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焱
摘 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需要认清自身的课堂教学困境,结合慕课(MOOC)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灵活性的教学模式的特点,进行优质学习资源混合,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线上线下环境混合,打造立体学习环境,自主探究学法混合,加强课程实践体验,多元评价方式混合,引导学生自我成长,通过课前启动、混合学习和课后拓展进行教学模块构建、活动资源设计和行为习惯养成。
关键词:MOOC;混合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阵地,然而,固定的大班课堂、单向的知识传授、僵化的教学计划等偏离了重视个人体验和行为训练、鼓励分享和感悟,并以此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目标。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多媒体手段的日趋成熟,各种类型的在线开放教育形式层出不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需要认清自身的课堂教学困境,汲取在线教育的优势,结合慕课(MOOC)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灵活性的教学模式的特点,选择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困境
1.线下大班人数限制课堂互动
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多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教师往往把大部分课堂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无法有效开展互动交流和实际操作,难以引发学生对相应心理活动主题的感受和体验。且线下大班教学在课堂纪律维持,学习过程考核和学习结果反馈等方面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需求缺乏足够的关注和了解,难以有效引导学生的自我认知感悟及心理技能的运用,削弱了学生的课堂获得感、满足感。
2.课程学时要求束缚多元需求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各高校要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然而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润泽,且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同,有限的课时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心理需求,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3.课程考核方式制约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在于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否进行自我认知体验并指导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这种效果很难通过卷面考试的形式准确地反映出来,多数高校通过开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导致学生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高,无法激发学生自我探索和体验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
二、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理念
1.优质学习资源混合,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MOOC是对于以往网络教学的一种新的发展,它是将具有交互功能的视频课程免费发布在一定的平台上,其突出特点就在于它的免费性、短小精悍性、名校名师效应性、互动性以及通过后台大数据的分析来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1]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选择和运用合适的学习资源。课程开始前,教师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制作相应的学习资源,并将学习任务单和相应的学习资源网络链接发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利用MOOC平台或其它网络平台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源,结合自学评价表,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邀请老师和同学共同解决问题,对教学内容达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在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中完成相关学习内容的建构与内化。
2.线上线下环境混合,打造立体学习环境
线上学习环境与线下学习环境的混合即虚拟环境与实体环境的混合,一方面迎合了“网络原住民”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打破了大班教学的种种局限,另一方面,弥补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时有限的缺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线上线下混合的立体学习环境将传统课堂的学习环节延伸到课外,学生课前对相关主题知识的了解程度为教师的学情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便于教师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选取课外拓展资源,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自主探究学法混合,加强课程实践体验
混合式学习就是指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电子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这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中,既要发挥教师主导、启发、参与监控教学过程的主要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性。[2]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基础、思维方式,在规定学习时段范围内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内容,进行线上视频观看、线上专题阅读、在线主题讨论、在线心理测验等学习活动,并在线下参与相关心理行为训练、社会调查、调研、公益服务等活动,主动承担自己在學习中的责任,争取学习效益最大化和学习效率最优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灵活便捷,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采用私信、留言、连麦等方式,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同学进行思维的碰撞,并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形成意义构建。
4.多元评价方式混合,引导学生自我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更加注重情感体验与行为养成,因此需要混合多种评价方式。在授课之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信息化素养进行了解,形成诊断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采取相应的评价,并指导学生发现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评价信息,促使教学形成“助人自助”的形成性评价。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总结性评价,引导学生了解该阶段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效果,为学生反思提高提供平台。
三、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1.课前启动——教学模块构建
结合MOOC教学体系,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以学生感兴趣的心理现象和社会话题为切入点设置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导向。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脉络,研究层次性问题的逻辑关联度。细化设计一、二、三等层级问题,以确保每一层横向和纵向内在逻辑具有紧密关联性。围绕由大到小、各个击破问题的顺序,合理设置心理在线平台教学模块,从而建设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问题的内在逻辑体系。将理论概念转化为形象化、趣味化、碎片化的形式,设计学生闯关测试、心理游戏、心理测试、弹幕互动、连麦答疑、主题讨论等教学环节,组成具有层次性内在逻辑的关联教学模块。
2.混合学习——活动资源设计
活动与资源设计是课程设计中最能体现混合式学习课程特点的环节。我们必须不断追问的问题是,究竟哪些活动和资源适合于让学生自学,还有哪些适合于典型的教室情境。[3]在教师为学生提供学材和布置任务之后,学生可以登录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结合自评表或者网络测试,自行评估学习情况,主动对疑点、难点反复观看,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时间只需要利用少量时间对学生答疑解惑,精简概念性问题的讲授课时。为保证学生集中注意力自学,可设置章节测验、抢答、讨论等环节,教师由此获得学生在线学习的完成情况、学习困惑、心理需求等信息,并对线上线下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设计具有探究性、协作性的活动,如社会调查、活动方案、心理情景剧、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3.课后拓展——行为习惯养成
教师布置课后拓展的任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线上学习内容、课堂体验感悟、问题解决方法等应用于现实学习生活中,养成敢于面对挫折、灵活应对挑战、善于调适自我等行为习惯,主动培养自身乐观、希望、宽容等积极心理品质。对于课后拓展任务的评价可以任务打卡、德育档案、心理活动月策划、自我分析报告等方式考评。通过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的评估体系,引导学生在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中自我观察、自我反思、自我成长。教师通过MOOC数据化的教学评价,挖掘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探究学生的优势心理与成长趋势,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进行个别辅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总之,高校心理健康课的课程属性要求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共同探索课程组织、设计及实施方式,增强学生个人体验及行为训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纪河.MOOC模式与江苏开放大学的教育实践[J].江苏开发大学学报,2014(1):18-22
[2]何克抗.从混合式学习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3]黄荣怀、马丁、郑兰琴、张海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