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琴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素质教育也被提上日程。作为一线任课教师,我们自身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善。在中职历史的教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高素质的学习品质是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们的学习特点来制定高效率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历史学习探究思维,促进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结合信息化教学”“运用小组合作”“发掘学科素养”三个方面入手,简单谈一谈中职历史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有效运用。
关键词:中职历史;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在新时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下,中职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作用,引导学生们树立客观、积极的历史观念与学习观念,引导学生综合素养更好地发展。基于此目的,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激发学习兴趣着手,有效结合信息化手段,通过小组合作,有效发掘历史学科素养,促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學习中来,从而最终提升教学效果。
一、结合信息化教学,创设生动教学情境
历史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十分繁杂,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且细。然而对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普遍历史基础较差,课堂学习中较为吃力,这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在学习方面不够自信等问题。基于这种情况,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历史学科的知识特点,善于借助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以此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历史知识具象化、立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感知认识,激活学生们的历史思维。
例如,在教学《史前时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图频信息向学生们展示中国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的图片,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发总结出不同时期早期人类的不同特征。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时期的人类是这个外貌特征?再进行具体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去听课,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外貌特征着手,逐步深入到生活环境、生活习性、文化特征等层面上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内涵,激发他们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运用小组合作,激发学习主动性
在中职历史学科的传统教学课堂上,许多老师会采用灌输知识的方式,认为学生基础差,需要多输出一点历史知识给学生。殊不知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累。对中职学生而言,因为年龄段和心理特征的影响,他们更喜欢自主学习的方式,而不是被动式学习。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们展示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引导学生与现在的生活水平作对比,通过对比让学生铭记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巨大影响。此后再进行历史知识的串讲,在讲解告一段落后,提出问题:“作为一名中国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段惨痛的历史,如果看待今天的中日关系?”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讨论交流。分组时,应该综合考量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性格特质,确保每个小组的水平相当。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工作,并对最后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分析。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教学,历史知识将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变成跟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发掘学科特质,综合提升历史素养
中职学生正处于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引导其成为爱国、爱家、自尊自爱的好青年,就成为教师必须重视的课题。历史课堂的学习内容森罗万象,包含的知识面很广,尤其是其中历史名人的显著荣辱事迹,借助这一点,可以让学生们的历史素养得到很好的提升,真正回归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来。
例如,在讲解“史圣”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药圣”李时珍耗费近40个春秋完成《本草纲目》等一些历史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故事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深层次涵义,引导学生从故事主人公身上学到敢于担当、不怕困难的责任意识,同时也能让他们规避一些不好的行为作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的物质、伦理、民俗、制度、技艺、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重要素材,这些素材可以使得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古人的智慧,能极大地完善学生们的健全人格,提升他们的历史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在中职历史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们的学习特点来出发考量,培养学生们的历史核心素养,让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得到发展,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等良好的品质。历史科目的学习有助于学史明鉴,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真正达到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林丽丽.微课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以微课作品《五四运动的经过》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5):117-119.
[2]林红明.中职导游专业历史选修课程项目教学设计——以“走进近代,我导你游话屈辱”教学为例[J].职教通讯,2014(09):11-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