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贫困理论

2020-11-29 23:55冯文珍
法制博览 2020年19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生产力资本主义

冯文珍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马克思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摆脱贫困作出努力,为解决贫困问题进行了艰难的理论探索和思考,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贫困理论中无产阶级贫困根源

马克思在考察无产阶级的贫困现象后,揭示出无产阶级真正贫困的原因。他认为无产阶级的贫困主要是源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雇佣劳动制。

(一)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历史根源

资本原始积累使得农民与生产资料被迫分离,他们的许多财富集中到少数的新兴资产阶级手中。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用暴力掠夺农民的土地和生产资料,他们变得一无所有,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挣得生存所需。马克思在研究英国“羊吃人”圈地运动之后,明确的知道了农民离开土地,不再依附于封建庄园,被剥夺到一无所有的过程。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被迫赶走,教会、修道院被占用,他们被迫沦为无产者,在贫困的边缘挣扎。他们要想维持生计,就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他们已经自由到一无所有的境地。此外,工商业者们还利用暴力掠夺货币财富,他们运用国家政权敛财,通过贩卖奴隶、毒品获取非法收入。资本原始积累越是快速发展,旧的生产关系就越来越阻挡着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而新兴的资产阶级则企图进行革命,扫除封建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国家政权,为资产阶级服务。

(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制度根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1]”,而“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指的就是雇佣劳动。

资本原始积累使得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将劳动力转化成商品出卖。在出卖的劳动力过程中,并非一次性全部卖光,而是让劳动者在一天当中连续不断的出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说,资本家付给劳动者的薪酬是劳动的价值,马克思对此表示否定,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并非劳动。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劳动力的价值本应该也随之增加,事实并非如此。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资料被私人占有,劳动者在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时候,虽然遵循着自愿平等的原则,但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的不平等。劳动者没有了生产资料,如果不被资产者所雇佣,便会随时受到饥饿的威胁,与资产阶级相比,他们还处于劣势,力量相对弱小、分散,劳动者的工资由资产者所决定,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给予的劳动者的工资远远低于劳动力的价格。

(三)其他原因

无产阶级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和地理条件有关,但自然条件只是为生产剩余劳动提供可能性,并非现实性。此外还和人口有关,当生产力水平低科技还不够发达时,人口数量超过了生产力所能容纳的限度,会产生过剩人口,这些人会经受贫困之苦。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生产力却发展较慢,也会造成贫困人口。

二、马克思贫困理论中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通过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为工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西斯蒙第认为社会财富由国家来分配,不能太过放任市场,不要让太多的社会财富倒向资本家一边,要促进公平分配。马尔萨斯则主张放任市场自由,由市场来调节工人数量,他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解决贫困问题有效方法。他们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归咎于低效率的生产力、国家的无效管理,主张用市场、行政等手段来减少贫困。

空想社会主义者设想在他们构思的社会中,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工作,国家的领导权由大多数劳动者所有,不存在剥削,他们可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自身也会得到全面发展,不存在高低贵贱的职业之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由于当时的现实条件,使得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走向破产。

马克思在深入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学家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的条件,批判继承了他们的理论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反贫困理论观点。

(一)发展生产力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起着决定作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非一无是处,客观上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积累了物质财富,为未来社会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那些资本家们通过各种方式无止休的榨取着工人的剩余价值。竞争是商品经济的特点,资本家们想尽办法降低成本,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他们将赚来的钱投入工厂,扩大资本再生产。他们不断革新技术、工具,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力高度发达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分配方式,当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未极大丰富时,就不能实现按需分配,只能按人们的劳动量进行分配。倘若劳动者想要成为国家的主人,那么他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智慧、体力,实现技术的进步,方法的改进,有效地利用资源,注重环境的保护,让生产力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变革生产关系

当生产力发展很快,生产关系并未跟上生产力的发展步伐,生产关系便会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循环爆发经济危机,贫困问题逐渐加重。无产阶级要想摆脱这种被压迫、奴役的工作境地,就必须消灭剥削人的雇佣劳动制。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去寻找而不应当去寻找一些‘小的弊病’[2]”。只有消灭产生贫困的制度,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才能实现反贫困。他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参与劳动的成员可以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在扣除必要的劳动产品后,可以按照他们劳作的质量和数量,分配劳动成果。这样的分配方式能让参与劳动的无产阶级获得他们应得的劳动成果,但也会造成他们生活的贫富差距。而按劳分配造成的贫富差距的不平等并不同于生产资料私有条件下无产者被剥削、被压迫的不平等,两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此外,他提出通过考察人类的反贫困的实践活动,去实践、验证贫困理论,并推动反贫困理论的不断发展,为人类摆脱贫困提供重要的指导参考作用。

三、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当代价值

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人民,摆脱贫困是我们奋力追求的目标。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不懈的做着反贫困的斗争,走出了一条带有中国特点的贫困治理之路。

(一)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

邓小平提出要实现共同富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现先富带后富。现在一部分人富起来了,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精准扶贫、不落下任何一个人。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每一个工作人员认真对待,将国家政策落到实处,不可弄虚作假。认真考察贫困家庭,搞清楚他们的贫困原因,鼓励能够劳动的贫困人口去依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对于丧失劳动力的贫困人口要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不同的贫困原因制定不同的反贫困政策。

(二)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地区性的贫困问题,城乡的差距表现明显。让贫困地区富起来,要把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进去,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习近平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可以在当地建一些学校,发展当地的教育,此外还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以便以后他们能够找到工作,凭借自己的能力完全摆脱贫困。落实政策时,政府要把国家给予的资金用到位,不能私自挪用。

扶贫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不得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搞形式主义。国家要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实实在在帮助人民群众解决问题,让每一位群众都能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

在我国,数量巨大的贫困人口成为全面建成小社会的突出短板,为实现这个阶段性的目标,定要解决好这个重大难题,搞好扶贫攻坚战。这在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个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就是指导我国打赢这场“战争”的科学理论。以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扶贫工作定将取得重大成效。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生产力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