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居家养老护工从业生存状态的现状分析及应对之策

2020-11-30 02:58许国梁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5期
关键词:护工社工居家

文/许国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照料问题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关注热点。近年来,为了解决各种老龄化难题,国家出台了许多福利计划,其目的是不断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使老年人有老有所靠、老有所依。我国当代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同步出现的高龄化以及家庭小型化、纯老龄家庭增多现象日益严重。其中,可预见慢性疾病患病率、失能失智发生率不断攀升。养老服务不仅需求总量增加,而且要从实际中不断改善养老服务现状[1]。在大部分居家老人中,会聘请保姆、家政人员进行短期或长期照顾,但由于服务提供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往往使服务对象对服务结果不满意。未来养老服务市场不论是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或机构养老,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护工。因此,护工专业性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改善护工从业状态显得尤为重要[2]。

一、居家养老护工从业现状分析

(一)经济待遇偏低,工作强度大

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了解到,95%的护工基本工资在1500元/月~2000元/月左右,4%的护工基本工资可以提升到2001元/月~2500元/月;基本工资在2500元/月以上的仅为1%。由于各机构或服务中心所规定的绩效标准不一,工资整体水平仍处在市内最低工资水平。部分访谈对象谈及尽管持有专业养老护理员证书,但机构或服务中心并没有明确的奖励机制。此外,护工工作时间较长,需要连续工作3~4天后才可以休息一天。在待遇偏低、工作强度大的情况下,导致被服务的老人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职业素质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1.专业系统培训缺乏

以问卷方式对护工人员了解到,更多机构或服务中心未曾对护工进行专业系统培训,个别机构或服务中心对护工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视,并要求部分年轻化的护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在所有参与问卷的22%护工中,曾接受过专业培训,绝大多数护工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年轻或新入职的护工通常是由高年资的护工人员根据自我经验,向低年资护工人员传授老人护理的技巧和经验[3]。因而,在更多实际案例中出现护工只能为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难以结合家庭环境为老人提供有针对性的特殊服务。如与老人有效沟通、为老人做保健活动、饮食的营养搭配或医疗护理等。社会提供的专业及多元培训,对行业从事护工的人员而言只能是杯水车薪,如表1所示:

2.未获专业养老护理员资格

从已接受专业系统培训的护工获得资格证书情况可知,超过半数接受培训的护工已获得资格证书,通过率达到54.55%。但从抽取总体100份来看,获得资格证书率仅达12%,88%的护工没有专业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目前,居家养老的大部分护工是家属直接从家政类等相关机构招聘而来,完全未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加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基本的护理知识,也没有太多的老年生活护理经验。因此,居家养老护工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整体较低,护工的专业养老护理员资格证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护工的专业养老护理员资格证情况

3.缺乏长期发展计划

在对已有护工调研中发现,关于继续培训意愿度,64%的护工表示如果机构或服务中心能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十分愿意参与其中,36%的护工表示不愿意参与。其中,不愿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护工年纪较大,不愿学习或者很难专注高效学习系统知识[4],具体原因如图1所示:

图1 护工不愿意参与养老护理员培训原因

4.职业队伍发展滞后

目前,受聘在机构中的居家护工人员多来自省外务工人员和当地失业下岗人员。但总体而言,文化素质偏低是这些群体突出特点。除了文化素质较低以外,62%的护工主要考虑工作时间安排,认为自己的自由时间与工作时间不会发生冲突;64%的护工对地理位置有要求,认为这样方便照顾自己的家庭;22%的护工是源于自身性格,即愿意主动去帮助和照顾老人;14%的护工较为看重收入对生活的保障;同时,有8%的护工认为工作环境轻松,与老人的相处很和谐;而有6%的护工认为通过职业的实践能学习到更多知识,如人际交往和沟通、一般护理常识等,如图2所示。

总体而言,居家养老护工的经济待遇一般,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整体职业素质较低,文化程度和学习效率较低。在护工职业选择影响因素方面,多偏向于时间自由和地理位置,较少选择提升学习机会。在就业前,大部分护工不了解居家养老真正意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方向。人们对护工这一职业存在一定的偏见,家人不支持。同时,机构或项目社工对专业性培训不到位,也不利于护工职业素质的提升。此外,护工还有可能面对老人的病痛和死亡,心态极易受到影响,并有可能承受不被家属理解的风险,护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导致护工人才流动性较大。

二、影响护工从业生存状态的因素分析

(一)护工年龄偏大

护工通常年龄较大,从业工作经验短。如今,在对老年人进行照料的护工一般年龄过大,衰老性较为严重,很少有较为年轻的护工对老年人进行照料。在2015年1月至8月,对150名照顾老年痴呆症残疾人的护工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9.12和56.6%。根据文献资料表明,全市65.5%的护工居住地在农村,大多数护工的平均年龄在43岁以上,占护工总数的78.2%。具有不到一年工作经验的护工人员占42%,而从业1到3年的护工工人占据总数的30.3%。以抽样100份居家养老护工样本来看,64人愿意继续学习。其中,40岁~49岁以及50岁~59岁两个年龄层次的护工,表示愿意接受培训的比例达到93.75%,其动机更多想获得知识储备,更新知识结构,便于未来发展以寻求更有优势的职位。因此,年龄因素是在专业培训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之一。

年龄不仅会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影响职业满意度和护工选择职业的感受。在50岁以上的护工受困于生理特点和精力,对工作期望值较低,但满意度较高;相反,年龄在40岁~50岁之间的护工对职业的期望值较高,迫切希望能通过专业培训获取相关的技能知识,对现状的不满意程度较高。

(二)护工的结构不合理

大多数护工人员的选择性较为局限,只能进行老年人照料工作,以度过生活中的艰辛。目前,老年人照料护工人员主要由三类人员组成:第一,是在中央计划时期雇用来组织和解决就业问题的人员,其中大多数在养老金机构工作;第二,下岗再就业,失业及再就业人员。据报道,有65.5%的护理来自农村地区。第三,毕业于大专院校的专业护理人员,而大学或更高学历的相关人员较少。据调查资料显示,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毕业班的33名学生专门从事老年人的服务和管理,但在目前的老年人护理部门工作中,只有5名或6名学生。在对150名护工所进行的调查显示,其中61.9%的人具有中等或以下学历,只有1名从医学院毕业,这限制了老年人护理工作质量的改善。

(三)文化程度因素

据统计数据显示,护工接受过专业培训达到22%,获得资格证书占总接受培训人数比例达到54.55%,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的护工主动学习意愿达到60%。大部分护工文化程度偏低。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或完成老人照料服务,说明文化程度因素与学习培训的关联性较强[5]。

图2 护工职业选择影响因素

(四)社工督导的环境影响

在开展具体工作过程中,护工接受督导指导,满意度较高。反之,当护工没有接受过督导指导时,满意度较低。因此,督导指导与职业满意度关系密切,当有督导指导时,护工职业满意度较高。在为老人提供服务过程中,护工是团队主力军,亦是服务老人的重要角色,而社工督导在护工持续工作中承担另外一个重要角色,如在服务管理、监督、关系的协调、情感的支持等方面,社工督导都应为护工在职场上保驾护航。因此,激励护工与督导做好沟通工作,有利于提高护工职业满意度。

(五)服务技能培训评估的影响

通过岗前培训与职业满意度相关分析,两者是相互促进关系。机构或服务中心为护工开展岗前培训时,提前让护工了解工作服务内容,护工对整个职业有初步认识,其期望值和满意度较高。反之,机构或服务中心一开始并未为护工开展岗前培训,其满意度较低。此外,为护工评估建议和增加培训次数时,护工职业满意度越高。反之,护工较少培训时,其归属感和满意度也会有所降低。

三、改善护工从业生存状态的对策

(一)以护工个人角度而言

首先,转变传统观念。护工一般未涉足过深,明白自己真正需要做或可做哪些方面的服务。多数护工年龄较大,传统妇女家务思想浓重,习惯固定生活而不愿改变现实状况,这些现象不利于专业护工职业素质的提高。因此,对护工已有固化思想改变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对职业未来规划。不少护工考虑到年龄因素而导致行动上缺乏积极性,思想上又把学习和培训认为没有必要。因此,若要把护工队伍的专业素质整体提高,必须强化学习动机,让护工规划好职业发展前景。此外,强化专业技能、基础心理及沟通技巧等知识。居家养老护工不仅只是家庭“保姆式”角色,也能成为长者心理的慰藉者。护工在面对长者各种突发情况时,可以随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危机处理。

(二)以社工督导角度而言

首先,对护工心理状态的关注。部分护工对死亡抱有畏惧心理,不能恰当地处理临终问题,导致其心理状态不稳定。社工督导需要经常与护工沟通工作中问题,必要时提出建议,时常留意护工的动态。其次,对护工进行个案或小组辅导及培训。在问卷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某些护工会害怕面对服务长者的离世,甚至哀伤情绪延续时间较长。社工应提前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案服务,专业处理案例问题。此外,可通过多维度开展培训,让护工不仅接受社工督导培训,也可以接受机构或服务中心以外的针对性单项的培训学习。

(三)从专业机构(或服务中心)角度分析

专业机构(或服务中心)从心理角度培养护工职业忠诚度、认真度和乐观度,关注护工精神层面,发挥护工积极性。另外,主动为护工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构建支持系统等,有效改善护工职业倦怠问题,化解护工工作压力,提高护工精神健康水平,增强心理素质。

(四)从政府与社会角度分析

首先,出台相关护工权益保护政策。护工在工作期间,可能遭受不公正待遇,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访谈过程中,护工曾抱怨被要求强制加班却没有任何加班费用,个人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护工群体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其次,政府要持续加大优惠政策,积极为护工群体落实补贴,在一定程度帮助专业机构(或服务中心)降低运营成本,缓解投入资金带来的压力。

(五)以提高护工薪酬待遇和持证上岗率分析

首先,护工不仅是家居清洁者,也是专业护老者。政府适当提高工资标准,护工更能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为老年人的晚年护航,有效激励护工学习。目前,东莞市整体护工持证上岗率偏低,接受专业养老培训约占三成,政府需用相关政策激励护工考取证书,提高专业养老护理水平。其次,免费开设护工必要职业培训课。政府应积极引导护工,对他们实行基础性免费培训。再者,政府可考虑对本职业作为行业急需人才给予个人额外补贴政策,以吸引和留住更专业的护理人员,参与本市的养老护工队伍建设。

(六)以提高护工的社会地位入手

首先,社会始终将敬老爱老放在较高位置,但面对护工这一职业角色,部分人群带有各种偏见。护工作为社会人,不可避免地受社会影响。若社会能以赞赏和支持的眼光鼓励护工,护公认同行业的社会地位。其次,可利用媒体和网络的手段制作有关公益广告,宣传护工职业的社会地位。最后,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工作,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护工的职业地位。

四、结束语

加强规范的护工人才培训和认证,提高护工专业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我国要求护工人员获得专业资格证书,并在2020年之前通过证书充分确认其就业认证情况。与我国当前的发展相适应,为了实现我国护工行业预期的发展目标,在面临严重的问题、紧迫的时期和艰巨的任务时,了解护工人员培训和专业技能评估的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有必要扩大和标准化培训设施,以培训护工人员、建立强大的培训团队、统一培训标准为准则,明确职责并引入培训资金,确保培训正常进行,明智地分配培训任务,监督和核实培训基地的绩效,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有效提高护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指导护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培训和认证体系的标准化和完善,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从而确保满足艰巨的培训任务,并为当代我国居家老人提供标准化的护理服务,使中国的养老产业可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养老护工服务需求。

猜你喜欢
护工社工居家
北京护工故事
青春社工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staycation居家假期
社工
上海市护工行业市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模范护工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