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玮,邹昊舒
海洋经济在近些年不断得到发展,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继续开拓蓝色经济空间仍是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趋势。福建拥有136000 km2的海域,地理位置优越,拥有“港、渔、景、涂、能”五大优势,是实至名归的海洋大省。2018年,福建的海洋生产总值为1.09万亿元,排在全国第三位,海洋生产总值超过福建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是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1]。海洋产业结构就是各个海洋产业部门所占比例的构成关系,也是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或者衰退的因素之一,所以研究福建海洋产业结构对福建海洋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国外取得的海洋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HSIEH P和LI Y(2009)[2]和MOHAMAD R O,GEORGE J B 和SAHARUDDIN A H(2011)[3]主要针对海洋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KWAK Y 和CHANG(2005)[4]以 及VANCOUVER B C(2007)[5]从海洋产业对经济的影响的角度进行了研究;INGRID et al.(2016)[6]研究了海洋各产业直接的联系。
中国从20 世纪70年代研究海洋经济,起步较晚。截至现在,我国取得的对海洋产业研究集中于以下几点:张鑫和宁凌(2017)[7],高田义、常飞和高斯琪(2018)[8],刘文龙、于燕方等人(2019)[9]等主要针对全国或不同地区进行了海洋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马仁锋、李加林(2013)[10],陈艳丽、王峥等人(2015)[11],黄英明(2019)[12]主要从海洋产业布局方面进行了研究;于谨凯、曹艳乔(2007)[13],孙加韬(2011)[14],张志刚、杜媛媛、肖建红(2015)[15]从海洋产业关联方面进行了研究;苗国伟、黄瑞芬(2010)[16],常玉苗(2013)[17],王克之、朱洪兴、刘玉人(2018)[18]针对不同地区的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狄乾斌、刘欣欣等人(2014)[19],章成(2017)[20],李佳薪、谭春兰(2019)[21]针对海洋经济对经济的促进方面进行了研究。
总体看来,国外学者大多是对单一海洋产业或是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国内学者则大多是研究国家或者地区的整体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结构。其中对于地区的研究,集中在广东、山东、辽宁等地区,对于福建的研究文献较少。而对福建海洋产业的研究,主要也是对海洋产业的现状、其他因素对海洋经济的影响两方面、具体海洋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对海洋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缺乏,因此,笔者的选题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福建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福建海洋经济大发展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在上升到国家战略之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经过不断地发展,福建省的海洋实力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整体呈“三、二、一”的结构布局。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修造业、海洋建筑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五大传统产业愈来愈兴盛,产值超过了福建海洋经济主要产业产值的70%。海洋科技创新技术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搭建了由海洋科研院校参与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和海洋创业创新基地,使福建的海洋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2015年以来,福建海洋经济规模超过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仅次于广东和山东,排名全国第三,然而与这两个海洋经济强省的差距还是较大,福建省海洋经济规模较小,海洋资源和能源优势仍未变成产业优势,海洋产业的产业链较短,海洋产品没有得到精细化加工,附加值也较低。
由图1可知,2012—2018年福建的海洋经济海洋经济总值呈上升发展趋势,从2012年的5220 亿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10995亿元,翻了2.1 倍。与全国的海洋经济增长率对比,除了2014年偏低以外,其他年份均远远超过全国海洋经济增长率,福建省在全国海洋产业总值占比也是稳中有升。广东和山东是目前全国海洋规模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省份。由图2可知,福建与山东、广东两省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存在较大差距。山东2018年的海洋生产总值为16000 亿元,在2014年就已经超过了10000 亿元,广东2018年的海洋生产总值为19326 亿元,海洋生产总值早在2012年就已经突破了10000 亿元,而福建在2018年才首次突破10000 亿元大关,与两省仍有较大差距。
图1 福建海洋生产总值
图2 福建、山东和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对比
将海洋产业依据三次产业分类划分,海洋渔业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为海洋第二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为海洋第三产业。
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海洋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更新到2017年。现对2017年的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情况进行说明。福建的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在2017年为7:36:57,呈“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布局,但是相比山东和广东2017年的海洋三次产业结构6:43:51 和2:40:58,依然存在海洋第一产业的占比偏高和海洋第二产业占比偏低的问题,山东和广东已是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齐头并进的海洋产业结构,所以福建仍需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以推动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缩小与两省的差距。福建海洋第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规模是制约海洋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二者产业规模较小,对海洋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较小,而山东和广东两省这两个产业的规模都较大,每年都在稳步发展,促进两省的海洋经济增长。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是制约海洋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之一,山东和广东的海洋科技实力名列前茅,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大,带动了海洋经济的增长,山东聚集了全国半数以上的涉海院士和科研人才、三分之一的海洋科研教学机构、110 个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广东的海洋科技成果丰富,转化应用率高,但福建涉海科研院校和机构不多,缺少海洋产业高级人才,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率较低,让福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脚步滞缓,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可见福建海洋经济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可以通过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推动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收集了2012—2017年福建及全国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和海洋生产总值的数据,选取福建作为研究区域,全国作为参照区域,2012年为基期,2017年为报告期,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福建海洋产业结构。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研究区域经济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将某一区域在一段时间内经济的变动视为动态的过程,选择一个较大的地区或者国家比成参照区域,把这段时间内的经济增长量分解成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通过计算找到造成区域经济前进和后退的原因,并对这段时间内该区域经济结构的优缺点和竞争力大小进行分析评估,找到比较有优势的产业。给区域的发展指明方向,给出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假定研究区域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0,t]期间内发生改变。设定X0作为基期研究区域经济规模,Xt作为报告期研究区域经济规模。Xv0作为基期研究区域第y个产业部门的经济规模,Xvt作为报告期研究区域第y个产业部门的经济规模。同时X0作为基期参照区域的经济规模,Xt作为报告期参照区域的经济规模。Xv0作为基期参照区域第y个产业部门的经济规模,Xvt作为报告期参照区域第y个产业部门的经济规模。
研究区域第y个产业部门期间内的增长率:
参照区域第y个产业部门期间内的增长率:
研究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后:
如此,[0,t]期间内研究区域的第y个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v的表达式:
将经济增长量分解成Nv份额分量、Pv结构偏离分量和Dv竞争力偏离分量。
份额分量(Nv)是假定研究区域第y个产业部门按照参照区域的增长率增长所要达到的增长份额。如果Nv的值为正数,研究区域第y个产业的实际增长就大于参照区域增长,若Nv的值为负数,就是小于参照区域增长。
结构偏离分量(Pv)是指研究区域第y个产业部门与参照区域第y个产业部门之间比重的差异引起两区域增长量之间的偏差,它不考虑两个区域之间增长速度的差异,直接研究产业结构对增长量的影响和贡献度。如果Pv的值愈大,意味着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就愈大,无需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若Pv的值愈小,就得进行调整。
竞争力偏离分量(Dv)是指研究区域第y个产业部门按实际增长率实现的经济增长量与按参照区域第y个产业部门增长率实现的经济增长量之差,反映了相比参照区域,研究区域第y个产业部门的竞争能力,如果Dv的值愈大,意味着第y个产业部门的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愈大,若Dv的值愈小,则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愈小。
另外用相对增长率指数L、结构效果指数W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来评价整体产业结构特征,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Kv0、Kvt分别表示研究区域第y产业占参考系区域相应产业的比重)
计算结果,如果Gv愈大,L>1,意味着研究区域增长比参照区域快速;如果Pv愈大,W>1,意味着研究区域发展好的产业占比高,产业结构较为合理,不需要进行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如果Dv越大,u>1,意味着研究区域各产业整体呈增长趋势,竞争力较强。
根据上述方法针对2012—2017年福建海洋产业的偏离份额进行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份额分量Nv,福建海洋三次产业的值均为正数,意味着福建的海洋三次产业均呈现增长态势且实际增长都高于全国的增长。第三产业份额份量为1590,表示第三产业是福建海洋经济中增长能力最强的产业部门。福建海洋第三产业在2012—2017年间增长率为121.83%,远远大于全国海洋第三产业的78.61%。与此同时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长率为61.73%和52.90%虽然超过了全国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49.92%和27.69%的增长率,但是相比海洋第三产业增长率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这说明二者虽然也是增长型产业,但相比海洋第三产业来说还是有劣势,仍有增长的空间。总体上来说,福建的海洋三次产业都有较快的增长,特别是海洋第三产业。
表1 2012—2017年福建海洋产业的偏离份额分析
根据结构偏离分量Pv,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值均为正数,意味着它们对于福建海洋经济总量的增长有着较大的贡献度。而海洋第二产业的值为负数,表示海洋第二产业的贡献度小,产业发展不足,相较于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存在较为明显的劣势。根据近年来福建海洋经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海洋第一产业具备产业优势,这得益于近年来福建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海上牧场、工厂化水产养殖、境外养殖,改变了传统渔业近海捕捞和养殖方式,促进了产业融合,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海洋渔业的产值。而海洋第二产业在近些年有了一些发展,但是经济总量较小,不具备产业优势。海洋矿业仍处于粗放开采,无法对开采矿物进行深加工,矿物的附加值低。海洋盐业随着临港工业的不断发展,盐田面积不断减少,使得海洋盐业的产值偏低。海洋生物医药业的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率低,因此发展脚步缓慢。所以福建海洋第二产业虽然有了一些发展,但在福建海洋经济的占比偏低。总体上,福建海洋产业结构基本上稳定合理,海洋第一产业对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优势明显,海洋第三产业对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有较大的优势,但海洋第二产业对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处于劣势,亟需调整优化。
根据竞争力偏离分量Dv,福建海洋三次产业的值均为正数,意味着它们对福建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都较大,竞争力逐步增强,优势明显。海洋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最大,说明福建海洋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最高。从福建近年来实际情况来看,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一带一路”等政策优势、极具特色的文化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为海洋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海洋交通运输业、邮轮游艇业和滨海旅游业充分利用港口和海岛进行发展,产业竞争力逐渐增强。福建海洋交通运输业保持着不断发展的状态,港口货物吞吐量、周转量、客运量等每年都处于稳步增长态势。福建重点扶持推动滨海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十二五”期间其产业增加值就超过了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五分之一。厦门鼓浪屿、漳州东山岛、莆田湄洲岛、平潭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区和妈祖文化、船政文化、海丝文化等海洋特色文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环海峡邮轮旅游也是其中一大吸引点。
综上所述,福建海洋三次产业竞争力都较强,但是海洋第一产业的竞争力相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还有待更进一步提升。
进一步计算L相对增长率指数、W结构效果指数和u竞争效果指数(表2)
表2 福建海洋产业相对增长率指数、结构效果指数和竞争效果指数
相对增长率指数L 大于1,意味着福建的海洋经济增长比全国快。结构效果指数W略大于1,意味着福建海洋产业结构基本合理,但是优势并不明显,总体经济结构还未达到理想状态,还是需要调整海洋产业结构。竞争效果指数u 大于1,意味着海洋各产业部门整体呈增长趋势,竞争力较强。
福建提出海洋强省建设以来,认真规划发展海洋经济,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近年得到了提升,占比也逐渐提高。但是相比发展较好的山东和广东的海洋产业结构,福建省海洋第一产业的占比还是偏高,海洋第二产业占比仍是偏低,仍然要持续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推动海洋经济更优质地发展。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可以看出,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发展,海洋第三产业是发展最好的,竞争力最大的,对福建海洋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度也是最高。第一产业增长较快,对于海洋经济总量的增长贡献度也较高,但缺乏竞争力,仍要继续转型升级海洋渔业,发展生态养殖、海上牧场、水乡渔村,形成属于本省的特色渔业品牌。海洋第二产业与第一、三产业相比,对海洋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度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产业竞争力较低,缺乏海洋创新能力,未来仍需要着力于发展海洋第二产业,科学创新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推动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已基本稳定于“三、二、一”的海洋产业结构。但海洋经济还是以粗放增长为主,仍是传统的海洋产业占据主体地位,海洋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规模小,因此福建省还是需要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持续转型升级海洋第一产业的同时继续发展海洋第二、三产业。
推动海洋第一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布局合理的海洋养殖区和优化海洋养殖的品种。改造海洋渔业,发展现代化海洋渔业。持续发展远洋渔业,与周边国家合作建立养殖基地,同时利用科技提高捕捞能力。推动海洋渔业产业融合,如发展休闲渔业基地、海洋牧场等提升海洋渔业的价值。
发展海洋第二产业的新兴产业。通过扩大工程装备、生物医药、电力等海洋新兴产业的规模来加快福建海洋经济的发展。建设海洋科技研发基地,有助于国内外高端海洋科研企业的落户,培养领头企业,领导发展海洋科技。加大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对海洋科研院校、机构和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多方合力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搭建平台专门用于转化海洋科技成果,让海洋科技成果落地。
巩固海洋第三产业的优势地位。要继续发展作为海洋第三产业主要产业的海洋旅游业,因地制宜地利用省内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色景点、风土人情等打造各地特色海洋旅游业。打造旅游集聚区,将海洋旅游与会展、教育等融合起来,打造内容多样的旅游体验。海洋交通运输业方面要充分使用沿岸各个港口,完善基础的设施建设,提高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建设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专业化港口群。
海洋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政府应加强管理和规划引导。第一,要快速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就要制定相应的海洋产业政策用来规范和引导,根据海洋产业调整优化过程中存在的法律漏洞,完善法律法规,提供法律方面的保障,更好地维护海洋产业发展;第二,建立专门的海洋管理机构,提升管理能力,统一组织领导,明确各级管理权限与责任,以免造成管理混乱问题。各部门实行联合执法,加大监管和执法,严格抵制危害海洋经济发展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