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涛 衡振
高校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和科研人员素质、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2020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挑战。对于疫情下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而言,自然需要作出改变以适应新形势。通过为期半年的具体实践,发现依托于网络视频的线上课堂和线上研讨会对于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是可行的。此外,与以往线下教学和科研国际交流合作采用的方式相比,线上课堂和线上研讨会展现出更加高效和便捷的特性。因此,针对基于网络视频的线上课堂和线上研讨会的教学和科研交流模式开展研究探讨,对于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合作交流很有必要。
本科生暑期国际课程是东北大学为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拓展本科生国际视野,提升在校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实现本科生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而实施的重要举措,该举措自2015年开始实施,已成功举办5年。作为先行先试学科,先后在2015年邀请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莫纳什大学P.G.Ranjith教授、2016年邀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Michael Heap博士、2017年邀请西班牙维戈大学Leandro Alejano教授、2019年邀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Carlos Carranza-Torres教授,利用暑假期间访问东北大学并讲授本科生暑期国际课程。
2020年,因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影响,学校慎重审视并积极研判国内外疫情发展形势,决定继续聘请国(境)外大学和研究院所知名教授和学者,避免学生学业受到影响。与以往不同,本次本科生暑期国际课程采取线上授课的方式,让学生虽身处疫情中仍然有机会选修国(境)外知名大学课程,感受不同的教育文化和教学模式,不因疫情落下学业。东北大学邀请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前副主席、法国里昂大学Pellet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岩石力学的进展”暑期国际课程。在为期一周的课程学习中,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参加课程的学生们都感觉耳目一新。在线上课堂上,同学们既可以实时和授课教师进行问题的交流,也可以课后通过聊天窗口进行交流。最为方便的是,由于国际课程全英文授课,参加课程的学生在课上难免会有没有捕捉到的知识点,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对课堂录制的视频进行回放,有效地查漏补缺。
但是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时差问题。由于国外和国内时差的存在,课程时间不同步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时间协调问题。此外,由于线上课堂大多基于ZOOM等软件平台进行,所以软件服务器故障和参加课程学生自身的网络波动一定程度上会对授课效果产生影响。线上授课遇到最普遍的问题是居家环境干扰,有多个小孩的家庭或者有多名老师的家庭,在线上听课或讲课时互相之间就会产生干扰。线上授课时的课堂讨论相对于线下课堂讨论而言,较为难以实现。在以往正常情况下,国外授课教师会被邀请至学校,在教室里进行授课,受限于每节课的时间,留给学生向授课教师提问和交流的时间相对线上课堂较少,而且在课堂上错过的知识点无法复现,会导致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弄清楚。此外,对于知名度较高的教授的课程,线下课程选课人数过多会导致授课质量显著下降。相对于线上授课而言,线下授课增加了学校邀请知名专家的花费,专家的来往交通费、食宿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2020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季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因此本科生毕业答辩也不得不转移到线上进行。本人担任本科毕业生答辩小组组长,组织了2020届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线上毕业答辩。虽然毕业答辩是在线上进行,但是答辩环节依然严格按照线下毕业答辩进行。例如学生陈述不少于20分钟,答辩组老师提问和学生回答不少于5分钟,答辩全程免记录(主要用录屏代替)。线上答辩对于毕业生来说,极大地消除了以往线下毕业答辩时的紧张气氛以及部分同学可能存在的怯场情况,答辩毕业生的表现相对于以往线下答辩更加出色。此外,因为线上答辩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录屏,所以针对预答辩时候老师提出的问题,参加答辩的毕业生可以在预答辩之后通过回放录制的预答辩视频复现在自己预答辩时候的表现,进而有效改进自己在正式答辩时的表现。除此之外,对于答辩组老师而言,在打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参加答辩的学生表现差不多难以区分或者错过部分学生答辩内容的情况,这个时候线上答辩全过程录制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线上答辩还可以很大程度上简化毕业生答辩的准备工作,例如会议室布置、现场记录,以及答辩人数过多的问题。
研究生论文开题答辩。研究生论文开题正值疫情防控期间,因此也转移到线上进行。本人参加了课题组2018级硕士研究生开题答辩。2018级全体硕士研究生如期统一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展开线上开题答辩。本次开题答辩分为上午和下午共9组,有10余位老师全程辛苦工作。整个开题流程组织有序,秩序井然,老师们线上聆听、提问、指导,学生们通过PPT汇报、在线问答方式,与答辩组老师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流。答辩组老师采用线上讨论及评价等方式逐一对每位同学的开题情况进行会商。整个开题答辩过程组织严谨、流程规范。各组秘书对每位同学的开题过程记录完备,保证了线上开题流程和标准同线下一致。
除此之外,本人也有幸受邀参加了线上东南大学(德国留学生)博士论文开题、东北大学博士论文答辩、中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日本九州大学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等国内外的机构和大学的线上答辩。与以往线下答辩相比,线上答辩可以给参加答辩的老师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认真评审论文,避免在去参加答辩的旅途中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以及由此导致的倒时差和精力不足的问题。
疫情防控期间,国内外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并未因为疫情影响而停滞。正相反,跨国界的线上科研学术报告论坛如同雨后春笋般举办,让更多的研究者停工不停科研。这些科研学术论坛秉持着开放共享的原则,不再局限于一国、一学科、一研究方向,而是多国、多学科、多研究方向共同交流,互相合作。国际著名教授石根华亲自组织并主持岩石数值算法国际论坛,向来自各个国家、各个学科、各个方向的研究人员讲授数值流形方法和关键块体理论,受到了所有论坛参加人员的一致好评。东北大学唐春安教授也开展了“RFPA数值实验辅助教学改革进百校”系列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一方面向国内外各领域专家学者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为来自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推介RFPA数值模拟软件,促进大家的科研工作。本人也作为嘉宾和主讲人参加了来自国内外的项目组进展汇报会议、重点研发计划进展汇报、基本科研业务费进展汇报等。与以往线下科研学术报告论坛相比,线上科研学术报告论坛准备周期短,从论坛开始组织到论坛落地举办只需要不到3天的时间,而以往的大型线下学术报告论坛往往需要经历数月甚至大半年的筹备,参加论坛的人员也需要不辞辛苦,从各自的工作地前往论坛举办地点,中间还会涉及签证办理等问题,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线上大型论坛就不存在以上问题,显得更加经济、便捷。
Pellet教授线上授课截图
虽处疫情之下,本文作者今年仍分别申请了中韩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中德中心项目前期访问、中德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在申请开始及申请进行过程中,通过Skype软件或Zoom软件同韩方及德方开展项目方案申报研讨等。因目前世界各国工作人员大都居家办公,不受周边环境的干扰,可以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开展更加充分的讨论。而在以往正常情况下,这些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申请时间都相对紧迫。一方面自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处理日常繁杂的事务;另一方面即使自己有时间,国外合作方也不一定有时间进行相对详尽的项目研讨,大多数交流都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往往会导致项目申报的沟通交流不够深入。此外,以往的项目审批都需要层层审批和签字盖章,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线上的项目申报和审批尤其便捷,网上提交、网上审批、网上签章,有效避免了以往一个项目审批花费一个月甚至更久的情况。
徐涛教授代表东北大学向Carlos教授授予暑期课程授课证书
本文作者现任国际SCI期刊《Geomatics,Natural Hazards and Risk》副主编,该期刊主编、副主编及责任编委等分布于美国、英国、意大利、中国等世界各地。今年7月中旬,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发布了2020年度Web of Science自然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编委会因应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期刊主编提出召开编委会会议,讨论该期刊当前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需要改进及努力发展的方向。从主编提议召集编委会会议,到主编、副主编及编委等筹备会议提案,再到编委会会议召开,仅2周时间即成功召开。大大省却了旅途劳顿之苦,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有效地提高了会议工作效率。
通过以上线下线上国际教学以及科研活动的具体实践,不难发现线上线下教学各具优势。对于线下教学而言,课堂讨论和会议讨论十分方便,更多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更加正式和印象深刻,对于建立合作关系而言十分有优势。线上授课和科研则形式灵活多样、不受地点空间的限制,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参加,授课和研讨会内容可录制,方便日后反馈和查验,省去了更多的交通费,更加经济和低碳,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繁文缛节,整个过程更加便捷,只要有稳定的网络和通信设备就可以实现便捷交流。
对于线下国际教学科研而言,课堂内容留存相对困难,课堂人员容量也相对有限,不能满足大型课堂授课或者大型论坛的需求。线下国际教学邀请的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更多地要考虑他们的个人日程安排,尽早预约,大部分都是可遇而不可求。对于邀请来的专家学者,很多时候来往的交通费和食宿费用都是很大的一笔开支,不够经济。线上国际教学科研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网络带宽、网速等波动造成的视频延迟、画音不同步、掉线等现象都会对线上教学科研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线上教学科研活动大多是居家进行,不可避免地存在互相干扰的问题。
经过以上结合具体国际教学科研的实践分析,不难发现线上和线下国际教学科研各具优势。针对目前依然严峻的疫情形势,充分做好应对的措施十分必要。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既要做好应有的防控,同时也要不断推进国际教学和科研工作。只有积极结合线上和线下两者各自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不断提升我国的人才竞争力和基础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