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 促进数学思考

2020-11-26 01:04曹丽君
名师在线 2020年32期
关键词:分母小兔子兔子

曹丽君

(江苏省海门市四甲小学,江苏海门 226141)

引 言

数学思考就是学生遇到数学问题时,能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且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针对课堂知识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缺少动脑思考的机会,容易让学生上课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学习效率较低。因此,教师要巧设教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思考能力。

一、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小学生的智力水平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逐渐发展。当年龄增长到一定阶段,学生就能自己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预习,独立阅读和获取知识,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走入课堂[1]。这种积极思考产生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筛选问题,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展开数学思考。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前,笔者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并认真思考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有学生提出可以采用通分的方法,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这样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这时,笔者给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和比较大小。学生如果采用分母通分的方法,就需要找到77 和75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化成和进行比较。这时,有学生提出可以将分子进行通分,再比较大小。其他学生对这一说法有不同意见。这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建议带领学生进行通分子,经过通分子后化成和,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发现对于这道题目通分子要更简单。笔者继续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如果比较和,我们用哪种方法比较简单呢?通分母还是通分子呢?”这时,一位学生说:“这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解题思路,即将分数化成小数进行比较。由此,学生自己总结出了三种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有效设计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乐趣,从而实现深度学习。反之,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比较肤浅,缺乏针对性,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实则容易让学生养成惰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数学问题,让数学课堂的教学更加高效。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六一儿童节的博物馆,大人门票每张50 元;儿童门票每张30元;5 人以上为团体票,每人40 元。本次参观博物馆的有教师3 人,学生52 人,你认为怎么买票最划算?针对这道题,笔者提出了几个小问题供学生思考分析:(1)你怎么理解这三种票价?(2)你准备怎么设计购票方案?(3)你能想出多少种购票方案?哪种方案是最优方案?通过思考和交流,学生们给出了不同的购票方案,学生1:教师按照大人票购买,学生按照儿童票购买,列算式得出50×3+30×52=1710 元。学生2:由于团体票有优惠,全体师生按照团体票购买,列算式得出55×40=2200 元。学生3:两名学生和三名教师组成团体购买团体票,其余学生按照儿童票购买,列算式得出5×40+50×30=1700 元。通过对这三种方案的比较,学生发现学生3 的方案最合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学生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更好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多种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不仅要提供有效的数学问题,还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以教授知识为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感受到思考带来的乐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高教学效率[2]。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兔子要过生日了,兔妈妈让小兔子为参加生日的小兔子准备了4 根胡萝卜,请帮小兔子算算以下情况胡萝卜怎么分呢?(1)如果来4 只小兔子,怎么分?学生很快回答:“每只兔子分1 根。”(2)如果来2 只小兔子,怎么分?学生答:“每只兔子分2 根。”(3)如果来1 只小兔子,怎么分?学生答:“4 根胡萝卜都给这只兔子。”(4)如果来8 只兔子,怎么分?学生答:“每只兔子分半根胡萝卜。”(5)如果来5 只兔子呢?学生被这个问题难住了,每只兔子分一根也不够。这时,笔者引入了分数的概念,将一个物体看成是“1”,分成几份就表示成几分之几,也就是说如果来5 只兔子,每只兔子分得。由此,学生便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揭示知识间的规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四、拓展延伸数学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学生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顺着教师的思路听课即可。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深学习难度,拓展知识,让学生的思维“跳一跳”,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开辟新的解题思路,或者设置一些学习障碍,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从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延伸。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后,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在春季运动会中,五年级三个班级参加项目的人数分别为36 人、24 人、42 人。如果将这些运动员分成相同人数的小组,还要保证各班级的学生不混乱,你怎么分组?每组可以分多少人?每组最多多少人?每个班级可以分成多少个小组?刚刚接触这个问题,学生思路不太清晰。这时,笔者引导学生从因数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找到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学生分别给出了36、24 和42 的因数,发现它们的公因数有1、2、3、6,所以可以分成1、2、3、6 组。根据分组情况不同,每组的人数也不相同,分成6 人一组时合适,每班分别为6 组、4 组和7 组。通过这道练习题,学生对公因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数字,还能将公因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结 语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应用意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探究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分母小兔子兔子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找回“丢弃”的分母
兔子
守株待兔
想飞的兔子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可爱的兔子
小兔子的1天
多种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