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打响垃圾分类整体战

2020-11-28 07:20蒋君玉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分类垃圾文明

蒋君玉

摘 要:当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转入可控期,复工复产工作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疫情防控期间所完成的对民众生态理念的全民动员和生态文明观念启蒙,政府和各种民间组织的高效有序的治理经验都为垃圾分类工作创造了制度推进的最佳时期。把握好后疫情时代垃圾分类工作的“黄金期”,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地生根是当前打响垃圾分类整体战的重中之重。

关键字: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垃圾分类处理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逐步由高峰期转入可控期,疫情控制和有序复工成为当下各项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自4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重要会议,对加快推动复工复产作出重要部署,从“适时启动”到“积极破解”难点、堵点,再到“全面推进”,我国复工复产正在加速推进。截至4月14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已达99%,人员复岗率达到94%,我国疫情防控也稳步进入后疫情时代。在全国各地积极推进复工复产的同时,生活垃圾也开始与日俱增,垃圾分类工作也应该逐渐恢复到常态。我们应该充分借助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全民参与的东风,打响垃圾分类整体战,进一步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质。

一、疫情防控经验助力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

在举全国之力“战疫”的背景下,此次疫情带来的惨痛教训深入人心:人类必须要敬畏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垃圾分类作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环节,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也明确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因此,在疫情“余震”还未消散之时,在全国范围内依法启动并实施垃圾分类制度,是后疫情时代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

1.潜移默化中的社会动员

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垃圾分类生态理念的全民动员和生态文明观念启蒙,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政策实施创建了一个极为难得的“黄金期”。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健康生活习惯深入人心,无形中促成了垃圾分类的社会动员。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当前,我国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新的管理制度与人民的日常经验、惯习存在差距,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社会成本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社会动员,塑造新的符合社会管理运行的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用于改变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和心理定势。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为降低交易费用而设计的制度安排,这种为促进社会管理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执行和实施垃圾分类制度及其配套改革的成本费用。疫情所带来的惨痛经历引导人们关注公共卫生、关注垃圾分类,进而引导人们确立更加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

2.现代化防控经验的铺路搭桥

疫情防控期间政府和各种民间组织的高效快捷的组织协调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治理能力的日益现代化。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形成的“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工作格局是对以层次分化、部门分工和区域分割而导致的治理资源分散化、治理过程碎片化问题的战略回应。

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政治领导力、组织动员力和资源统筹力全方位激活和整合了各层级、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的疫情防控力量,为提高疫情治理有效性提供了根本保障。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集中统一领导,进行科学的决策部署,到各级地方政府动员和选派专家和医护人员奔赴前线,解决实际困难。“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性治理思路构建了一种以保护公众生命安全为治理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治理手段,以协调、整合、责任为治理机制的现代化治理图式。这种疫情防控期间建立起来的现代化治理图式因为疫情的有效防控,在很大程度上在公众的心中形成了心理认同,如果在后疫情时代,能及时将公众的这种心理认同转移到垃圾分类的制度执行上,有效协调社会各方的利益关系,动员和汇集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以中华民族的集体性力量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是当前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重点和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质的关键。

二、实行垃圾分类制度塑造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后疫情时代,打响垃圾分类整体战,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制度落地生根,不仅能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提高其生态文明素质,而且将大大推动绿色发展步伐,塑造美丽中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1.推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工业垃圾等分布越来越广,收集处理越来越困难,当前,我国城市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焚烧、填埋以及生物堆肥,不仅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会侵占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从长远来看,会严重影响到人居环境。

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家庭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主力军,更需要提高家庭成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标。建筑垃圾和工业垃圾的分类处理则关乎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垃圾分类处理后,一些重要的资源可以进行回收循环再利用,缓解自然资源日益趋紧的现实困境。通过垃圾分类处理,能有效降低生活垃圾、工業垃圾和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生态坏境的良性循环,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

2.提高公民生态文明素质

公民作为打响垃圾分类整体战的主力军,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公民生态文明素养是社会中公民的生态认知、情感、意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然展现,它包含着人对自然的敬重、关爱和珍惜。只要人类还想继续生存,就应站在地球的角度客观地把它看做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更是让人们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协调而不是征服,对自己和自然的关系应具有系统的生态观念。

后疫情时代,在全体国民共同抗疫的社会记忆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是对全体公民生态知识的进一步积累。生态知识作为生态文明素养的内生根基,是公民在生态实践中认识自然而形成的全面的知识体系,能够有效的外化为公民的日常生活行为模式。垃圾分类制度的推行,培养的公民公共卫生观念与疫情防控形成的危机意识相互作用,可以增进人们对于自身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加深对自然生态坏境的道德情感认同。

3.推动发展绿色产业

绿色产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的重要路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兴产业。其低碳循环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要求人们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工作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环节,更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垃圾作为被放错地方的资源,经过科学的分类和循环再利用便可以成为不可或缺的新资源,而这个科学转化的过程也是绿色产业的重要内容。在全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可以产生新的绿色产业部门,形成绿色产业新的增量,同时又有利于促进绿色产业存量释放,促进就业,引导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

4.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特征,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有助于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城市的治理水平和民众素养。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从建章立制到技术层面的实施,不仅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更要站在实现社会文明进步的层面整体协调的推进,这些都是对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考验。地方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总结的经验,能否有效的转化为推进垃圾分类制度落地生根的治理能力,是一场新的考验,也是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契机。

三、把握疫情“黄金期”推动垃圾分类制度落地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和有序复工复产都在稳步进行,但人们对于疫情带来的伤害仍具有强烈的集体记忆。后疫情时代正是把疫情防控工作形成的社区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模式和居民自觉形成的大局意识、健康意识,转化为稳妥推进垃圾分类制度的大好时机,是打响垃圾分类整体战的黄金时期。

1.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标准化行动方案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标准化行动方案,在政府的领导下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而符合实际情况的垃圾分类制度的建立,则是标准化方案建立的基础性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

制度建设的适用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顶层设计的全局性。垃圾分类制度的建立,需要组建专门的专家队伍,在科学梳理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疫情防控期间组织高效,反应迅速、协调统筹的经验,遵循垃圾分类处理的科学规律,同时引进多种激励机制,因地制宜制定一体化的标准化行动方案,促进人们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逐步改变,实现垃圾分类制度的入脑入心。

2.加大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力度

监督是推动垃圾分类标准化行动方案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发动社会力量,动员全民监督。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居委、业委、物业、民间志愿者组织等的积极性,形成“五位一体”联动机制,做好居民区垃圾分类的宣传引导、监督和辅导居民规范垃圾分类行为。一方面,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科学监督。比如建立智能垃圾箱房门禁系统,集成身份识别、信息屏幕、端口扫描、监控摄像、移动网络等多项功能,可以实时监控垃圾投递现场,有效识别垃圾分类的准确率,支持绿色账户卡识别等。

3.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国际合作

垃圾分类工作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我国并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很多发达国家进行垃圾分类工作起步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德国的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催生的环保政党绿党以及首部《废物避免产生和废物管理法》、日本的“东京垃圾战争”以及从1900年的《污物清扫法》到1954的《清扫法》,再到1970年的《废弃物处理法》、2000年的《循环性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的《垃圾回收战略》、韩国的“垃圾违法投放举报奖金制度”等等。

我们可以通过友好城市等民间组织交流机制,与这些国家的垃圾分类处理经验丰富的地方城市建立起垃圾分类处理长效合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引进世界上先进的垃圾分类处理新技术,在中西合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垃圾分类处理技术体系,培养一批有经验的垃圾分类工作人才队伍。

4.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产业化

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首先需要以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作为引导,营造良好的垃圾分类工作政策激励大环境,其次要将推进垃圾分类产业化作为常态工作,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目标。垃圾作为一种配置错位的资源,在产业化处理的过程中有助于将放错的资源重新放回到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正轨上。垃圾分类工作产业化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需要开放创新的社会环境以及鼓励企业主动投入的激励机制。

垃圾分类整体战的打响需要高效协调的组织,在我国现有的产业体系基础上形成的成熟的垃圾分类工作产业体系,相当于素质优良的前线战士,不仅能够带来生态资源合理利用,而且能够增强我国环保产业实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将一定程度上有效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傅才武.“疫后窗口期”如何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质[J].人民论坛,2020(10):66-68

[2]赵海涛.从疫情防控的角度看垃圾分类[N].中国建设报,2020-04-16(003)

[3]北青.防疫和垃圾分类同步推进相得益彰[N].中华工商时报,2020-05-11(003)

[4]陈金钊、俞海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体之维[J].法学论坛,2020.35(03):19-28

[5]刘四建.垃圾分类应借鉴疫情防控经验[N].中国环境报,2020-05-01(003)

[6]杜欢政、宁自军.新时期我国乡村垃圾分类治理困境与机制创新[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02):108-115

[7]陈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十大特征[J/OL].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5[2020-05-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593.C.20200508.1009.002.html

[8]唐皇凤、吴瑞.新冠肺炎疫情的整体性治理:现实考验与优化路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03):1-13+172

[9]靳利华.生态文明建设中公民生态素质的特点与时代价值[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19(05):10-13

猜你喜欢
分类垃圾文明
垃圾去哪了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