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淑喜 李亚松
[摘要] 目的 分析在儿科护理中应用PDCA循证护理理论的效果。方法 2018年12月—2019年5月期間便利选择48例该院儿科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通过PDCA循证护理理论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评分、总体满意度、护理事故发生率,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总评分为(97.15±3.38)分高于对照组护理效果总评分(89.35±2.26)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2, 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5.83%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6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3,P<0.05);观察组护理事故发生率为12.50%低于对照组护理事故发生率41.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9, P<0.05)。结论 在儿科护理中应用PDCA循证护理理论的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儿护理的整体性效果。
[关键词] PDCA循证护理;儿科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0)09(c)-017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DCA evidence-based nursing theory in pediatric nursing.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8 to May 2019, 48 pediatric patients in the hospital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with 24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DCA evidence-based nursing theory. The nursing effect scores, overall satisfaction, and nursing accident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nursing effect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15±3.38) points higher than the total nursing effect score of the control group (89.35±2.26) 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3.432,P<0.05); the total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5.83% was higher than the total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of 66.67%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923, P<0.05); the nursing accident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2.50%, and the nursing accident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41.67%.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5.169,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PDCA evidence-based nursing theory in pediatric nursing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and can improve the overall effect of nursing care of children.
[Key words] PDCA evidence-based nursing; Pediatric nursing; Application effect
PDCA循环护理是目前应用在临床医疗中的新型护理模式[1],针对儿科依从性低、配合度低的护理特点,应用PDCA循证护理理论能够有效地将护理计划和护理结果紧密相连,使整个护理过程程序化、整体化和规范化[2]。首先要通过PDCA循证护理理论进行护理,必须要求护理工作人员根据患儿基本疾病发展情况提出循证问题,随后再提出有效的解决方式[3],因此护理人员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计划的制定,从而按患儿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关的护理方案。其次,PDCA循证护理中不断的检查、及时处理问题,还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落实相关护理工作内容,同时也能够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服务质量,保证患儿能够接受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从而有利于提高患儿的护理满意度[4]。故该次研究于2018年12月—2019年5月对24例住院患儿应用PDCA循证护理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探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选择该院儿科患儿48例,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4±1.2)岁;其中,新生儿3例,婴儿5例,幼儿6例,学龄前儿童5例,青春期儿童5例;平均病程(13.31±4.56)个月;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4名;学历:研究生3名,本科4例。对照组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6.8±1.3)岁;其中,新生儿4例,婴儿5例,幼儿5例,学龄前儿童7例,青春期儿童3例;平均病程(13.31±4.56)个月;对照组护理人员7名,性别:女性7名;年龄2645岁,平均(35.3±2.4)岁;职称: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5名;学历:研究生4名,本科3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儿以及家长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家长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且思维正常;②患儿病情稳定;③患儿精神正常、意识清醒。
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者;③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④存在精神疾病、听语障碍、抑郁症、智力障碍等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用药护理、心理护理、监测生命体征等内容,并且要将疾病的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属。
1.3.2 观察组 PDCA循证护理理论指导下的护理[3]:其中主要包括4个方面,PDCA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护理人员需要将患儿以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和收集,并且依靠权威的文献作为依据,根据相关评估结果制定计划。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①计划阶段(P)。首先进行分工合作,组建质控小组,从而对人力资源、物资进行合理安排。其次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疾病发展情况以及各项身体机能变化,并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问题,将提出的相关问题作为重点的检测指标。并将重点问题作为循证问题,提取关键词,并通过查阅专业书籍和国内“知网”“万方”“维普”及国外“PubMe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制定一个更加适合患儿的护理计划,在实施计划前期将护理效果进行统计,保证护理计划中包括饮食护理、心理护理、运动护理等。最终通过小组讨论以及咨询护理专家等方式找出改进措施,讨论措施可实施性并最终确定方案。②执行阶段(D)。执行护理工作阶段应按照相关要求,即计划、目标、时间、数量、质量等,将自身工作落实到位并保质保量完成。且每一位护理人员均需参与质量控制环节,提高自身责任感及团队合作精神。因儿科患儿具有一定特殊性,所以在完成基本护理的基础上,应保持良好的态度,积极主动地提供护理服务。③检查阶段(C)。由高年资责任护士对工作计划实施的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并和预期效果进行对比,从而保证工作质量达标,并且需要及时发现执行中所存在的问题。管理人员需进行整体工作检查1次/周,从整体上评估护理进度及质量,并召开质量分析会议,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再次进行循证支持,总结归纳的同时寻找最优处理措施。④处理阶段(A)。每个月进行一次总结并积极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反省,并将不足之处指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改善方案及工作目标,从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目的。
1.4 观察指标
①护理效果:评价护理效果时,主要是按照护理质量标准对护理中涉及的每一项工作进行质量检测并评分,内容包括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健康宣教和临床操作,每项25分,综合4项总得分评价护理效果。
②护理满意度: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在患儿即将离开医院时由监护人填写,注重考查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护理态度,根据不同的调查结果来评估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而且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调查还能够评估出患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体的护理满意度包括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3个评价等级。
③护理事故发生率:主要纳入的护理事故包括护理差错、投诉和纠纷。
1.5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总评分为(97.15±3.38)分高于对照组护理效果总评分(89.35±2.26)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2,P<0.05)。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5.83%高于对照组6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护理事故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事故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41.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儿科护理是当前临床护理关注的焦点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兒童年龄较小,认知功能低下,从而降低了配合度及依从性。且由于传统护理模式过于单一,缺乏主动性,护理人员责任心较低,降低了护理质量,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求[4-5]。而且儿科护理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的事项比较多,由于小儿的身体素质较差,所以需要格外关注患儿的心理、营养以及安全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患儿疾病的恢复,同时还能够保证患儿能够健康成长。根据临床调查研究表明[6],新型PDCA循证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护理效果,目前在应用的过程当中已经获得了广大患儿家属以及护理人员的认可。PDCA 是一种程序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其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质量控制,让整个护理过程程序化、整体化和规范化[2],来有效减少护理风险发生,不断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最大限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儿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舒适感,还能够减少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总评分为(97.15±3.38)分高于对照组护理效果总评分(89.35±2.26)分(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5.83%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66.67%(P<0.05);观察组护理事故发生率分别为12.50%低于对照组护理事故发生率41.67%(P<0.05)。这与刘庆兰等[7]在研究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质量评分为(96.52±0.38)分优于对照组患儿(90.41±0.55)(P<0.05);陈金定等[8]的研究结果研究组取得了96.08%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3%(P<0.05)基本一致。这说明PDCA循环在儿科的风险管理中具有明显作用,可显著降低。
PDCA循证护理在当前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而且经过大量实验证明该种护理模式的效果要远高于常规护理。进一步提示PDCA循证护理能有效地满足患儿的需求,最大程度地为患儿提供更多的关怀,提高护理质量。PDCA循证护理的过程中所依靠的是PDCA循证护理理念,在实际的临床过程当中发现问题,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结合患儿身体情况以及疾病发展情况,在治疗患儿疾病的基础上,为患儿提供更加有利于身心健康恢复的护理方式,这也能够满足现代患儿在护理工作方面的需求[9]。但护理事故总发生率略高于相关研究者[2]研究结果,考虑与样本纳入差异有关。另外要注意的是,学历不同的护理人员对于PDCA循证护理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同的,在进行实施过程当中的效果也不同。要想提高临床护理的效果,医院还需要进一步收纳文化素质比较高的护理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PDCA循证护理质量,从而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通过PDCA循证护理理论来指导儿科护理工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地提高患儿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同时降低护理事故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金鹏.PDCA护理管理对儿科护理质量与家长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卫生產业,2019,16(3):13-14,17.
[2] 王玉芬.应用PDCA循环促进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35):248,250.
[3] 许新春.PDCA循环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评估[J].医药前沿,2019,9(34):145-146.
[4] 苏艳霞.PDCA模式应用于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6):185-187.
[5] 黄眉玲.PDCA模式应用于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J].健康养生,2019(14):291.
[6] 龙迎春.PDCA循环管理对儿科护理质量的作用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9(26):229.
[7] 刘庆兰.PDCA循环管理对儿科病房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7):164.
[8] 陈金定,刘海霞.PDCA循环管理对儿科护理质量的作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6):189-191.
[9] 刘晓庆,黄国双.PDCA循环对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的应用效果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9,37(3):64-66.
(收稿日期:202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