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脑微出血认知功能下降可能预防吗?

2020-12-02 22:06:01文丨喻银全巴中市中医院巴州区人民医院
保健文汇 2020年5期
关键词:脑微血管病微血管

文丨喻银全(巴中市中医院(巴州区人民医院))

众所周知,很多老年人认知功能降低均可能为脑部微出血所引发。那么脑微出血是什么呢?老年人脑微出血后认知功能降低可以采取相关措施预防吗?

脑微出血

从影像学诊断角度分析,脑微出血主要指的是特殊序列上表现为均匀一致的卵圆形或圆形信号减低区,直径在2-5mm之间,其周围无水肿,但是应注意需要排除脑沟区域、血管间隙以及小血管的血液流空效应造成的信号丢失、可能伴随出血的皮层下钙化灶、软脑膜的含铁血黄素沉积、脑血管畸形、基底节区的铁的沉积或钙化、外伤等等,其中脑血管畸形包括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从临床定义上分析,脑微出血主要指的是以微量出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脑内微小血管病变所导致的一种脑实质的亚临床损害。

从实质上讲,脑微出血就是含铁血黄素沉积,因此临床也形象的将其称为脑子“上锈”,从而来比喻老年人常常发生的记忆力降低、思维迟缓等认知功能降低表现。

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脑微出血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生率具有较大差异。相关调查显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脑微出血发生率大约在22.9%-43.6%之间;健康老年人群体中脑微出血发生率大约为5%;混合性卒中脑微出血的发生率大约在41.2%-70.2%之间;而自发性脑出血中脑微出血的发生率大约在51.8%-81.5%之间。由此可见,脑微出血在临床中非常常见。

对于老年人来讲,年龄越大,脑微出血的发生风险就越高。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变,也会进一步增高疾病发病率。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患者发病率也更高。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临床中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数量也会越来越多,此类患者出现脑微出血的风险也更高。此外,有研究显示,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也是引发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究其原因是因为长期的高脂血症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局部血管狭窄,引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但是在血管狭窄位置血流逐渐减少,加上多种脂蛋白的作用会造成小血管血管瘤不易破裂,颅内动脉血管壁不易发生变性,最终降低脑微出血发生率,因此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过低也会导致脑微出血的发生。

目前临床专家针对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其涉及方面包括生化指标、卒中史、年龄、遗传特异性等等。当发现脑子“上锈”之后,应及时筛查可能引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并采取对症干预,从而降低对认知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和脑微出血再发生。

脑微出血的病理基础

在脑淀粉样血管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微血管病中,此病症的病理基础具有一定差异性。首先,在表现部位上,脑淀粉样血管病主要出现在脑叶部位,而动脉粥样硬化性微血管病主要出现在幕下或深部位置;从病理基础上看,脑淀粉样血管病主要是灰白质、软脑膜以及大脑皮层交界区小血管壁有淀粉样物质不断沉积,进而造成的血管壁结构的变化;而动脉粥样硬化性微血管病大多是高血压微血管病所造成的玻璃样变性情况,主要对深部白质与灰质核团的穿支细小动脉末梢造成影响。

脑微出血的生理病理机制

其一,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导致血管壁跨壁压不断扩大;因为缺氧等代谢异常情况造成血管壁营养障碍,进而引发出血症状;其二脑缺血再灌注:包括静脉出血、脑栓塞等,再灌注早期病灶区域的微血管损害特征包括节段性缺损、基底膜脱落、溶解等;脑水肿加重后,管周片状出血,与此同时细胞外间质会出现大量降解情况,进而导致微血管失去支撑,最终造成出血和血管源性脑水肿情况;其三脑小动脉破裂渗血或出血;其四影像学上的脑微出血从组织病理学上分析,是由于微出血病灶邻近的小血管损伤,造成血液之间的不同成分发生微量聚集情况。

脑微出血的预防措施

通过MRI序列检查,尽早发现脑微出血,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干预,减少疾病再发,在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降低中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怎样预防脑微出血呢?

有专家以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研究发现,脑微出血在人群中具有较高发病率,但是并未明确此病症确切发病因素。经由上文可知,脑深部区域的微出血可能与血管并发症风险增加、高血压血管病等有关,脑叶微出血可能与脑淀粉样血管病有关。

首先,针对引起幕下脑微出血或大脑深部脑微出血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处理措施,应积极控制患者血压水平,尤其分级已经达到3级的患者,应尽量保证血压水平稳定。需要注意的是,在患者降压过程中,应避免血压水平剧烈波动,究其原因是因为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也有可能引起脑微出血。

其次,引发脑微出血的另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为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美国加州大学Ovbiagele教授最早报道了脑微出血和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国内相关专家对此进行了证实。研究发现,血浆β淀粉样蛋白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存在一定相关性,而β淀粉样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相互作用后,可以进一步增强神经毒性周勇,进而引发脑微出血,加重认知功能损害程度。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高血压患者群体中,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较为常见,引起此现象的重要原因为机体B族维生素缺乏。因此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最有效、经济的方法为口服叶酸、维生素B12等B族维生素。此外,低脂肪、高水果和蔬菜的饮食模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机体血液中含有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猜你喜欢
脑微血管病微血管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
脑微出血的研究进展
脑微出血及其与抗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
磁共振成像常规序列与磁敏感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诊断价值比较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