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识教育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下的远景学院为例

2020-11-26 01:57
现代英语 2020年3期
关键词:通识英语课程大学

戴 华

在19世纪初期,美国帕卡德教授首次把大学教育与通识教育关联起来。自此以后,学术领域内对这一方面展开研究的研究者不断增多。随后哈佛大学作为通识教育的先行者,将通识教育融入大学体系做了一系列的尝试。2018年9月哈佛宣布开始实施新的通识教育改革方案。在国内,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大学要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起来展开教学,并形成教学制度。在“十三五”规划指导下,国内各大高校也积极在探索通识教学在大学课程中的改革之路。如今的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促进了英语这门语言的地位的提升。英语不仅作为培养学生全球视野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中国“一带一路”中外对话的重要桥梁。作为公认的全球语言,英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润滑剂,在新世界秩序中全球化机制占据着重要主导地位。在此大环境下,在广州2010年5月举行的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中提出一种新兴的英语教学思路,也就是提出了外语通识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思路。而通识教育如何与大学英语教育相融合,实现大学英语体系改革的新思路则是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研究者以及大学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关于通识教育的历史内涵

通识教育的哲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古典时代,他们发展了一种逻辑和系统的方法来审视周围的世界,并建立其相应的教育体系来培养有见识的领导者。通识教育的英文Liberal Education源自拉丁语“Liberalis”(意为“适合自由的人”),不少伟大的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主张这样的“自由人教育”。但是,这一教育思想并非只是源于西方。事实上,在古代中国,各大文人雅士就曾提到过类似的理念。《论衡》中提到博览古今为通人。《中庸》中提倡知识的学习应该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易经》也提倡君子应该多领会前人贤者们的言行来提升自己的德行。直至近代,蔡元培也提倡“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若不灌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可见,通识教育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倡导。中西方的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却出奇一致,都推崇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通识教育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期,很多欧美国家研究人员提出大学的学科对知识归类比较隘,所以才开创了通识教育,这一思想的提出对欧美的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通识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的课程与要求产生了相应变化,但是,其广泛目标始终存在。到目前为止,它包含了通识教育课程,可提供多种学科相关知识,包括广泛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的深入学习,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科学、文化和社会等)以及对特定兴趣领域的深入研究。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可转移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如沟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环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全球很多名校都受到马修·阿诺德主张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影响。比如,哈佛大学设立的通识核心课程,还有我国北大建立起来的通识教育文库。这些大学都提倡跨学科融合教学,拓宽学生视野,以期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现如今,通识教育并非只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一种办学理念,目的就是培育有远见、有情感和有博雅精神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现状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家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学术领域内对通识教育进行研究的学者不断增多。李曼丽教授在《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一书中,从通识教育理念、内涵和历史方面,结合我国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另外,《转型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比较、评估与展望》一书也通过对国内外通识教育的模式比较研究和实证考察,对中国通识教育改革思路提供了构想,堪称通识教育领域的一本巨作。两本书中都提到通识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注重知识的普遍性和全面性。1945年出版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被称为是通识教育的“圣经”,认为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构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2017年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强调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体现出明显的人文与工具两种属性特征。从前一属性方面而言,跨文化教育是大学英语课程的一项关键任务。而文化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可见通识教育与英语课程的内涵是一致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英语学习成为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工具,深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与改革,促进人才交流合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除此以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伟大构想,外语人才作为其中重要的战略资源,会直接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效果。因此,只是培养单纯的语言人才,只重视语言技能的培育,明显无法满足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无法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所以要充分考虑到“一带一路”相关的合作领域,比如电商、文化和物流等行业领域,在出现的网络平台文化新业态下,培育集具备高水平的外语技能、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于一体的全面性人才,是外语教育与国际接轨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的普通高校的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体系,抑或是基础英语教学,都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所设置的课程都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大部分学生仍然以通过四六级测试为导向,从而忽视英语在人文精神提升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结合国内高校现状,将公共英语与通识教育相衔接与融合,是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重庆邮电大学移通远景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探索

耶鲁大学原校长理查德·莱文曾提到,不管是哪一种教育模式,都会表现出文化的适应性,而通识教育也不例外。哈佛大学自建校以来,也经历了五次改革与发展,进而慢慢形成现如今更为成熟的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发展,不能生搬硬套,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现如今的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具体情况,结合移通学院“四位一体”的人才教育模式,也就是专业、通识、商科和完满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其旗下的二级院系远景学院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设应遵循以下改革路径:

(一)重塑大学英语课程的教育理念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影射文化的一面镜子。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应该立足学生的需求,以多元文化观为基础,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促进跨文化交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以及全球格局等能力为主要目标,从而真正发挥英语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

(二)升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英语课程需要以学生需求为核心,同时建立起“课堂教学—课外延展活动—导师指导—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将外语学习与现实世界整合起来,真正地将英语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三)更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更大程度上体现语言的人文性

远景学院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采用《新视野大学英语》,引入成熟领先的教学理念,将全球最先进的教育资源利用起来,促进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真正将人文与工具性统一起来。除此以外,远景学院重磅推出的博雅英语主题学习模式包括“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化基础”“心理学”等模块,正是在内容上完全与学校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相吻合。这才是真正地做到将通识教育“本土化”。

(四)设置多元化的英语课程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英语教育工作在高校得到了推广。尤其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过程中,高校要根据当前的发展需要,结合通识教育提出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要彻底转变传统清一色综合英语课程的局面,尽可能地保证英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在实际的设置过程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英语课程,具体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内容:第一类是基础阶段的“综合英语类”,第二类是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的“技能实践类”,第三类是涉及中外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的“文化修养类”,第四类是商贸、广告、旅游、宾馆、文秘等方面的“实用英语类”。尽可能地实现英语课程的多元化,满足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五)强化人文教育,提高文化素养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在于掌握和了解外国文化,增强自身的英语文化素养,致使英语教学是一种跨文化教学。由于受到社会因素所限制,高校开展英语教育的目的主要为了增加学生的就业面,往往体现出一种应试教育的倾向,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英语教师与高校学生对于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英语的实用性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由此可见,实用类英语课程与技能实践类课程成为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符合《教学要求》规定的目标。同时,高校还需要注重强化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在设置教学课程过程中,学校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当增加文化修养类课程的比例,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此类课程,在保证学生整体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六)加强英语教学的隐性课程

根据英语教学实践研究发现,通常所指的隐性课程主要指“英语第二课堂”,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高校在进行英语课程改革时,要定期组织各类英语竞赛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举行英语电影节,举办各种英语讲座,逐渐丰富英语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增强自身的英语文化素养。

(七)丰富教材内容

英语教材作为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主要来源,高校要注重丰富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在英语教材的编排方面,需要加强考虑以下几点因素:注重加快英语教材更新速度、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只有兼顾好各方面的工作,才能够保证英语教材设置的合理性,进而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

四、通识教育理念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

(一)丰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内容

高校在进行英语课程建设时,英语教师要注重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尤其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英语教师要主动学习相关方面的内容,了解通识教育提出的要求,结合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重点加强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在选择英语教材方面,要保证所选择的课程内容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突出高校英语教学的人文特色。此外,从主题的选取角度来讲,尽可能地保证其涵盖其他学科内容,例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在当前工作开展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将富有时代性的热门话题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这门学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加强教师职业发展

英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主体,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专业化水平能否得到保障,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最终效果。根据实践调查研究发现,部分英语教师知识背景主要以文学和语言为主,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化,使他们难以胜任通识化英语课程的教学。由于受到当前这些影响因素所制约,使得英语课程改革整体效果不明显。基于此,高校必须加强对英语教师专业培训,为英语教师提供更多深造的机会,根据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组织教师进行国内外进修,加强学术方面的交流。尤其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学校要注重提升英语教师的素养。

(三)建立新的课程评估体系

评估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英语课程改革的步伐,决定着其改革的成效。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学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促进高校英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基于此,高校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形成性测评的比重。同时,注重创新课程评价形式,注重跨文化能力、英语沟通能力等考核,实现英语考试的多元化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促进高校英语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五、结语

在通识教育视域下,学生在课程选择上面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学生不仅能够学习英语,还能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新倡议下,大学英语课程不应该以基础的词汇、语法、交流为主,而是应该跟时代的步伐,带领学生阅读先进科技人文相关文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但是在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依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如何参考他国先进教学经验,结合中国传统特色文化来培养“全人”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通识英语课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大学》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