的项目作为课堂支撑和驱动的教学方式,让教、做、学结合,达到以竞赛促教、以教学参赛的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弱化常规教学中的理论讲授,将创意、制作、合作、成果与竞赛链接成为课堂教学内容,课堂形式以“做”为中心,在做中教授知识,在做中学习本领。课堂内容和形式的改变让学生的认知习惯得到改进,自主和主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综合设计技能在实践中得到磨炼,是将讲、练、做结合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摆脱常规设计课堂中理论学习脱离实际设计项目的操作,克服了设计理论悬在“设计”之上的单一验证式教学的弊端。艺术设计学科竞赛的主办初衷就是为高校专业学科教学提供实践平台,以专业学科竞赛中的典型题目作为课堂教学的支撑,能让课堂教学直指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都渴望了解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同龄人中的位置,希望知道自身的优势,也想认清自己的不足,从而让自己的学业有目标、有目的,进而为毕业后能适应社会打好基础。但是,在一般的艺术设计教学中,设计作业成果的“较量”局限于本班同学之间的小范围内,很难全面了解自己的设计水平。而且,虚拟项目的评价体系也有缺陷。尽管专业课程成绩和课堂作业的点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专业能力,但任课老师的个人立场、观点、角度和喜好等主观因素影响了作业评定的客观性。其中还掺杂了考勤、态度、讨论等诸多因素,这样的评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另外,缺乏实际项目驱动的课堂成果没有后期的反馈和反思,让学生对设计过程失去成就感和调整的机会,对设计产生困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构建缺少明确的方向。

二、以学科竞赛驱动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的开发与执行

一般专业学科设计竞赛都是延续多届,相同设计项目持续投入,例如在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的“爱华仕”设计项目就持续举办了几届。一个设计项目任务相同、创意点不同的展现形式,更加凸显了作品之间的优劣对比,这可以作为课堂理论教授的着力点,学生可以清晰地找到与获奖作品之间的差距。将往届获奖作品作为“镜子”,在别人的作品中审视自己。将学生“养”在好坏鲜明的作品中,自然也就提升了其甄别优劣的能力,在参赛过程中,也会自然地趋“利”避“害”。任课老师可以在基础理论讲解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设计任务搜罗获奖作品,并要求寻找理论支撑,在获奖级别差异的基础上做出分析,梳理出他人的成败经验和教训,进而迅速让学生摆脱初学者面对设计任务手足无措的窘境,快速从竞赛的“资源”中找到设计的切入点,迅速进入设计状态。这样设计前期搜集资料,梳理后找到设计任务的支撑和切入点,再迅速投入设计的能力,是“社会”行业要求的必备技能。

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包括个性、创造性的培养,有创见的艺术表现和个性语言是设计作品的生命。专业学科竞赛项目策略单是艺术设计教学课堂详尽而专业的课堂任务书,专业性极强的创意简报让课堂中设计项目有了明确的要求和实际目标。让学生自主解读赛事简报、策略单,除了可以根据赛事宣传品选择自己的兴趣和符合自己知识体系的设计任务,还能够让学生从学科竞赛策略单中学习到行业专业的表达规范。这样的自主理论解读和学习,能够让学生以我为主寻找创意切入点和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其自身兴趣和优势,打破课堂作业呈现“一张面孔”的窘境,避免了模式化教学导致学生个性的泯灭。这一过程中,教师从主导到引导,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契合了将来进入社会后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技能的发展要求。

参加学科竞赛一般都需要组建团队,有别于一般课堂设计任务中的单打独斗。课堂中,引导团队成员之间多维度的交流,打破老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同学之间的多元化交流,融合不同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创意视角、教育经历、文化背景……,各种因素撞击之后的妥协和统一,让学生各自的个体优势资源都展现出来,实现成员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让其他团队成员获益,在交流中可以产生更多创新的想法。让相同的设计对象在不同的团队、不同设计者手中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迸发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呈现方式。这样的交流也是竞争,被认可的会获得自信,被否定的会引发对设计和对自我的反思,再找“出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拥有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欲望。避免课堂是老师的“一言堂”,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感悟设计,不断地“自我”完善作品。团队合作,内部的争论、磨合、妥协、统一、完善和进步,锻炼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契合社会上对设计师团队合作能力的要求。

三、赛教融合让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从“专业化”到“社会化”

首先,在以赛事为导向的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让规定性与开放性结合,学生在既定的教学要求下走出禁锢,让课堂串联“技”,融合“艺”,让专业学习走进“社会化”。

艺术设计课程一般可分为理论、表现、技能、技艺,大多是单元式授课,对“知识”的教授相对独立,相互之间没有直接的链接和融合。而在设计学科竞赛项目任务的驱动下,专业“知识”更侧重于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改变了教师、教材、课堂的“三中心”的模式。课堂讲授的时间减少,甚至是课堂内的时间都相对减少、打破结构化学习安排,增加非结构化的学习,固化的课堂时间延展到课外。这样优化了“教”和“学”之间的关系,“教”的目的是引导“学”,让学生在“用”的驱动下串联自己所学,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学会运用和调动一切可用资源,让学生自己成为设计项目的主人,学生的设计管理理念、素质得到培养。这是专业“知识”之上的“技能”,是各个单元课程未涉及的内容,这符合艺术设计“杂”学科属性的特点,实现能力本位的培养。

其次,在专业赛事的驱动下,教师和学生能够切身接触到行业最新资讯、动态和发展趋势,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符合“社会”的发展进程。

对于教师而言,专业赛事和教学融合,也能够让老师对教学产生反思和反刍。通过参加比赛,其课堂中的设计作业得到了专业评委的评判,这是一个很公开、公正的评价(赛事对作品的评定相对老师所给的成绩对作品的评判会更客观),具有实际参考价值。根据赛事结果对设计作品的二次审视能够让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作出针对性的调整。教师在总结得失、成败的过程中,根据赛事的要求和变化去调整课堂教学,让课堂知识和社会的行业发展匹配,从而做到“以赛促改”,让专业教学模式和体系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与社会需求发展的步调一致。

对学生而言,在汲取成败、得失的经验外,对比身边同学获奖作品会让他们感受到竞争和差距,进而查漏补缺,找到自己努力和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学生参赛过程中,可以在多种维度之间作比较,找差距,了解和认识自己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体系的优与缺。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大范围的比较和交流还会获取到最新的设计动态和设计趋向,让设计人才的理论知识“落地”,从而根据社会实际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努力的方向,让自己的“专业”尽可能地“社会化”,从而完成由学生到设计师的转化。

四、结语

将专业竞赛融合到常规的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以专业赛事引导课堂教学,能够让艺术设计课堂教学建立在契合社会“实际”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与时代、社会接轨。在参赛过程中,学生专业学习的参与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创意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创意执行能力、综合设计项目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设计表达能力……。设计教学过程从“知识讲授”转化为“能力培养”,教学方法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自我探索,学习从“消极应付”变为“主动应对”。随时根据设计赛事所反馈回来的信息去协调和更新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让设计赛事中所反映出的社会需求驱动教学体系的调整完善,有效提升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贴合度,让学校的艺术设计教学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竞赛赛事
本月赛事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山东大学作品欣赏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