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教学的探析

2020-11-29 23:55马喜宁
法制博览 2020年1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专业课育人

马喜宁

宁夏理工学院,宁夏 石嘴山 753000

自从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德育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各大高校也不例外,且面对着思想活跃、已形成自主意识的青年学生,高校的思政教育任务责任更重。囿于传统思政意识和方式的影响,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呈现出孤岛般的困境,而“三全育人”理念下的课程思政则如一道甘霖、一眼活泉,复苏了枯竭无力的局面,使思政教育焕发勃勃生机。

一、“三全育人”理念与课程思政概述

(一)“三全育人”理念。“三全育人”主要表述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全员育人,即高校教职员工都要承担起德育任务,结合本职工作协同育人;二是全程育人,即德育教育要贯穿青年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从入校之初到毕业在即,根据每一个阶段的不同心理进行因地制宜地思政教育[1];三是全方位育人,即搭建专业知识学习、思政学习、社团活动等多个德育平台,拓展更广阔的德育空间。“三全育人”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实操性和发展性等特点,是新形式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指导方针。

(二)课程思政概念及价值。课程思政即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融合在一起,在专业知识讲解中渗透思政元素,由“单兵作战”升级为“抱团取暖”,使专业课和思政课都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专业课程中包含了诸多德育元素,如结合本专业著名科学家的爱国事迹谈讲爱国主义情怀、结合专业发展现状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以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为国争光等,这些乃是思政教育的先天优势,而实践调查表明,高校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就是专业课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往往在不经意间烙印在学生心里,甚至终生难消,如若教师能将两者有效结合、善加利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教育,则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感染中收获丰美的德育硕果。

二、立足于“三全育人”看高校思政教育的乏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几十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形成了一套固有模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发展,育人环境日新月异,延续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难免乏力,具体表现为:

(一)孤立化,即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脱节现象十分常见。很多高校的思政教育自成一体,多在思想政治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其他课程、其他环节中则少有提及,致使思政课成为德育“孤岛”,模式化教学、麻木僵化的学习状态成为课堂常态,德育收效甚微。

(二)虚空化,即思政教育脱离学生、脱离生活。思政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但一类教师不调查研究、不了解学生,仍因循守旧大谈道德思想,学生怎能爱听、教育怎有效果?还有一类教师自身素质不达标,理论知识缺乏、理解不到位,只会生硬增添思政元素,反而得不偿失。

(三)形式化,即教育方式的形式化和监督管理的形式化。不管是教学方法、课堂流程还是学生参与、课后作业,一成不变的灌输强喂已使学生出现疲态,他们又通过各种新媒体接触各种信息,对教师脱离实际的讲解不以为然,将思政学习当成了走过场;而学校对思政教育的考核指标越来越固定,监督管理都是依照旧规,既不机动灵活又不时常更新,使其反馈、驱动作用大打折扣。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析

依据“三全育人”理念指导,广大教职员工要内外兼修,既深研专业知识,又加深德育意识和能力,走出一条课程思政教学之路。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措施包括:

(一)提升认识,建设高素质的育人队伍

首先,强化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意识。具体来说,第一要强调专业课教师必须要具备一颗爱国心和正确价值观: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若没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又怎会潜意识引导学生呢?教师若不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又能将学生引向何处?所以教师必须要严于律己,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让自己始终保有“一桶水”的高度;第二要强调“育人”意识,明确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明确专业课教学和育人工作“不分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协同育人。

其次,引导专业课教师终身学思政。思政学习要与时俱进,随着思政环境的更新而不断深化,因此高校要引导全体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将思政学习当做终身任务,拓展自身的政治素养,既能提升思政理论水平,又能使专业教学更具方向。例如我校就组织全体教师立足本校实际、本专业实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教育的重要论述,使各个部门都能明确“全校一盘棋”,领会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并为实践落实建言献策,真正做到“全员一条心”,同向同行同育人。

(二)强化基本功,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

其一,深度研讨、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则为教师的“基本功”,想要教师的基本功过硬,满足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研讨和挖掘绝不可少[2]。学校要安排各院系、教研室对学科特点、思政要素等进行研讨,结合教材和学情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在人文社科类基础学科中挖掘传承民族文化、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的家国情怀,在自然科学专业中挖掘勇攀科学高峰的创新意识,在工程技术课程中挖掘严谨踏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如此融合拓展、熏陶教育,方能提高德育实效。

其二,实战指导,打造榜样性课程思政示范课。鉴于课程思政新兴性的特点,高校要组织各院系的骨干教师打造一批具有指路性质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一方面组织教师听课、备课、研讨,在示范课中找到思路、方法,便于自身实践,另一方面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开展更广阔范围内的互动交流,倾听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实现以实战指导途径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能力的目的。

(三)立足实际,推进思政教育方式持续更新

1.变“灌输”为“渗透”。00后的青年学生是否还爱听教师唐僧式的唠叨灌输?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学生还可能产生抵触、厌烦心理。为此课程思政教学要一改灌输套路,找准学科和思政的结合点,如讲专业技术的国际发展现状时说一说我国近年来的巨大进步和具体差距,一来激发爱国热情,二来鼓励学生为国争光,实现不着痕迹的渗透教育目的。

2.变“固化”为“灵活”。只会讲解说教的固化思政模式已不得人心,高校教师要用更灵活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或是在实操课中加入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或是在人文活动中突显传统文化,或是由学生自主创意作业,都能使思政教育沉淀下来,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3.变“一点”为“全面”。思政教学不要拘泥于课堂“一点”,而要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贯穿于学生在学校的每个阶段,如在入学之初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怎样面对恋爱、考研等抉择、在毕业时帮助学生尽快在社会立足等,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

(四)多元评价,健全课程思政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1.上岗测试,即在每学期开始,高校都要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政学习专项测试,内容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指示、专业课和思政结合等,不合格者不许上岗。

2.业务督导,即各院系要成立专门的课程思政业务督导小组,以专业的眼光对课堂教学进行考查、评价,定期组织总结会、分析会,针对每一位教师的具体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解读,给出改进建议,以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的良性发展。

3.多元考核,即考核多元化,既包含学校、专家组、教师、学生的多元评价主体,又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将课程思政与评聘考核结合起来,本着科学规范、师德为重的原则,有功必奖、有过必罚,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监督管理长效机制,促使课程思政教学常态化、创新化发展。

四、结语

课程思政自2014年在上海落地到2016年的中央推广,至今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在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已得到蓬勃发展。但其毕竟是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的新兴事物,尚需高校教师遵循“三全育人”理念不断探索、深挖、改进,才能真正发挥各个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专业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