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
作者单位:300300 天津,天津市东丽区东丽医院普外科
急性肠梗阻具有起病急、症状复杂多变、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不但可引起肠管本身的病理改变,还易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目前,我国急性肠梗阻的病死率可达5%~10%[2]。手术治疗是提高急性肠梗阻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然而,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肠梗的手术治疗时机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及时实施急诊手术是降低急性肠梗阻患者死亡率的关键[3];也有观点指出,对手术指征不明确的患者盲目实施手术,易导致再次发生肠粘连[4]。因此,根据患者病情,把握手术的最佳时机是治疗急性肠梗阻的关键。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急性肠梗阻治疗效果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68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表现、腹部X线、CT及超声等辅助检查确诊为急性肠梗阻,病历资料完整。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具体如下:经保守治疗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而在48 h内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为48 h内手术组;经保守治疗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而在48 h后行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为48 h后手术组;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保守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病因的不同,以及临床症状和诊断情况两组分别于不同时间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症状恢复时间(腹痛、呕吐、肛门排气)、住院时间、并发症(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出血、肠坏死)发生情况。
1.4 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影像学检查正常。有效: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体征得到缓解和改善,影像学检查正常。无效: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体征未见明显好转,甚至加重[5]。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48 h内手术组手术总有效率88.9%,48 h后手术组手术总有效率81.3%,48 h内手术组手术总有效率高于48 h后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术后症状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48 h内手术组术后症状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48 h后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48 h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急性肠梗阻的发病人群主要为老年人,其治疗原则为及时解除梗阻原因,积极预防和纠正全身生理功能紊乱状态[6-7]。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很多,应综合多种因素制定治疗方案。保守疗法的适应证主要包括麻痹性肠梗阻或痉挛性肠梗阻、蛔虫性肠堵塞,经保守治疗无效出现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干预。嵌顿疝、结肠癌导致的肠梗阻,疑似继发肠扭转、内疝、肠套叠等情况时,应放宽手术指征,积极采取手术治疗。然而,有关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时机一直存在争议。既往研究显示,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后易发生肠粘连,早期进行手术并不能有效防止患者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8]。因此,急性肠梗阻的早期首选保守治疗,如保守治疗无效或存在并发症时再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表1 48 h内手术组和48 h后手术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2 48 h内手术组和48 h后手术组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表3 48 h内手术组和48 h后手术组术后症状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
本研究结果示,在48 h内手术的患者其术后症状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48 h后手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48 h后手术患者,提示早期手术在及时解除急性肠梗阻诱因的同时,还可有效恢复肠管自身的结构及功能,改善全身生理功能紊乱,有利于术后症状恢复,同时还降低了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出血、肠坏死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究其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随着外科手术操作器械的不断完善,以及术者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经验的不断累积,提高了手术治疗早期急性肠梗阻的安全性。有研究显示,急性肠梗阻患者经保守治疗超过48 h后,多数患者已并发肠扭转,甚至出现肠腔压力升高继而导致肠穿孔,增加手术难度及风险[9-10]。因此,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尽快采取手术治疗,避免贻误手术时机影响患者预后,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急性肠梗阻患者,在48 h内行早期手术治疗,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症状恢复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急性肠梗阻患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干预,以提高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