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玥
作者单位:110000 沈阳,沈阳市铁西区精神卫生中心三疗科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精神分裂症多发生于青壮年群体,起病呈亚急性或慢性过程,病情迁延易复发;除少数难治性患者外,多数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1]。因此,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不仅存在异常精神状态,还存在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受损,因此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需要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2]。近年来,我们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护理中采用认知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1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诊断参照《精神病学》相关标准:全部患者均具备典型的前驱期和显症期症状;病程大多呈持续性,仅少部分患者在发作期精神状态间歇性恢复至发作前[3]。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两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得到我中心伦理审查部门批准,并与患者监护人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条件 纳入条件:既往未接受过药物治疗或入院前1周内药物治疗无效;未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未伴发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处于疾病发作期,监护人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条件:既往确诊精神分裂症,已经临床评估后判定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4];先天性精神发育迟滞;存在智力缺陷;存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先天障碍;病情较重,威胁自身及他人人身安全;入组前1个月内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1.3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口服利培酮和奥氮平进行治疗。利培酮口崩片起始剂量1 mg/次,1次/d,逐渐增量至3 mg/次,2次/d;奥氮平片5 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药物治疗8周[5]。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患者入院后的病情评估,结合医疗方案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常规进行健康宣教,内容主要包括日常治疗方案、饮食安排等;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果患者病情出现反复及时通知责任医师。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积极引导家属参与患者的干预过程,强化家属与医护人员的配合意识。患者病情稳定后,增加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三方互动,进一步提升对患者的日常看护质量。
1.3.2 干预组 采用认知心理护理[6]。①首先,对患者进行症状认知,40 min/次,每周2~3次,连续4周。认知包括自我反省和提问两部分。自我反省主要是通过患者自身表述,探求其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异常情绪、行为的诱因。提问主要是护理人员在患者自述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让患者进行更为深入的反省,去发现自身意识中存在的问题。②然后,帮助患者理清思绪,使其意识到思维、情绪和行为之间的不一致。鼓励其做出调整,通过反复训练纠正自我认知,并在正确认识下建立新的行为模式。③最后,通过放松及行为训练进一步强化干预效果,包括在安静的环境下通过语言、音乐等舒缓患者情绪;接下来,让患者在坐位或者卧位情况下接受肌肉放松训练;最后,引导患者做冥想进行精神放松。在这一过程中,可采用强化、模仿等方法,使患者向预期方向发展,塑造正确的认知模式。
1.4 评价方法 评价时间起点为患者入院接受治疗进入稳定期;评价终点为进入稳定期4周后。①主观症状评价: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 A N S S)。P A N S S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一般精神病理症状三部分,共计30个条目,单个条目采用7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7]。②认知功能评价: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MMSE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五部分,共计30个条目,单个条目回答正确计1分,错误计0分,分数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8]。③社会功能评价:采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SSPI包括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情况、社会性活动技能三部分,共计12个条目,单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示社会功能越好[9]。
1.5 统计分析 采用SAS 9.0软件对本研究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主观症状比较 干预4周后,干预组PANSS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认知功能比较 干预4周后,干预组M M S E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社会功能比较 干预4周后,干预组S S P I 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4,P<0.05)。见表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由于精神分裂症多发生于青壮年群体,而且患者寿命较正常人平均缩短15年,因此精神分裂症会给国家劳动力带来明显影响[10]。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加之精神分裂症致残率高,因此每年因精神分裂症消耗医疗资源巨大。而从治疗角度来说,目的不仅是控制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更是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之最大程度地回归社会。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科学、规范的治疗外,需要给予高质量的护理措施。
表1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表2 对照组和干预组PANSS评分汇总(分)
表3 对照组和干预组MMSE评分汇总(分)
表4 对照组和干预组SSPI评分汇总(分)
认知心理护理是一种以心理-社会干预为主的护理模式,该模式以心理认知为基础,进行深层次的辅导和干预,旨在缓解症状的同时使患者保持身心愉快状态[11]。而精神分裂症患者除异常精神状态外,伴有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缺陷。因此,我们在日常护理中引入认知心理护理模式,以期从主观症状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层次探讨其对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60例精神分裂症病例,在其治疗有效基础上进行认知心理护理,分别以PANSS、MMSE和SSPI作为工具对两组主观症状、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P A N S 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M M S E和S S P I评分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干预组患者在接受一系列的认知心理护理后,相比于常规护理其主观症状更轻微,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更优秀。
综上所述,认知心理护理能够进一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观症状、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值得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