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
妊娠为女性特殊生理期,此阶段女性机体为适应胎儿生长发育需求,血液等各个系统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多种凝血因子随着妊娠期的延长持续增加,使孕妇血液高凝,虽有利于产后胎盘剥离,但会增加分娩中、产后大出血发生率,其次也会受某些诱因影响由高凝转为低凝,增加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影响分娩安全性[1]。血浆D-二聚体、凝血四项均为检测血凝状态指标,血浆D-二聚体是构成纤维蛋白产物的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单体活化因子交联后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特异性降解物质,凝血四项是反应凝血系统中血液纤溶功能的重要指标,有报告显示两者联合检测可准确评估孕妇血液状态,本文选择2018 年4 月—2020 年2 月接收100 例受检者进行研究,对比研究孕妇妊娠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凝血四项变化,报告如下。
取2018 年4 月—2020 年2 月接收的80 例不同妊娠时期孕妇(试验组),同期选择20 例健康体检非妊娠女性(对照组)研究。试验组产妇年龄22 ~32 岁,平均(28.14±3.41)岁;孕次1 ~3 次,平均(1.92±0.51)次;48例初产妇、32例经产妇;妊娠早期(孕1~13周)20 例、妊娠中期(孕14 ~27 周)20 例、妊娠晚期(孕28 ~36 周)20 例、临产(孕37 ~40 周)20 例。对照组年龄23 ~33 岁,平均(28.32±3.94)岁,两组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排标准:(1)纳入: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单胎者;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获批者。(2)排除:精神疾病者;妊娠并发症者;血液系统疾病者;孕前凝血功能障碍者;近1 年使用抗凝血药物者;依从性较差者;多胎者。
纳入研究100 例受检者均实施血浆D-二聚体、凝血四项检查,检查前指导受检者进食8 h 以上,采集其清晨空腹静脉2 mL,放置于抗凝试管中使用枸橼酸钠抗凝,而后将标本放置于离心机(转速3 000 转/min),离心10 分钟后进行检测。均实施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D-二聚体采用免疫法测定,PT、APTT、TT、FIB采用凝固法测定[2]。
(1)观察两组D- 二聚体(D-Dime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检测结果。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表示为(±s),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D-D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组D-D 与妊娠早、中、晚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PT、APTT、TT、FIB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组PT、APTT、TT、FIB 与妊娠早、中、晚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人体内正常的止血、凝血功能均依靠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维持,血液凝固变化、凝血血液的分解为复杂的连锁反应[3]。参与到血液凝固过程中,并将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可溶性纤维蛋白物质为凝血系统;参与到凝固血液分解中,将纤维蛋白分解液化成多种物质为纤溶系统,机体内的凝血及纤溶过程均为自我保护性反应,对保持血管通畅、预防大出血等有重要作用[4-6]。
妊娠期是女性自怀孕至成功分娩的过程,在42 周内孕妇为适应妊娠变化、满足分娩需求、促进胎儿在子宫内健康成长及发育、维持胎盘组织完整性、促进娩出胎儿后胎盘剥离面迅速形成血栓、降低产后出血量等需求,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会发生变化,本研究中试验组D-D、FIB 高于对照组,PT、APTT、TT 低于对照组,提示女性成功妊娠后机体内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便会出现变化,且临产期组D-D、FIB 较妊娠早、中、晚期组高,临产期组PT、APTT、TT 较妊娠早、中、晚期组低,提示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D-D、FIB 明显升高,PT、APTT、TT 明显降低,越接近分娩时间体内D-D、FIB 水平越高、PT、APTT、TT 越低,分析:孕妇在妊娠过程中体内产生的滋养物质会随血液系统进入肺组织内,使肺循环中凝血系统被成功激活,从而释放凝血酶,导致出现凝血反应,因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相互协调,凝血系统出现异常后继发性激活纤溶系统,快速清除血管内血栓,导致D-D、FIB 水平升高,这与本研究结果中D-D、FIB 变化一致[7-9]。其次凝血四项为临床评估机体凝血功能重要指标,PT 可准确反应机体外源性凝血因子变化,APTT 可准确显示内源性凝血XII、XI、Ⅸ、Ⅷ因子水平、高分子激肽原、激肽释放酶原的活性,TT 可准确显示纤溶系统活性,FIB 可反应纤维蛋白原在机体止血、血栓形成中变化,孕妇随着妊娠期延长到达中晚期后机体内纤溶酶含量会逐渐增加,但机体内纤溶酶原激活剂较少,导致纤溶系统活性降低,且随着妊娠周期延长胎盘成熟度逐渐升高,使纤溶抑制物被释放入血,出现TT 持续下降等现象[10-11]。孕妇妊娠期血液高凝为保护性生理变化,但同时也会增加孕期血栓发生率,导致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反应危及母婴安全,及早根据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变化评估机体凝血状态,可及时发现异常降低血管栓塞等不良事件发生率[12]。
表1 两组D-D 评估(μg/L,±s)
表1 两组D-D 评估(μg/L,±s)
组别 时期 D-D对照组(n=20) - 120.31±20.51试验组(n=80) 妊娠早期(n=20) 184.42±80.35妊娠中期(n=20) 225.35±98.72妊娠晚期(n=20) 302.46±121.95临产期(n=20) 376.82±187.41 t(妊娠早期与对照组)值 - 3.457 4 P 值 - 0.000 0 t(妊娠中期与对照组)值 - 4.658 9 P 值 - 0.000 0 t(妊娠晚期与对照组)值 - 6.587 3 P 值 - 0.000 0 t(临产期与对照组)值 - 6.084 7 P 值 - 0.000 0 F(试验组)值 - 8.721 6 P 值 - 0.000 0
表2 两组凝血四项评估(x- ±s)
综上,孕妇妊娠不同时期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变化存在一定规律,定期检测和观察各指标变化有利于医师全面评估孕妇身体状况,预防产中、产后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借鉴或基层医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