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反间”理论发微

2020-11-29 14:17
军事历史 2020年3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敌方间谍

间谍被英国学者菲利普·奈特利称为“世界上第二种最古老的职业”①Phillip Knightley,The Second Oldest Profession:Spies and Spying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London:Pimlico,2003.,谍报理论在春秋晚期的《孙子兵法》中即已成熟。孙子在《用间篇》中详细阐述了其对用间的认识,并指出“反间”是五间的枢纽,“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②《孙子兵法·用间篇》。。孙子的“反间”理论对当今的情报工作而言,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部分学者对孙子的“反间”理论内涵存在较大误读。本文试图通过追溯“反间”的本义,澄清长期以来对孙子“反间”理论的误解,并结合现代情报理论,重新定义“反间”,阐述“反间”在现代情报斗争中的作用,探究“反间”运用的基本原则。

一、“反间”内涵再探

(一)对“反间”内涵的误解

1.史家对“反间”内涵的曲解。“反间”常常被理解为我方间谍在敌方境内散布假情报或行离间之事。但这种认识并不符合孙子对“反间”的定义。孙子认为,“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③《孙子兵法·用间篇》。,意思是使敌方的间谍为我所用。所以,“反间”的第一重身份应该是敌间,但因各种原因被我方利用。

这种误解最早源自司马迁。《史记》载,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军在廉颇的领导下坚守不出,秦相范雎“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赵王中计,换赵括为将,结果赵军在长平之战中惨败。但范雎派间谍斥巨资在赵国境内散布流言的行为,并不符合孙子“反间”的定义。同理,田单“纵反间于燕”⑤《史记·田单列传》。,散布谣言使骑劫代替乐毅,也不是孙子所说的“反间”。

名将李牧的遇害也被司马迁说成是“反间”的结果。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赵将李牧多次击退了秦军的进攻。“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郭开向赵王诬称李牧勾结秦军谋反,赵王遂斩杀李牧。郭开的身份是赵国大臣,他是被秦国重金收买后为秦国服务的,按照孙子的分类,应当属于“因其官人而用之”①《孙子兵法·用间篇》。的“内间”,而非“反间”。

《史记》对“反间”概念的曲解,影响了后世史家对“反间”的认识。后世史家均把我方间谍在敌方境内散布假情报以离间君臣关系作为“反间”。史书中的这种曲解也对一些《孙子兵法》的研究者造成了误导,宋代何延锡在对“反间”进行注释时也举了田单和范雎的例子。

2.关于“反间”实施方式的争议。历代注家对此持不同观点。对“因其敌间而用之”,唐代杜牧注曰:“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②《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用间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93 ~294 页。宋代梅尧臣注曰:“或以伪事绐之,或以厚利啖之。”③《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用间篇》,第294 页。宋代张预注曰:“敌有间来,或重赂厚礼以结之,告以伪辞;或佯为不知,疏而慢之,示以虚事,使之归报,则反为我利也。”④《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用间篇》,第294 ~295 页。上述三人均将反间分为两种方式:一是以物质利益收买敌方间谍,令其传递假情报;二是故意向敌方间谍泄露假情报。而宋代的王皙提出了另一种解释:“或留之使言其情”⑤《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用间篇》,第294 页。,即通过审讯敌方间谍来获取敌方的情报。

关于“反间”的使用方法,孙子本人是有所论述的:“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但历代学者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尽相同,争议的焦点集中于“导而舍之”,主要有两种解释。曹操注曰:“舍,居止也。”十一家注本各家注大都受其影响。如杜牧注曰:“敌间之来,必诱以厚利,而止舍之,使为我反间也。”梅尧臣注曰:“必探索知敌之来间者,因而利诱之,引而舍止之,然后可为我反间也。”张预的注释则更加清楚:“言舍之者,谓稽留其使也。淹延既久,论事必多,我因得察敌之情。”⑥《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用间篇》,第299 页。但明代赵本学给出了不同解释:“因而厚利以诱其心,导之以伪言伪事,而纵遣之。”⑦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0年,第244 页。将“舍”解释为“纵遣之”。当代国内学者大多采用赵注本的解释,如郭化若、杨炳安、吴如嵩、吴九龙、陶汉章、李零、黄朴民等。⑧郭化若:《孙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9 页;杨炳安:《孙子会笺》,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06 页;吴如嵩:《〈孙子兵法〉十五讲》,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58 页;吴九龙:《孙子校释》,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47 页;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第207 页;李零:《孙子兵法注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第88 页;黄朴民:《〈孙子兵法〉解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8 页。而日本学者,如服部千春、冈田武彦则采用十一家注本的解释。⑨[日]服部千春:《孙子兵法校解》,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584 页;[日]冈田武彦:《〈孙子兵法〉新解:王阳明兵学智慧的源头》,钱明、徐修竹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年,第148 页。两种说法相较,以赵注本为上。一是若以“舍”为馆舍,引导敌间入住,即是以优厚待遇来收买之,与上文“利之”意思重复。二是若已经买通敌间,则必然会得察敌情,没有必要如张预所言使其长期滞留我方,而以“伪事”诱导之,然后放归,更符合实际。

综上所述,“反间”的实施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物质利益收买敌方间谍,令其将假情报传回敌方,即“因而利之”;另一种是直接向敌方间谍透露假情报,使其上当受骗,进而欺骗敌方决策者,即“导而舍之”。张预在注释中所举的“赵奢善食秦间,汉军佯惊楚使”⑩《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用间篇》,第295 页。就分别对应了这两种方式。

(二)重新定义“反间”

“反间”属于反情报的范畴。传统上,反情报被认为是一种消极被动型的情报活动。但现在有学者指出,反情报同样具有进攻性,是威力极大的情报手段。①参见高金虎:《军事情报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74 ~377 页。积极的反情报观主张“对抓获的敌方间谍要进行操纵和利用”②高金虎:《军事情报学》,第375 页。,这与孙子的“反间”思想一脉相承。

高金虎《军事情报学》一书将反情报措施分为拒止、侦查和欺骗三种。③参见高金虎:《军事情报学》,第383 ~391 页。“反间”可算是反情报中欺骗措施的一种形式。所谓欺骗,即“努力误导敌方对政治、军事和经济局势所进行的情报分析,使其对局势形成错误判断,引导它采取有利于我方而非它自身的行动”④[美]艾布拉姆·舒尔斯基、加里·斯密特:《无声的战争》,罗明安、肖皓元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年,第186 ~187 页。。“反间”正是通过敌方的情报渠道来进行战略欺骗的活动。反情报机构发现敌方间谍行踪后,可以选择不实施抓捕,而是向其泄露虚假信息,利用其传递假情报;也可以在抓捕后将其转化为“双重间谍”,既可以把假情报传递回去,又可以把欺骗的作用和结果反馈回来,但转化的成本可能较高。

上述两种方式与孙子的“反间”理论完全相同,但在现代情报斗争中,“反间”多了另外一种可选择的方式。传统的“反间”主要适用于人力情报领域,但自19世纪末技术侦察手段出现以来,“反间”被运用到了技术领域。例如,明知自己的无线电通信受到了敌方的侦听,却佯装不知,将计就计,顺势将假情报泄露给敌方,同样可以传递虚假信息,实现情报欺骗的目的,而且这种方法风险更小、成本更低。虽然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情报欺骗的方法引入了科技因素,但在本质上与孙子的“反间”理论内涵并无差异,都是利用敌方的情报活动进行欺骗。随着时代的发展,情报活动“升级”了,“反间”自然也跟着“升级”了。

综上所述,结合现代情报理论与实践,可对“反间”重新定义,即:“反间”是一种积极的反情报措施,利用对方的情报渠道来传递假情报,以达到欺骗对方的目的。

二、现代情报斗争中“反间”的作用

孙子将“反间”被视为“五间”的枢纽、用间的关键。杜牧认为,“乡间、内间、死间、生间,四间者,皆因反间知敌情而能用之,故反间最切”⑤《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用间篇》,第300 页。。黄朴民认为,“这个关键,就是在‘五间’之中要以‘反间’为主,带动其他的‘四间’……从而获得纲举目张的效果”⑥黄朴民:《正说孙子兵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6 页。。这些解读深刻揭示了“反间”在谍报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结合现代情报理论与斗争实践,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反间”的作用。

英国军情五局负责经营双重间谍系统的约翰·马斯特曼(John Masterman)在其著作《两面间谍》中提到,“在古老的兵书中,两面间谍被叫做‘反间’”⑦[英]约翰·马斯特曼:《两面间谍》,肖钟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15年,第2 页。。显而易见,这本古老的兵书正是《孙子兵法》。马斯特曼总结了双重间谍的七个作用:(1)控制敌方的谍报系统;(2)捕获新渗透进来的间谍;(3)获取敌方谍报机构的情报;(4)获取敌方的无线电密码和破译密码所需的材料;(5)探索敌人的意图;(6)通过传递假情报来影响和改变敌人的计划;(7)对敌人实施欺骗。⑧参见[英]约翰·马斯特曼:《两面间谍》,第8 ~10 页。

基于现代情报工作视角,“反间”的作用可以归纳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通过“反间”获取情报

由于被策反的间谍来自敌方情报组织内部,通过“反间”可以获知敌方情报机构的训练方法、工作手法、领导人的性格特点等情报。这些情报对反情报工作来说,具有高度价值。

“反间”还可以帮助情报分析人员研判敌方的意图。从敌方向其间谍下达的任务中能够发现敌方关注的重点,从而判断出敌人的意图。马斯特曼说:“如果敌军只准备进攻英国的西南部,就不会喋喋不休地去讯问有关西北部的问题,如果敌人停止讯问有关地面和滩头的防务情况,那就可能意味着敌人登陆计划已经推迟。”①[英]约翰·马斯特曼:《两面间谍》,第9 ~10 页。因此,“反间”是了解敌人真实意图的最佳工具。

间谍在进入我境后,通常会采取秘密方式进行情报传递,无线电是重要的通联手段之一。通过“反间”还有机会获取敌方的密码或破译密码所需的材料。1936年12月,一个名叫亚瑟·欧文斯(Arthur Owens)的德国间谍被军情五局招募,成为英国控制的第一个双重间谍,代号“雪”(Snow)。控制“雪”的军情五局特工塔尔·罗宾逊(Tar Robertson)敏锐地发现了双重间谍的价值,他指出,“如果仅是简单的抓获处死或软禁敌方特工,尽管这在战争中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长远看来,却很难带来什么好处……如果德国军事情报局认为他们的特工都活着,有自由,并且一切正常,对话和欺骗才能成为可能”②[英]本·麦金泰尔:《诺曼底间谍战》,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年,第32 页。。英国通过“雪”获取了德国军事情报局的密码本,帮助布莱切利庄园破译了德国军事情报局的密码。从此,德国军事情报局的谍报活动尽在军情五局的掌控之中。

(二)通过“反间”侦查敌间

侦查是反情报的措施之一,包括监视行动、渗透行动和反情况调查等,③参见高金虎:《军事情报学》,第386 页。兼具防御性和进攻性,其中渗透行动就是极具进攻性的手段。我方通过派遣间谍打入敌方情报机构或策反敌方情报机构的内部人员,来实现对敌方情报机构的渗透,了解掌握敌方对我的情报侦察情况。然而,想要渗透敌方的情报机构绝非易事,往往需要长期的经营。通过“反间”将敌方间谍转化为双重间谍,却可以快捷地实现这种目的。

虽然所有的情报工作理论都禁止谍报人员之间发生横向联系,但实际上许多新潜入的间谍出于实际工作需要,往往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这种联系。据马斯特曼所述,英国通过“雪”至少发现了三名德国的潜伏间谍。④参见[英]约翰·马斯特曼:《两面间谍》,第42 页。英国发现了双重间谍带来了巨大利益,不断扩大战果将逮捕的间谍尽可能转化为双重间谍,并由此发更多的间谍,再加上破译了德国军事情报局的密码,不久就破获了德国布建在英国本土的所有间谍网络,并成功地将大约120 名间谍转化成了双重间谍。⑤参见[英]卡尔德·沃尔顿:《军情五处》,钟鹰翔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年,第71 页。布建和经营谍报组织是一项极为艰巨、费时费力的工作,如果敌人能够从我方实际控制的间谍手中源源不断地获得充分的情报,就没有理由再费时间精力去另建其他间谍组织。马斯特万认为,“这样做远比把敌方特务组织一网打尽、见头就抓的做法要高明的多”⑥[英]约翰·马斯特曼:《两面间谍》,第9 页。。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对英国的“反间”行动毫不知情,因此可以说,第三帝国的谍报系统完全被英国所控制。

(三)通过“反间”实施欺骗

如前所述,“反间”的根本目的是向敌方传递假情报,对敌实施欺骗,误导其作出错误决策。情报工作不仅需要评估态势、预测态势,还可以塑造态势。情报欺骗,就是情报塑造态势的重要途径之一。马斯特曼强调,“在经过充分准备并有各方面充分支援的情况下,我们不仅可以探索敌方的意图和打算,甚至可以设法去影响和改变敌人的行动计划”⑦[英]约翰·马斯特曼:《两面间谍》,第10 页。,讲的就是这个原理。

1941年1月,英国成立了隶属于国防部的双十委员会,由约翰·马斯特曼负责,开始成体系地使用双重间谍。双十委员会最杰出的贡献,是在诺曼底战役中对德军的成功欺骗。为掩护诺曼底登陆,盟军虚构了准备在加来登陆的巴顿将军率领的“美国第1 集团军”,双十委员会成功地让德国相信登陆地点是加来而非诺曼底,从而改变了整个战争态势。

1944年6月6日登陆开始后,德军西线外军处处长伦内看了代号“嘉宝”(Garbo)的双重间谍胡安·普霍尔·加西亚(Juan Pujol García)发回的报告后认为:“盎格鲁撒克逊敌军在诺曼底海岸的登陆,很像是一次大规模的战役,但投入的兵力只占(盟军现有兵力)很小的一部分。英国南部共有60 个师一级的部队,到目前为止,算上空降部队,只有10 至12 个师投入了战斗……美国第1 集团军在泰晤士河南北驻有25 个师的兵力,该集团军在战斗中尚未投入一兵一卒……这说明敌军正计划在英吉利海峡发起一场更大规模的行动,攻击目标很可能在加来半岛沿海一带。”①[英]安东尼·布朗:《兵不厌诈》,李潞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年,第872 页。6月8日,代号“布鲁特斯”(Brutus)的双重间谍罗曼·切尔尼亚夫斯基(Roman Czerniawski)发回一份电报,说自己“亲眼看到巴顿集团军正准备在英国东海岸和东南部个港口登船”,并称巴顿将军指出,“诺曼底的牵制战一切顺利,现在可以开始执行加来方面的作战计划了”②[英]安东尼·布朗:《兵不厌诈》,第894 页。。6月9日,“嘉宝”又发回一份紧急电报,称“当前的战役,尽管是大规模的进攻,但是一次牵制性的战役”,他在电报中列举了盟军的战斗序列,认为艾森豪威尔仅在诺曼底地区投入了一小部分兵力,美国第1 集团军没有参加诺曼底的进攻,巴顿也不在那里,“已开始的接连不断地使用飞机轰炸加来海峡地区以及敌人军队的部署都表明主攻方向在这一地区”③[美]斯蒂芬·安布罗斯:《谍战伴随艾森豪威尔》,徐燕山译,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92 页。。6月下旬,代号“塔特”(Tate)的双重间谍武尔夫·施密特(Wulf Schmidt)报告,他得到了美国第1 集团军从集结地区运往乘船港口的列车时刻表,这进一步证明了盟军对加来的进攻迫在眉睫。德国军事情报局的一名军官认为“塔特”的情报十分重要,“甚至决定战争的成败”④[美]斯蒂芬·安布罗斯:《谍战伴随艾森豪威尔》,第93 页。。事实上,英国在二战中的“反间”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决定了战争的胜败,只是结果与德国情报人员的想法恰恰相反。

三、“反间”运用的原则

如果说情报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那么在谍报领域,艺术的成分恐怕更多一些,故孙子认为,“非圣智不能用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⑤《孙子兵法·用间篇》。。但即便是高超的艺术,也有其内在规律,并非毫无章法。通过研究孙子的“反间”理论及其在现代情报实践中的应用,可以总结出“反间”应当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违背了这些原则,“反间”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一)“必索敌人之间”——能够发现敌方间谍

孙子在论述“反间”的使用时,有时间上的逻辑。首先要“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⑥《孙子兵法·用间篇》。,意思是一定要搜查出那些前来搜集我方情报的敌方间谍。只有首先发现“敌间”,才能够将其招募为双重间谍,或者向其传递假情报。这就要求我方的反情报能力一定要超过敌方。

在上述案例中,英国之所以能成功地控制德国间谍,一方面是因为英国的布莱切利庄园破译了德国情报机构的密码,另一方面是由于德国谍报人员工作能力极差,德国间谍说着带有浓重德国口音的英语,德国谍报机构伪造证件的水平也漏洞百出。可以说,二战中英国的反情报能力全面超越了德国。利用无线电进行欺骗也是同样的道理,我方必须提前知晓敌方在侦听我方的哪条线路,或者破译了我方的哪套密码,才能进行欺骗。

因此,发现“敌间”是进行“反间”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提前发现敌方间谍,之后的“反间”行动也就无从谈起。

(二)“反间不可不厚”——高成本的付出

孙子认为,“赏莫厚于间”,“反间不可不厚也”。①《孙子兵法·用间篇》。在发现敌方间谍之后,必须想方设法招募其为我所用。厚赏敌间,就是逆用间谍的关键。

通过物质利益收买是招募间谍最常用的方法。据统计,冷战期间发生在美国的139 起间谍案件,有55.4%的美国人是出于金钱因素而充当间谍。②参见高金虎:《军事情报学》,第182 页。如果想把敌方的间谍招募为由我方控制的双重间谍,就需要支付比敌方更多的报酬。

美国中央情报局将招募间谍的方法概括为MICE,即金钱(Money)、思想意识(Ideology)、妥协(Compromise)或强迫(Coercion),以及自负(Ego)。不论通过什么方法,只要能让敌方的间谍改换门庭,为我所用即可。然而,想要敌方的间谍改换门庭,为我所用,我方就必须比敌方付出更高的成本,投入更多的精力,才能将其转化为双重间谍。

(三)“知己知彼”——假情报要符合认知

“反间”的最终目的是欺骗敌方的决策者。要使敌方相信不符合事实的信息,那么必须要让这条信息看上去是真实可信的,因此我方提供的假情报必须符合对手的认知。

高金虎和张佳瑜认为,“知己知彼是制定合理可信的欺骗方略的关键和基础”③高金虎、张佳瑜:《战略欺骗》,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年,第87 页。。只有准确掌握敌我双方的情况,了解敌方对我方的判断,才能让假情报看上去合理可信。在上述案例中,诺曼底战役中的欺骗行动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正是因为在加来登陆比在诺曼底登陆更符合登陆战的战法,欺骗行动有意迎合了德军的判断。

为了让假情报看起来合理,有时甚至需要在谎言中掺杂真相。如果双重间谍提供的情报总是假的,难免会被敌方察觉,因此在“反间”行动中,常常需要让双重间谍向敌方报告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真实情况,这样才能为最终的欺骗奠定基础。当双重间谍再传递回假情报时,敌方情报机构基于以往的经验判断,很有可能会信以为真。

(四)“五间俱起”——多渠道配合

孙子认为,用间应当“五间俱起”,才能让人“莫知其道”④《孙子兵法·用间篇》。。在运用“反间”进行欺骗时,还需要其他渠道的配合,才能保证行动的成功。

在诺曼底战役的“反间”行动中,英国除了运用双重间谍传递假情报外,还安排被俘的德国将领汉斯·克拉默参观美国“第1 集团军”。克拉默看到了盟军准备登陆的装甲部队和海、空军,向德国“证实”了“第1 集团军”的存在。⑤参见高金虎、张佳瑜:《战略欺骗》,第172 页。此外,“第1 集团军”还发出了大量的无线电信号,这些信号都被德国信号情报部门截获,并将通信内容汇编成册,德国情报机构据此“确定”了“第1 集团军”的番号及驻地。为使德军相信“第1 集团军”的进攻目标是加来,英国还请建筑师在加来的对面多佛修建了一座巨大的输油码头,码头从输油管道、储油罐、发电站到消防队、警卫室、车场等一应俱全,成功地欺骗了德军的航空侦察。诺曼底战役前,英国广播公司和伦敦的各大报刊关于美国“第1 集团军”的报道非常多,这些报道对德国情报机构来说,都是重要的开源情报资料。“反间”的欺骗有时还需要军事上的佯动来配合,在诺曼底战役中,盟军对加来地区的侦察飞行次数、运送的补给品数量和轰炸强度都超过了诺曼底地区。正是盟军各种渠道间的密切配合,使德国不得不相信盟军的主攻方向就是加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当代情报斗争中的“反间”行动,还必须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配合。

值得注意的是,我方在通过多种渠道配合“反间”时,必须注意所提供的虚假信息之间的联系程度与吻合程度,避免自相矛盾,使整个欺骗行动出现漏洞。

(五)“事莫密于间”——严格保密

在情报欺骗中,保密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反间”行动亦然。孙子尤其注重保密问题,强调“形人而我无形”,意思是使敌人显露实情而我方却能隐蔽真情,“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①《孙子兵法·虚实篇》。。保密对于谍报工作而言,则更为重要。孙子认为,“事莫密于间”②《孙子兵法·用间篇》。。“反间”作为“五间”中的枢纽,则需要最为严格的保密措施。再高明的“反间”计划,如果被敌方知晓,就不但无法发挥作用,还存在反被敌方利用的危险。

首先要严控知密范围。孙子指出,作为军事统帅,要“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图,使人不得虑”③《孙子兵法·九地篇》。。意思是要严格控制知密范围,普通的士卒和民众不能知悉军事机密。二战中的英军将领阿奇博尔德·韦维尔(Archibald Wavell)也认为,知道欺骗计划的人越少越好——即便这意味着欺骗敌人的同时也欺骗朋友。④参见[英]安东尼·布朗:《兵不厌诈》,第47 页。这与孙子的观点如出一辙。1943年9月,盟军最高司令部规定,凡与诺曼底战役有关的、透露此次突击的目标地域或准确时间的一切文件,仅限在与之相关的一小批官兵中传达,并要求严格保密,直接从事作战计划起草的参谋人员则同外界完全隔离。⑤参见刘宗和、高金虎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情报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第378 页。艾森豪威尔就任盟军最高司令后,进一步强化了保密措施。在他的敦促下,英国政府进行了严格的新闻审查,禁止大多数记者向海外发稿,军人和政府的每一通电话,敏感地区发来的信件、电报都要接受检查,国外和部队的信件被延迟发出,出国受到严格限制。在英国本土也不能探亲访友。⑥参见刘宗和、高金虎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情报史》,第378 页。

其次是严惩泄密人员。孙子强调,“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⑦《孙子兵法·用间篇》。。在诺曼底战役前,艾森豪威尔警告他的下属:“所有指挥员在任职期间始终都要遵守个人最高度的保密纪律,违者要受到最严厉的纪律处分。”⑧[英]安东尼·布朗:《兵不厌诈》,第689 页。不仅军人要受到保密纪律的约束,普通的民众也必须遵守保密纪律。1944年春,英国政府发动了“乱说会丧命”的宣传运动,保密进入英国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连国王和首相也受到限制。⑨参见刘宗和、高金虎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情报史》,第378 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给保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当代情报斗争中,“反间”的实施需要比过去更为严格的保密措施来保障。

四、结语

二千五百多年前,孙子所提出的“反间”理论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先进性,孙子较早地认识到反情报的进攻性,以及在情报工作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反间”作为一种积极的反情报措施,在信息化时代的情报斗争中仍有很强的实用性。情报工作应当从中国古典兵学中汲取营养,创新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推动反情报工作时代转型,促进情报与反情报工作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敌方间谍
少林韦陀十八手
间谍奇葩说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在滨州学院举办
《孙子兵法》组歌
小间谍哈瑞特
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2021年学术年会在济南举行
水果大作战
宋朝与北邦的间谍战
小罗汉拳技击术(上)
罗汉神打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