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燕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2015年中国与澳大利亚正式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双方对于贸易的具体程序、规定和关税等具体问题都予以细化,自贸协定为两国贸易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将推动两国的贸易关系走向新的高度,所以两国间乳制品的进出口贸易将是接下来很长时间内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
自中国和澳大利亚建立友好关系之后,两国在多个领域展开了深度合作,推动贸易关系持续朝着良好趋势发展,两国也已经成为彼此重要的贸易国家之一,贸易额保持较高速度稳步增长。2000年,两国之间的贸易额约为1110亿澳元,此后13年间,两国的贸易额翻了数倍,并达到8510亿澳元。尽管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增长迅速,但从中也可以明显看出,在两国贸易额中占据绝大部分比例的是澳大利亚产品的出口,并且澳大利亚的出口额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进入21世纪后,两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但其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虽然两国贸易合作关系总体趋势良好,但澳大利亚向中国的出口额远远大于进口额,尽管两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但中澳两国的贸易关系仍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对等现象。
中国人口众多,尽管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不断上升,转向追求高营养的食物,乳制品的高需求直接导致中国频繁出现乳制品短缺的现象。再加上近年来中国乳制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使得国内众多居民对于乳制品安全问题产生了担忧,急需寻找新的渠道,以弥补目前乳制品的较大缺口。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有效地刺激了中国乳制品企业不断提升食品质量和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也为国外乳制品出口提供了契机,试图与中国就乳制品相关产品展开更深层次的贸易往来,以对中国进行产品出口,推动经济的发展。
中澳两国自贸协定的签订,推动了澳大利亚对中国的乳制品出口,为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和乳制品企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该协定的签订也有利于中国在澳大利亚市场展开投资,为两国贸易关系的维持和投资深化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中澳自贸协定作为中国与澳大利亚开展贸易往来和建立友好贸易伙伴关系的历史性事件,不仅能够构建出两国平等、友好、合作、互利与共赢的贸易新局面,也为两国开展深度贸易提供了便利,通过贸易制度、程序的规范化,能够有效刺激两国乳制品行业及其他行业的贸易往来,进而推动两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目前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但近年来,众多安全问题的出现对人们的信任感造成了打击,导致中国整体乳制品市场呈现出低迷状态。这种情况下,中国乳制品行业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同时,中澳自贸协定的签订在有利于推动中澳两国深度开展贸易的基础上,对澳大利亚乳制品的大范围进口是否会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产生冲击,使中国乳制品行业持续低迷,也是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笔者通过对中国乳制品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澳大利亚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以及两国自贸协定的相关规定,对乳制品行业发展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度探讨。
21世纪以来,中国乳制品行业已度过了以往的迅速波动阶段,呈现出平稳发展趋势,中国的年均生鲜奶产量和奶牛存栏数都呈现出增长趋势。其中,奶牛品种的优化和改善对于产量的增加具有重要影响。当前中国奶牛品种中,荷斯坦牛占据绝大部分,甚至高达80%。尽管乳制品产出率较高,但中国有关乳制品的需求也居高不下,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需求国。目前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中小奶场占据较大比例,价格不具备优势
改革开放后,中国奶牛养殖业并未形成系统化的大型奶牛养殖场,多以个体养殖及小型奶牛养殖场为主。如果将100头以上的奶牛数视为较大规模的养殖场,那么较大规模养殖场数量在中国的占比仅为45%。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养殖技术的提升和大规模机械化技术的引入,小规模的奶牛养殖户已逐渐退出市场,被大规模、科学化的奶牛养殖场替代。个体养殖户及小规模奶牛养殖场退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当前中国乳制品行业的总体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前几年大量牛奶倾倒、杀牛现象的存在,对于个体养殖的热情产生了巨大冲击。尽管个体养殖受到了冲击,但目前规模化的奶牛养殖道路,是符合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有助于提升中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并弥补当前价格方面的不利状况。
2.乳制品的潜力较大,发展前景明朗
尽管中国对乳制品及相关产品的需求量较大,也呈现出较高的发展速度,但与国际整体水平相比,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相对不够成熟,但这种情况意味着中国乳制品行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从2018年乳制品消费量看,中国全年人均奶类消费约为30公斤,仅达到亚洲平均水平的1/2,与世界相比,这一消费量更低,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但近年来,中国的生育政策有了一定的调整,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可以预测乳制品的需求量会出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再加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及收入的增加,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健康和营养的追求,因此中国乳制品的未来有着较大潜力,乳制品消费市场的前景也较为明朗。
3.进口量较大,贸易持续呈现赤字
目前乳制品市场对进口的依赖较为明显,自2015年开始中国乳制品的进口量和贸易额持续上升,在贸易过程中的显著问题是进口额远大于出口额,贸易赤字持续存在,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尽管2015年中国乳制品的进口量与出口量之间的差距较小,仅为2.3倍,但2019年时这一数字已上升至21.2倍,截至2020年上半年,这一差距仍在扩大。
从乳制品出口情况看(见表1),2015—2019年,不论是乳制品的出口量还是出口额,都呈现出增长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乳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著的竞争力,原因在于贸易赤字是逐渐扩大的。中国乳制品进口额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乳制品安全问题频发,加重了人们对国内乳制品行业的不信任感,所以纷纷转向购买国外乳制品。这种因素的存在,也对贸易赤字的进一步扩大产生了影响。尽管中国乳制品进口额在持续上涨,但不同产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前中国主要进口的乳制品产品类型包括奶粉、奶油和鲜奶等。从进口类型也可以看出,中国当前的主要需求在于奶类原料,乳制品行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提升奶制品行业的相关标准,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广大居民对乳制品行业的信任感和满意度,从而推动中国乳制品市场的转型升级和良好运转。
表1 2015—2019年中国乳制品出口情况(单位:吨,万美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乳制品行业对于进口的依赖较为明显。这种情况的存在,一方面,源于国内的整体供给量不足,需要寻找更广泛的供应渠道,故贸易进口便成为当今的主要供给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关税等因素,使得国内、国外乳制品相关产品的价格存在较大差距,国内乳制品的价格明显高于国外,约高出16%左右,故国外乳制品在中国的销量较好,也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
表2 2015—2019年中国乳制品进口情况(单位:吨,万美元)
当前中国的贸易伙伴中,围绕乳制品产品为核心的贸易国家约有30个,在中澳自贸协定签订之前,中国主要的乳制品贸易国为新西兰、美国与英国等。随着中澳自贸协定的签订,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贸易关系朝着友好趋势发展,澳大利亚的乳制品在中国也将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对其他贸易国家的乳制品进口规模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主要影响的国家为新西兰,原因在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之间的乳制品质量和产品类型具有极大的同质性。但不论贸易国家结构之间发生什么调整,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国乳制品市场对进口的依赖仍较强。国外价格变动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同时,由于中国乳制品进口国家之间的集中度较高,这种布局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转型升级也将造成一定的阻碍。
从国际上看,澳大利亚乳制品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主要原因在于澳大利亚乳制品产量较高,质量较好,也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澳大利亚全年的牛奶产量约为世界总产量的2%左右。中国作为澳大利亚的主要乳制品进口国家,也是澳大利亚的主要投资国,在澳大利亚出口的液态奶中,中国约占据了其33%的出口量;而从奶粉出口看,中国约占据了澳大利亚总出口额的11%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的数额和规模并不高。
横向对比看,新西兰、德国和法国等国家的竞争力均明显高于澳大利亚,由此可见,澳大利亚并不是不可替代的乳制品供给国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澳大利亚在乳制品行业的竞争中处于前列,但并不属于顶尖水平,其最大的对手为新西兰。近十年来,澳大利亚乳制品竞争力已呈现出下降趋势,同时其出口份额也在降低,从之前的16%下降到5%左右。与之相对比的是,新西兰的出口额和出口规模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从之前的19%上升到约30%。不仅是出口额的下降,澳大利亚的乳制品产量也呈现出明显的回落,这也反映出澳大利亚乳制品的竞争力并不如之前。尽管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弱势,但与中国相比,澳大利亚的产品类型和产品价格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优势,且在中国市场中,澳大利亚的部分产品低于新西兰的价格。
改革开后很长一段时间,新西兰是中国重要的乳制品供应国家,和中国签订自贸协定后,新西兰乳制品的出口量仍出现了大规模的增长,不仅是液态乳的增长速度突然增至之前的150%,奶粉也增至之前的146%。尽管在两国的自贸协定中对关税予以明确的规定,超出部分的进口额会对进口产品额外征收关税,但可以明显看出,即使存在这一规定,新西兰对中国的乳制品出口额仍出现了暴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税对于乳制品贸易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对需求产生的影响更大。换句话说,只要市场需求持续存在,关税的具体规定不会对供给量造成太大波动。这一结论也可以推广到中澳自贸协定的影响之中,尽管中澳自贸协定的签订对于推动两国贸易开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会刺激中国乳制品进口量的进一步增加,但关键因素在于实际需求量的多少。如果国内的需求量仍保持现有状态,那么这一协定的签订必然会为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口乳制品提供助力。
在澳大利亚出口的农产品中,占比最高的为小麦、牛肉,其次才是乳制品,但在2015年之后,世界乳制品平均价格呈现了上涨趋势,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乳制品及相关产品价格也不可避免地提升,使得中国国内乳制品市场中的价格出现了明显的波动。中澳自贸协定的签订对于中国乳制品行业价格的回落具有重要影响,原因在于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乳制品产品和种类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因此,当供应量和供应渠道较为多元化的情况下,产品的价格必然会出现下降,同时,奶粉、奶油和干酪等产品的价格下降幅度更大。
中澳自贸协定签订之后,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且友好,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建立贸易区可能性也随之提高。两个国家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具有法律效益,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贸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国家间进行友好往来奠定基础,能够有效推动国家之间的贸易深度发展。因此,自贸区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带动乳制品贸易的顺利开展,同时自贸区的建成也可能进一步刺激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产业转型升级,以推动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论是与新西兰建立自贸区,还是与澳大利亚建立自贸区,对于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而言都是机会,也是挑战。因此中国乳制品行业应当把握好机遇,充分迎接面临的挑战,以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中国居民对于食物质量与安全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从初级农产品转向对乳制品及相关产品。虽然需求量快速上涨,但中国的供应量还远远达不到要求,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中国乳制品行业在贸易开展过程中的逆差长期存在,并且贸易赤字也越来越大。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2019年时中国乳制品的进口额约为64.5亿美元,而出口额仅为3.2亿美元,两者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达到了惊人的61.2亿美元。因此,尽管中国全年乳制品的进出口额约为67.7亿美元,但进口额占据了绝大部分。
图1 2015—2019年中国乳制品进口额及贸易?逆差变化趋势(单位:万美元)
从乳制品进口来源国家看,当前中国主要的进口来源国为澳大利亚,乳制品及相关产品的进口额排在前五位。2015年澳大利亚的乳制品占据中国乳制品进口总额约4.82%。中澳自贸协定签订之后,为了促进两国贸易的开展,中国对澳大利亚产品进口的关税也逐步降低。因此,可以有效预测,随着两国贸易的深度开展,澳大利亚的乳制品在中国的进口额中所占的比例也将快速提升。尽管关税的降低能够有效刺激澳大利亚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但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运转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图2 2015年中国乳制品进口金额按国别排名(单位:万美元)
中国澳大利亚乳制品采取的关税比例较高,液态乳和奶粉的税率分别为15%、10%。但自从中国与澳大利亚签订自贸协定后,对于关税的具体规定也有了深度的探讨,协定中规定约10年后,液态乳的关税将会降为0;大致12年后,奶粉的关税会降为0。关税为0将会对两国展开乳制品贸易带来极大的便利,但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从当前情况看,关税下降带来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同时,由于澳大利亚乳制品及相关产品的价格本身就较低,即使关税下降,澳大利亚的乳制品在中国引起的价格回落也不太明显,所以也不会对中国消费者的购买产生显著刺激。中国对乳制品的需求量较大,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额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澳大利亚本国的乳制品价格与对中国的出口价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例如生鲜奶的价格每升为1元,在中国却为8—10元。
首先,对生产价格进行横向对比,从国际上看,生鲜乳的整体价格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从中国的进口价格看,处于价格第一梯队的为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鲜奶的整体价格明显较低,在价格上具有显著的竞争力。其次,对生产价格进行纵向对比,乳制品的价格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生鲜乳尤为明显。20世纪之前,中国生鲜乳的进口价格远低于美国、德国等国家,但在21世纪的今天,价格却出现了显著上涨。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可以归结于中国加入了WTO。尽管不同国家乳制品的生产价格均出现了增长,但从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乳制品仍处于较低态势,低价格、低成本虽然可能会对其他国家乳制品进口造成阻碍,但中澳自贸协定签订之后,中国在进口澳大利亚乳制品上有着极大的优势条件,这可能进一步刺激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
进口税率是乳制品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自2015年以来,澳大利亚的关税便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可以表明澳大利亚主要是想通过关税的调整刺激本国的产品出口,以达到对外投资的目的。澳大利亚的做法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本国乳制品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推动乳制品行业及其他农产品的发展,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随着中国和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两国之间开展贸易更加便利,因此澳大利亚的乳制品出口额在中国市场所占的比例将会显著提升。这种状况的存在将会对多方面产生影响。首先,关税的调整可能会增大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规模,这会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产生冲击,使得国内乳制品市场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价格波动。其次,澳大利亚对中国进口比例的上升,将会对目前乳制品贸易国家过于集中的状况产生影响,也能够调整中国进出口产品的种类。与此同时,关税的降低会刺激并增加澳大利亚贸易过程中的实际利润和收益,对两国贸易的深层次展开也具有一定影响。
通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与澳大利亚签订自贸协定之后,澳大利亚乳制品的进出口变动与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深入探讨,并指出了这一协定的签订对两国今后贸易可能产生的影响。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澳大利亚乳制品在向中国市场的供给过程中具备一系列的优势。澳大利亚乳制品的出口份额较大,有关乳制品的安全检测体系和相关标准较为完备,由于居民对于国内奶粉等乳制品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不高,所以澳大利亚的乳制品在中国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因此,中国在与澳大利亚签订自贸协定的过程中,应当对相关规定予以进一步细化,尤其注重对奶粉等产品的关税及时间间隔的调整。为了保护中国本土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政府也应当引导乳制品行业进一步提高其安全标准,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完善安全监管体系,逐步提升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的信任感。
其次,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自贸协定的签订,可能影响到其他贸易国家对中国的产品供应规模,使得中国乳制品供应链不够稳固。因此,在中国与澳大利亚展开贸易的过程之中,不仅应当充分利用澳大利亚乳制品的优势,更应当加大对相关设施和产品的投资,例如通过购买奶源基地等方式,逐步实现自给自足。也可以通过投资以扩大当地养殖业的规模,以充分保障中国的乳制品需求。中国在当前的有利条件下,既要制定短期目标,又要做好长期规划,更好地推动中国乳制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推动中国乳制品相关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通过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的逐渐改善,能够有效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从而增大对国内乳制品及相关产品的购买需求。同时,国家也应当加大对国内相关企业的引导和产品宣传,使得广大消费者能够了解到国内优质的乳制品。
当前我国对于乳制品及相关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国内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缺口。因此,通过进口澳大利亚优质乳产品来满足我国消费者的需求是有效途径之一。面对澳大利亚乳制品优势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应当通过采用国外养殖场投资、提升产品质量标准和规模化运作等方式,推动国内乳制品行业的结构调整。中澳自贸协定的签订对于我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应当充分利用协定中的有利条件,抓住机遇,实现乳制品行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