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 张阳楠 韩淑杰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也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产生的重要问题。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其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社会工作作为新时代的新生专业,对分析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社会工作介入的服务过程中,有一些不可避免的隐性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想出解决办法,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社会工作;路径反思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8-0020-02
一、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父母作为第一位人生导师,在儿童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人之初”的教育,并且是儿童接受教育过程中重要的关键的一课。其次,截至2019年1月,黑龙江省有14个贫困县,农村留守儿童约有15万名。在调查受访的106名留守儿童中,83.02%的监护人为祖父母,其中“略识字”的有24人,占22.64%;文化水平为“小学初中”的有58人,占54.72%;仅有22.64%的监护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儿童作为一个国家的后继者,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培养。最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的弱势群体,有权利有义务得到社会的关注。
二、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可行性
1.教育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为打赢农村留守儿童攻坚战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并能在一定程度阻止代际贫困。
2.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首先是那些在社会上居于弱势的困难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提议与倡导,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然而,在这种种问题中,家庭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正如前面所说,父母是人生中的第一位导师,家庭教育更是人生中重要的关键的一课,他们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解决社会问题,达成助人自助目标的学科,理应对中国这一社会现实问题提出富有成效的解决方案或者研究理论。最后,从“人在情境中”的理论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种种问题是社会支持网络不足、资源匮乏的结果,而社会工作者拥有的社会资源链接与资源整合的优势正好对接上这一硬性需求。
三、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隐性问题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不能否認,社会各界学者从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国家政策方面入手,提出了很多强有力并且直击要害的办法和措施,但如果真将这些措施一一实现,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新问题呢?有时候服务的开始就可能变成对服务对象进一步伤害的开端。
1.“留守儿童”的两面性。如果从直观的角度去看,“留守儿童”这个词的确描述了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并逐渐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去研究,也更容易让大众熟知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提升人们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的意识;但另一方面,“留守儿童”越来越成为一个刺眼的“标签”。更有甚者,会有很多人以异样的眼光看待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几乎演化等同于“问题儿童”。毋庸置疑,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构建,而这远远脱离了研究者的初衷。
2.应激反应过度。一个本来心理很脆弱的孩童,突然得到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一下子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引来四面八方的仰望,这将会导致过分的情绪唤起或低落、抑郁以及认知能力降低、自我概念不清等,比如在情感方面很自卑的人会更自卑,他会不适应,并选择将原来的保护层蜷缩得更紧,这反而将更不利于服务工作的进行。
3.社会工作介入的尴尬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新兴力量。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保护,在回应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社会服务需求、促进能力提升、树立信心、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以及推动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助力脱贫攻坚、创新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社会工作介入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可避免的、让人难以发觉的问题。第一,在社工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那一刻,就确定了该个体或小组的性质,拉开了与其他人的距离;第二,社会工作者在服务的过程中,所做的游戏以及互动会暗示案主的身份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其敏感度增加,拒绝配合社会工作者的服务;第三,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给予他们强大的归属感,为他们注入希望,给他们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
四、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路径
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时,专家与学者更多地倾向于分析家长层面,就比如家庭教育意识的淡泊、知识水平低和物质水平不高等等,但在提出解决措施时,却更多地从留守儿童一方入手,认为应该对留守儿童自身采取怎样的措施。为什么不能着重从家长层面着手呢,面对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的责任感又去了哪里呢?所以面对“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角落,社会工作者需要制定一套对农村留守儿童伤害性最小并可行的办法与措施。
1.关键环节——父母。农村留守儿童所呈现的状态或问题,无论是学习成绩不够理想,还是性格发展不够健全、生活行为习惯出现偏差等,都是不完善不理想的环境和条件孕育出来的,大部分是源自父母的教育疏忽,只在乎养,却忘了教,注重“安全”但安全教育不足,认为自己物质上的补偿就可以换来相应的“好孩子”。并且在被调查的106名留守儿童中,只有1.89%的留守儿童对监护人的教育感到反感,说明绝大多数的儿童都很希望得到父母或监护人的关注。所以,社会工作者的案主不仅仅是留守儿童,更应该是父母或监护人。这一点可以效仿2018年由民政部、中建集团及子企业举办的“百场宣讲进工地”,致力于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疏导、亲情得到抚慰、安全得到保护,拥有幸福快乐健康的童年。这项活动最大的优点就是直接从源头入手,避开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伤害。社会工作者可从中借鉴,绕开儿童,对父母进行电话或网络访谈,用言语和亲情打动他们,鼓励其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方面,更应该是感情交流、心理关怀以及安全教育等方面,帮助和引导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社会工作者介入服务的注意点。第一,社会工作者在进行个案访谈时,可以跟随当地扶贫书记或相关工作人员(其作用相当于掩护和中介)开展,适当地询问了解儿童有关问题及需求,硬性需求找政策,软性需求靠父母。这时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发挥资源链接的作用,帮助他们寻求更多更好的物质来源,同时可以告诉他们父母的现状,让他们了解父母工作场所的艰苦和生活的不容易,让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及家庭的稳定发展。第二,在进行小组工作时,小组成员不应该只有留守儿童,也要包括其他儿童,从而提高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重建他们的自信心。第三,注重结案中的后期跟进服务,了解服务对象在结案后的情况,以提供必要帮助,并且了解服务是否有效,总结服务过程中的服务经验以及进一步的思考和反思。
3.制造拉力——乡村发展。只有本地经济得到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吸引劳动力回乡,增强乡村自我造血功能,让农村留守儿童有“家”可倚靠,进而也能阻断马太效应。
五、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无论是家庭状况、自身各类因素以及地域上的差距,还是每个个体的物质、心理和社会交往之间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面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时,社会工作的切入点可以以多种类型途径、多种方法改善相关的环境,因地制宜,进行正确干预和有效引导。
应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远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参与度、创新度才能不断地提升,从而形成社会工作专业与农村良性发展的生态趋势。
参考文献:
[1] 任嘉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9,(1):37-42.
[2] 荣红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0,(1):60-61.
[3] 秦敏.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5):54-57.
[4] 王露璐,李明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6):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