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浩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北京 102206)
疾病是伴随人一生的风险。医疗服务包括预防、治疗、康复、保健,还包括健康咨询和营养指导,对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医疗保险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安排,切实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关乎14亿中国人民的核心利益。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不仅增加了财政支出,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分析我国医疗费用增长原因,并介绍国外医疗费用管理相关制度,可以吸取适用我国的外国医疗费用控制经验,为我国控制医疗费用提出几点建议。
2019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达65195.9亿元,约占GDP的6.6%。其中个人卫生支出是18489.5亿元(占28.4%),人均卫生费用为4656.7元。剩下的是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分别为17428.5亿元(占26.7%)和29278.0亿元(占44.9%)。相关门诊和住院费以及药费数额和所占比例情况如下:2019年,医院次均门诊费用290.8元,较上年比上涨6.1%,人均住院费用9848.4元,较上年比上涨6.0%。其中药费占门诊费的40.6%,占医院人均住院费用的27.5%。
我们从需求方(消费者)和供给方(医疗机构)两个方面分析医疗费用增长。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人民收入水平极大提升,平均预期寿命也增长一倍达到了77岁。较为宽裕的生活和较长的寿命预期使得人民对健康的需求层次也相应提高,对医疗的需求增加,从而促进了医疗费用的增长。另外,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所有人口比重达到了11.9%。老人身体机能降低,容易患病和发生事故,需要人看护,对医疗服务有更多的需求,因此产生的医疗费用也更多。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慢性病病因复杂、病程持续时间长,致残致死率高,治疗起来费用高昂。并且很多慢性病还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这就需要医药公司去研发新的医疗技术和药品,而研发新技术和新药需要不菲的成本,医药公司自然会转嫁给消费者,医疗费用自然会增长。
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市场具有一定垄断特征,对患者有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这些都导致了医疗费用增长。
第一,医疗服务市场具有一定垄断特征。每个人都离不开医疗服务,一旦生病,大多数人会选择去医院接受治疗,也就是说医疗服务为医疗机构所垄断。医疗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创新的,研发各种新设备、新材料、新药品,并不断用于临床实践。研发和试验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成本。由于医疗行业的垄断地位,医疗机构可以将这些研发成本加在价格中,将费用转嫁给消费者。再加上利润,就导致国家对一些药物进行价格管制后药物价格水平还是偏高的现象。这一点从目前普遍的情况,即医疗服务中的检查和药物费用偏高可以看出。
第二,医疗机构对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优势也是医疗费用高的原因。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即使是普通医生也往往需要具备很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这就造成了医疗机构和消费者之间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医疗行业的专业化程度高,一般大众对这方面知之甚少,这就导致消费者只能完全地听从医生的嘱咐,而无法对医疗服务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医疗机构为了经济利益,给患者安排不必要的检查和不必要的价格高昂的药物,从而造成医疗费用的大幅增长。此外部分效果较好但价格高的药品也有价格较低的替代品,但因患者的心态,医生只能选择见效快、效果好的药品。这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增长。
第三,患者存在过度消费心理,引起医疗费用的偏高。有了医疗保险后,人们在享受医疗服务的时候可以得到很多优惠,这往往导致消费者明知自己的病可以以很小的代价(很少的费用)来治愈,却往往选择花费更多。这是因为人们相信花费更多治疗效果更好,会更加心安,同时享受到的优惠更多。因此,人们普遍存在过度消费的心理。而对于医生,他们的经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挂钩,也愿意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提供更多价格更高的医疗服务。这种现象导致了医疗费用不必要的增长,导致部分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医疗保险资金被不必要地消耗。
外国也存在医疗费用控制难题,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产生了很多有效的制度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供给方和需求方两个方面。
供给导致医疗费用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享有垄断地位、信息不对称行为。针对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美国通过建立较强的市场机制,让医疗机构的竞争变激烈,医疗服务好和成本费用低的医疗机构更受患者青睐。同时,美国建立了一套完善有效监督机制,对医疗服务进行审核。通过一套完善的评价标准,判定医疗服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设立专门的评议机构,一旦发现医疗机构给患者提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增加不必要的费用,医保机构可以不用提供医疗费用。此外,由于药物占医疗支出的不小比重,国外还有专门控制药物费用的机制。德国建立了严格的药物参考定价制度来控制费用。患者购买药品有一个定价,超过这个定价的部分需要患者自费。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患者过度消费心理,医疗机构也需要降低价格从而提高自己在法定医疗保险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减少医疗保险资金不必要的消耗。德国还实施支付限额制度,规范医生的处方行为。英国则从医疗机构的药品利润入手,控制利润大小从而降低医疗费用。英国的PPR(药品价格管制制度)允许的药品利润范围是10%-20%,这样就控制住了药价。
最后,国外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美国的支付方式有三种。一是薪金制,是依据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等方面综合考察后决定薪水。二是按人头付费。三是DRG(诊断关联组支付标准)。顾名思义就是按照相同相近的病得到相近的临床治疗、相近的医疗服务的原则对病人行分组,并按照相同病组相同费用计算医疗费用的方式。在此制度下,医生如果提供超过既定标准的医疗服务,需要自己承担超出成本,这样可以有效约束医生提供不必要的服务来获得利润。
对于需求方,国外使用建立了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和控制自付比例的方法。新加坡的建立的个人储蓄账户中包括养老、医疗等基金,公民对自己负责。全民拥有自己的个人账户,注重个人账户,所以更加珍惜。同时新加坡个人账户基金的起付线、封顶线设置相对合理,满足一定收入标准的个人要将收入的10%储存在个人账户中用来支付医疗费用。对于低收入者,则有基金保障。这样可以有效解决收入差距带来的问题。新家皮还对大病保险设置了合理的封顶线,制定了科学的最高补偿额。这些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日本和德国还设计了科学的自付比例。除了一些经济困难的人,其他人在享受医疗服务时。都需要自费一些规定的项目。在药品方面,他们对不同的药品实行了不同的自付比例,这样可更加平衡。对一定时间内未参加医疗的人还会返还一部分费用作为激励。提高自费比例,一定程度上确实避免了道德风险,抑制过度消费的心理。最后,有的国家还出台国民健康促进法,全面促进身体健康。
1.不断完善医疗保险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导致部分医疗费用增长不合理问题的发生。建立有效医疗保险法律体系,可以有效杜绝某些减少问题的发生,从而控制住医疗费用增长趋势。关键在于健全医务人员薪酬制度体系,医务人员收入与项目费用、药品费用应脱钩,通过相关病组和参考价药费的方法,控制医生高价药费的行为,从而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同时,健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设备的充分利用,减少闲置现象,从而在保障医疗供给的前提下降低医疗资源投入。还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督机制,任何人发现乱收费或收费高的问题,都可以及时进行举报,有关部门要迅速开展调查,如果确有违规行为,要依法对责任人做出相应处罚,并奖励举报人。对监督机构也要不定期检查,核查监督成果。
2.清楚划分共同承担医疗保险费用各方的责任
国家、个人和保险企业共同承担医疗费用,这是我国医疗保障的制度安排。但是以往存在推卸责任,患者报销费用难的问题。随着医疗制度体系的完善,要把各方责任划分得更清楚,更准确。同时个人自付比例、国家承担的比例要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不同的标准,可以减少人们一场大病变贫困和小病过度消费的问题发生,更好地安排医疗费用,减少不必要浪费。
3.加速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保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鼓励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在医疗上的财政压力和个人负担。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相结合,可以补充医疗保险的不足,补偿社会医疗保险损失。总的来说,对于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鼓励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获得更好的保险服务,完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