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2020-12-02 08:54陶继明
非遗传承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笼南翔竹刻

陶继明

嘉定区位于上海市西北部,这里人文荟萃,风物清嘉,素有“教化嘉定”的美誉,非遗的内容丰富,项目繁多,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是嘉定区文化软实力具体展现,也是一个地区最稳定的文化基因。

我自2005 年开始从事非遗保护工作,至今已经15 个年头了,亲历了嘉定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从起步开创,探索发展,到逐步成熟的全过程。回顾15 年的风雨历程,这里有我们挥洒过的辛勤汗水,有收获的成功喜悦,还有倾诉不尽的故事。

一、我与非遗保护工作的结缘

我与非遗工作结缘是一个偶然的机遇。2005 年,文化部正式启动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先要做项目的申报工作。当时,我在嘉定博物馆工作。当年8 月的一天傍晚,我正在上海少年儿童浏岛活动营地为学生做历史知识讲座,主管非遗工作的嘉定区文广局副局长蔺乐平打电话给我,让我立即赶到局里,参加紧急会议。嘉定区文广局局长燕小明开门见山地说,国家启动了非遗申报工作,各省市上报的项目都已完成,文化部领导在审核这些项目时,发现闻名遐迩、有五百年历史的嘉定竹刻没有上报,就立即实行了倒逼机制,让上海市文广局的领导亲自打电话到嘉定区,要求嘉定竹刻必须参加首批非遗申报工作,并限时在短期内完成。

嘉定区文广局领导知道我此前长期做竹刻研究工作,收集了较多的文献资料,就委托我做这项工作,要求我在三天之内完成申报书和《嘉定竹刻艺术》电视片的脚本。我日夜奋战,三天完成了这两项任务。脚本完成后,立即投入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为了顺利推进申报工作,区文广局成立了临时项目组,由我牵头,组成一个团队,成员有张伟忠、杨富英、朱德谟、李莉坤、汪健等人。我们怀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嘉定竹刻的申报工作。我们的申报文本和电视片得到国家非遗保护工作评审会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被列为申报样本。2006 年5 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定竹刻名列其中。这是嘉定区非遗保护工作良好而成功的开头,想不到我从此与非遗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嘉定区文广局顺势而为,成立了嘉定竹刻协会,创建了嘉定竹刻博物馆。

我们的努力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嘉奖,2007 年6 月,我有幸被评为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赴北京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奖励证书,荣幸之余,深感责任重大。

二、嘉定区非遗的排摸和申报

2005 年8 月,嘉定区成立了非遗保护办公室,非遗项目的申请和保护成了经常性的工作,这个办公室设于嘉定区文化馆内,由嘉定区文化馆派专人从事此项工作,行政上受嘉定区文广局领导,2019 年改由嘉定区文旅局领导,业务上受上海市非遗保护办公室指导。嘉定区非遗办聘请了专业人员担任评委,我有幸被大家推选担任专家组组长。嘉定区非遗办成立后,规定了严格而复杂的评审制度,我们立即投入工作。

嘉定区非遗的内容丰富,项目繁多,有明显的地域特点。经动员和摸底,首先由各街镇以及有关单位排摸对象,确定项目,填写申报书,具体工作由各街镇文广中心操作和指导。非遗申报工作分成三个层级:区县级、省市级、国家级。2007 年,经过嘉定区非遗办的反复论证评审,同年3 月29 日,嘉定区人民政府公布了马陆篾竹编织技艺、江南丝竹、嘉定锡剧、石担石锁、茶担舞、荷花灯舞、徐行风筝等7个区级非遗保护项目。同年6 月5 日,马陆篾竹编织技艺、江南丝竹又被升格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在评审过程中,我们采取宁缺毋滥的严谨态度,对那些渊源不清、属地不定、传承不明的项目,坚决予以一票否决。之后,每一两年就会公布一批区级非遗项目,同时又将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区级非遗项目向市及国家主管部门推荐,争取提升级别。

至2019 年,我们先后评审公布了9 批41个非遗项目。区级非遗项目共有28 个,包括嘉定锡剧、黄渡沪书、外冈田山歌、南翔灯谜、茶担舞、荷花灯舞、古琴艺术、嘉定传统龙舟赛会、嘉定传统儿童游戏、嘉定盆景技艺、顾氏纸绣、露香园顾绣、古琴制作技艺、洞箫制作技艺、石担石锁、徐行武术、徐行风筝、孙氏太极拳、嘉定捏作、娄塘弹硌路铺设技艺、刻漆、皮雕、陶瓷修复技艺、海派花丝镶嵌工艺、挑花工艺、陈氏儿科疗法、娄塘塌饼制作技艺、罗汉菜制作技艺。市级非遗项目共有9个,包括江南丝竹、马陆篾竹编织技艺、郁金香酒酿造技艺、徐行焋糕制作技艺、江桥羊肉、精制花茶制作技艺、小青龙舞龙会、药斑布印染技艺、郑氏妇科疗法。国家级非遗项目共有4个,包括嘉定竹刻、徐行草编、上海道教音乐、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一经公布,就具备了法定的意义。

在非遗项目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项目传承人。经过反复筛选,嘉定区目前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共有34 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名,市级传承人7 名,区级传承人25 名,他们肩负着尽力传承和发扬非遗的光荣使命。

令人遗憾的是,在这几年中,嘉定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逝世1 人,市级非遗传承人逝世1 人,青黄不接的形势更加严峻。

三、嘉定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嘉定区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广量大,需要持久不懈的努力。

嘉定区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扶持专项资金和经费。除了国家、上海市的资金支持,嘉定区各级地方政府每年也都有一定数量的经费投入,以保证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能顺利、持久地展开。

嘉定区重视非遗保护专业队伍的建设,现已建立了一支非遗保护专业队伍,主要由专业工作者和普查员组成。工作人员定期报告各街镇的非遗工作进展,上报非遗项目保护月报表、工作计划、年终工作总结等,使嘉定区非遗办及时掌握各个非遗项目的动态信息。健全非遗传承工作机制十分必要,我们把非遗保护项目的资料采集(录音、摄像、相关信息采集)作为常态性工作来做。尤其高度重视即将失传的项目,将其列入抢救性工作,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和保存,以免珍贵的非遗资料流失。

根据传承人传承模式的不同,嘉定区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保持与非遗传承人的经常沟通,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营造良好的氛围。嘉定区注意后续人选的培养(传承人履行授徒职责),使非遗保护项目后继有人,有效传承。为了给非遗传承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在嘉定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先后为嘉定竹刻、徐行草编、南翔小笼、马陆篾编、嘉定锡剧等创建了工作室,提供经费,提供场所,让非遗工作者有自己的家园。近年来,嘉定竹刻、徐行草编、江南丝竹等项目都举办了传承人培训班,面向社会,广泛吸收对这些项目有兴趣、有情怀、肯学习的苗子,予以重点培养。

我们还邀请有关专业人员编写教材,在上海工艺美院(嘉定校区)、马陆育才联中、黄渡中学、嘉定一中、城中路小学、嘉定劳技中心设置了嘉定竹刻特色教育课程。另外,我们还帮助残疾人举办了嘉定竹刻“阳光工程”活动,让残疾人通过学习竹刻技艺,掌握一门谋生的手艺。徐行草编项目也创编教材,当地幼儿园更是把它作为“本土化民间游戏”的课程,激发孩子们的浓厚兴趣。徐行小学设立草编作品陈列室和草编工艺动态展示室,把草编融入教学,作为小学和中学兴趣班的课程之一。

四、嘉定区非遗的宣传和普及

为了让嘉定区广大市民了解非遗,走近非遗,进而重视非遗,十几年来,嘉定区有关部门积极开展非遗宣传和普及工作,增强全民保护意识。每逢文化遗产日、重大节庆,有关部门就以宣传活动为载体,开展对非遗保护的宣传。比如,通过举办展览,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非遗;合理利用电视、网站等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全民抢救和保护意识。

非遗项目只有走向社会,走向学校,才会真正为人民大众所认识,所重视。嘉定区动员有关部门及社会力量,大力普及非遗知识,举办非遗讲堂,让非遗进社区、进学校、进课堂。我们把非遗项目制成图文并茂的专版,到社区、学校巡展,让市民和学生了解非遗。每逢暑假,嘉定博物馆、嘉定区文化馆、嘉定区图书馆都会组织和举办非遗夏令营,开设非遗讲堂,举办非遗特展,邀请有关专家和传承人举办讲座,让中小学生参与非遗活动。同时,我们还委托嘉定竹刻协会、上海汉未央传统文化促进中心、百合书院文化艺术推广中心、上海幔亭空间、上海嘉定振丹社工事务所等社会团体和组织,开设非遗讲堂,举办各种非遗展示活动,展开非遗项目的体验互动。嘉定竹刻、南翔小笼、徐行草编、徐行武术、安亭药斑布、江南丝竹、挑花工艺、嘉定盆景制作、黄渡沪书、娄塘塌饼制作等,逐步成为受到大众普遍欢迎的项目。非遗活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几乎场场爆满,甚至远在上海市区和江苏邻县的爱好者们都会赶来参与。如2020 年嘉定博物馆组织的“安亭药斑布暑假非遗活动”,使学生们对这个产生于八百多年前的非遗项目,由好奇变成热爱,原本打算组织一次,后经学生和家长的强烈要求,又增加了一次。

我们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出版了《嘉定竹刻》《徐行草编》《南翔小笼》《道痕遗韵:嘉定道教与道教音乐》等一系列非遗著作,深受读者的欢迎。此外,还创作了反映小笼包历史文化的连环画《笼香百年》、长篇故事《风雨日华轩》、话剧《日华轩》,以及反映徐行草编的舞蹈《草编女儿》,这些文艺作品紧扣时代精神,生动地再现了非遗项目的历史和现实,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五、嘉定区非遗的研讨和交流

这些年,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我们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的展示与交流活动。

嘉定竹刻2006 年被公布为国家非遗项目后,当年11 月就举办了“城市的记忆——嘉定竹刻艺术特展”,之后又连续多次举办传统与当代作品展示会,曾先后两次举办全国性的展览会,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2018 年,为向嘉定建城八百周年献礼,在嘉定举办了“竹缘匠心——明清嘉定竹刻珍藏展”,集中了嘉定及全国各地28 位民间收藏家百余件竹刻作品,引起巨大反响。

2007 年及2010 年,嘉定区先后举办了两次“竹刻学术研讨会”,各地竹刻艺术家和研究者到嘉定参会,发表观点,还出版了论文集。2012年,嘉定区派员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国际竹刻学术研讨会”,提交了论文。南翔小笼自2007年公布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后,南翔镇每年都在10 月举办一次“南翔小笼文化节”,至今已举办了13 届,越办越精,越办越热闹,越办影响越大。南翔镇政府还召开“南翔小笼文化研讨会”,各路专家纷纷发表高见。此外,嘉定区的非遗项目还积极参与“汽车文化节”和“旅游购物节”活动,非遗产品受到大众的欢迎。

近年来,嘉定非遗项目开始走出本地,走向外省市,走到了海外,先后与甘肃天水、贵州赤水等地开展非遗展示和交流活动。2010年,嘉定竹刻赴台北地区举办展示和交流活动。2018 年,嘉定竹刻到日本东京展示交流。南翔小笼制作技艺不仅在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展示,还远赴重洋,到欧美、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地交流展示,引起这些地区与国家的巨大兴趣,使小笼文化蜚声中外。

六、嘉定区非遗的公益活动

嘉定区非遗项目在受保护的同时,在其条件好转时,也回馈社会,开展公益活动。非遗传承人不仅有使命感,还有责任心,如嘉定竹刻传承人王威接受上海女子监狱“学一门手艺净化心灵”艺术学习班、嘉定区司法矫正人员竹刻培训班的邀请,担任义务指导教师。通过这个竹刻培训班,让服刑人员学习一门技艺,在他们回归社会时有一技之长。

上海工艺美术大师、嘉定竹刻传承人张伟忠向浙江省博物馆捐赠“浅浮雕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臂搁”,张伟忠的学生朱淑红、王顺建也分别向浙江省博物馆捐赠“浮雕开元宫人”及“留青孔雀”竹刻;王威、张伟忠还担任“嘉定区残疾人文化创业基地非遗传承人导师”,为残疾人精心传授竹刻技艺。

徐行焋糕传承人解荣光每逢清明、端午、重阳、春节都到徐行镇敬老院、颐康家园养老院、华二初级中学等地送糕、送温暖。还在嘉定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华二初中、嘉定区图书馆、嘉定西云楼广场、嘉定工业园区文广中心等地展示技艺,独立参加公益活动一百余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嘉定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呈现不平衡状态,目前,生活知识类尤其是食品技艺加工的项目比较乐观,如南翔小笼制作技艺、徐行焋糕制作技艺、罗汉菜制作技艺、娄塘塌饼制作技艺等,在保护与传承中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戏剧曲艺类项目,如嘉定锡剧、黄渡沪书等,因受众面较广,情况也较好。相对而言,工艺类项目因经济效益不高,加工流程费时费力,后继乏人,令人担忧。

嘉定区非遗项目尚待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发掘,其中医药类的项目如原方泰黄墙世医、娄塘政氏世医、嘉定中医痔科、陈氏推拿等,都是较为知名的传统医药,有待申报。此外,富于吴文化特色的嘉定方言等项目,也值得申报。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我们继续去开拓。

嘉定区非遗保护事业任重道远,永无止境,我已届花甲之年,即将告别这项心爱的工作,我由衷地希望嘉定区非遗保护工作越做越好,同时也坚信非遗必将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前景将会一片光明。

猜你喜欢
小笼南翔竹刻
美味的小笼汤包
竹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我见
父亲后来的日子(散文)
浅析现当代嘉定竹刻的发展与传承
小笼汤包
南翔小笼包和陈年香醋
馄饨店里尝小笼
上海首批米其林餐厅“必比登”之“盈盈一盏小笼”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南翔小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