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
作者单位:121001 辽宁 锦州,锦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
在我国,老年人是高血压主要患病群体,而且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有资料显示,我国老年门诊高血压患者42.6%合并其他疾病,90%存在≥1个高血压患病危险因素,多数患者处于高危及极高危状态[2]。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血压防控工作的强化,家庭干预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如何能够提高患者家庭自我护理效果,成为摆在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难题。P D C 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并经戴明进行推广,最初被用于在院各科室患者的管理,旨在通过多循环管理改善护理效果[3]。近年来我们在高血压护理干预过程中,尝试将P D C A循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我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0例,高血压诊断参照《内科学》相关标准:收缩压≥140 m m H g和(或)舒张压≥90 mmHg[4]。纳入条件:首次确诊为高血压,既往未接受规律降压治疗;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年龄≥65岁;纳入研究期间能基本遵照医嘱服药和随诊;能配合P D C A循环中的随访工作。排除条件:单纯继发性高血压或伴发继发性高血压;单纯收缩期或舒张期高血压;无法自行完成日常家庭血压监测;不同意参与本调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P D C A组和常规组各100例。本研究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全部入组患者均知情情况下同意入组研究;并且本研究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家庭护理干预措施,包括矫正患者不良饮食起居习惯;叮嘱患者遵医嘱服药;自行于家中进行血压监测;根据整体治疗方案和血压监测结果进行复诊;对存在不良情绪患者进行适当心理干预等[5]。PDCA组采用PDCA循环(每个循环周期为2周)作为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如下[6-8]。
1.2.1 计划阶段 首先,根据《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制定符合老年人实际情况的治疗目标;然后,根据我院人员业务水平、医疗资源配置情况和患者自身病情、经济条件、文化程度、治疗意愿设定相应的护理目标;最后,以上述医疗和护理目标作为考核依据,制定每个PDCA循环评估方法、反馈方式和改进渠道。
1.2.2 执行阶段 采用在院与院外相结合、入户调查和电话随访相结合的“两结合”模式执行护理干预。患者在院阶段,依据制定初始治疗方案和干预方法,这一阶段主要目标在于通过系统教育使患者建立对于自我护理的基本认知。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通过定期随访和(或)电话随访方式检查患者自我护理内容执行情况。
1.2.3 检查阶段 检查阶段的评估工作要严格依照计划阶段设定方案来执行,这一阶段评估的对象不仅是患者,还包括护理人员。对在执行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辨别问题来源;如果问题来源于教育深度不足,则对护理人员的教育方案进行调整;如果问题来源于患者自身认知问题,则对患者进行院外强化教育。
1.2.4 处理阶段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客观解决方案,力争将问题在本次P D C A循环中解决;如果下一个P D C A循环中同样问题仍存在,则重新对计划阶段设立的方案进行评估,必要时对计划进行修改。
1.3 评估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接受干预8周后(4个P D C A循环)的血压波动情况,数据来源于患者自身日常血压测试仪监测结果,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波动值、谷峰比值和平滑指数。波动值:日间(早6:00—晚22:00)均值与夜间(晚22:00—次日早6:00)均值的差值。谷峰比值:一次剂量作用之末,下一次用药之前的血压降低值(谷值)与药物作用高峰时间测得的血压降低值(峰值)的比值,即降压药物最小与最大疗效比率。平滑指数:指降压药物治疗后24 h每小时血压下降的均值与其标准差的比值[9]。
1.4 统计分析 采用SAS 9.4版本软件作为数据处理工具,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本研究检验水准统一设定为α=0.05。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肝功能和肾功能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压波动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各血压波动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P D C A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波动值均小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收缩压和舒张压谷峰比值、平滑指数均大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和表3。
高血压是一组以血压慢性升高为基础,并伴有各靶器官功能损害的一组症候群。在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加之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加,高血压防控负担较重。然而,让人无奈的现实是我国老年高血压知晓率仅为53.7%,治疗率仅为48.8%,控制率仅为16.1%;而西方发达国家上述数字分别为86.1%、82.2%和50.5%,差距明显[10]。
表1 常规组和PDCA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表2 常规组和PDCA组患者收缩压波动情况比较
表3 常规组和PDCA组患者舒张压波动情况比较
由于目前高血压尚无根治性治疗方法,因此临床上多采用以药物治疗为基础的血压控制措施,即在系统、科学用药方案基础上,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以期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延缓晚期并发症的出现。因此,医务工作者不应仅重视院内干预措施,还应加强院外干预。由于我国目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地区差异较大,沿海省份明显高于西部边远省份,因此整体上看患者家庭自我干预措施仍然是院外干预的主体。然而,由于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加之日常执行能力较差,因此如何改善其家庭自我护理能力是摆在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近年来,我院尝试在老年高血压家庭自我护理中引入P D C A循环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P D C A包含四个基本步骤,即计划(p l a 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该模式首先在计划阶段对护理及其评估方案进行详细的设置;然后严格遵照计划实施护理方案;在检查阶段,通过计划阶段建立的系统的评估方法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查找存在的问题及导致问题的原因;最后再处理阶段对问题进行纠正,这是P D C A的一个循环内的基本内容。最终,通过多个循环逐渐提高整个护理工作的效果,最终完成既定护理目标。而我们在本研究中,将研究期限设定在8周(4个循环),从数据结果来看P D C A组血压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即血压波动值更小、谷峰比值和平滑指数更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P D C A循环护理模式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我护理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在院外护理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