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有的“大思想”“大视野”“大情怀”

2020-11-25 10:11王定国
西部论丛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视野主导

摘 要: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构建的学习平台上的一种学习方式,思政课教师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科学的自主学习内容体系,就要有“大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有“大视野”即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有“大情怀”即高尚的家国情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关键词:主导  “大思想”; “大视野”; “大情怀”

拿破仑说,世界上最强的两种武器,一个是剑,一个是思想。两者相较而言,思想更强大。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为人,或者说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因为人有思想(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既是不断创造物质技术的历史,更是思想意识的进步史,或者说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矛盾运动的历史。思政课教师,既是思想者,也是思想的引领者、塑造者,责任重大、使命光明。新时代是伟大的时代、奋进的时代,是进行伟大创造并能产生伟大思想的时代。思政课教师要不负时代、不辱使命,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就要有“大思想”“大视野”“大情怀”。

一、思政课教师要有“大思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成为思想的启发者、政治的引领者和理论的阐发者,就要全面深刻掌握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创立的最伟大思想——马克思主义,这就是思政课教师应有的“大思想”。

近代以来,最伟大、最科学、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它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的解放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和终极目标。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激烈交锋中,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革命性赢得最终的胜利,以其真理性的光辉照亮了世界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民众中传播,在指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产生了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让处在迷茫困顿之中的中国有识之士精神为之一振、眼前为之一亮,他们如饥似渴地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著作,激情澎湃地讨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展望着中华民族光明的未来,这批人就成了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产生之后,特别是遵义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人民选择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三大部分构成的严密的崇高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几乎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所有方面,可谓是一座博大精深而又雄奇瑰丽的思想殿堂。要想进入其堂奥,领会其奥旨,就要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大思想”的渊源以及对前人思想的超越之处有着准确的把握,还要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以及冒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斗争历程,更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必要性和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高职高专思政课主要是“两课”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没有硬性规定要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犹如一根主线一直贯穿在“两课”之中。所以,既要经常阅读《基本原理》领会其要义,更要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原著。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思政课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为什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俗话说得好,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你如若没有在思想的浩瀚星空中翱翔一番,没有在知识的汪洋大海里遨游翻腾,你怎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知识传授呢?!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番重要论述为我们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只有厚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底,才能进行透彻的学理分析,才能掌握彻底的思想理论,也才能拥有真理的力量,也才能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讲话精神。

二、思政课教师要有“大视野”

“大视野”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有深远的纵向的视野-----历史视野和辽阔的横向的视野-----世界视野。

历史是一面镜子,映射出的兴衰成败可供我们今天借鉴;历史是一种情怀,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历史是一道精神轨迹,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历史更是一种担当,鞭策我们要在天地之间留下一行印记。了解了历史,就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从而知道往哪里去。一个人不懂历史就如同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的选择、理论的构建、制度的设计、文化的孕育都有它的历史根源,不是莫名其妙出现的。我们要给学生讲授并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只有克服浅陋与浅薄,追求卓越与深刻,将事件和事务本身置于中国历史长河和世界历史长河中去观察分析,才能彰显深刻、生动,才能讲得清楚,才能让学生信奉和信仰。我国大一统的格局和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它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又契合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之所以说它优良,是因为它引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这是不争的事实,谁也不能否认。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至,导致人们猝不及防,一种恐慌、无助、崩溃的情绪蔓延。实际上,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与疫病(瘟疫)和其他灾难斗争的历史,尽管有时很艰难,但一次次人类战胜了疫情,所以人类才延续至今。中世纪欧洲“黑死病”的流行和1914年西班牙大流感,都是人类遭受的劫难,令人欣慰的是尽管付出的了巨大的代价,但人类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知道了历史,人们就明白了、透亮了,战胜疫情的信兴大为增强,恐慌无序自然就转向理性有序,所以说,历史大视野可以帮助人们深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更能有助于教师上好思政课和在《毛概》课程学生自主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正发生显著变化。我们要积极应对这种大变局并在其中占得先机,同样要有历史大视野。“西方国家自通过大航海、殖民扩张、思想启蒙、工业革命、政治变革等方式崛起后,五百年来一直主导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政治的基本面貌,非西方国家则处于或被动挨打,或追随西方的境地。然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非西方国家不断成长壮大,其中许多国家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也相应提升。当前,非西方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已经同西方发达国家不相上下,而且发展势头远好于后者。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集团、‘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机制的出现表明,在国际舞台上非西方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不可替代。持续五百年的“中心—边缘”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1时代政治版图和经济版图的大裂变已经显现,无论是欧美还是亚太,都在积极引领裂变沿着有益于自身的方向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百年未有之良好机遇,全国各族人民应该更加精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沿着中国特色社会道路奋力前进,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事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尤其是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更是稳居第二的位置并在全球GDP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的背景下,世界的发展更离不开中国。中国要汲取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更要在世界格局重塑和全球治理体系重构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各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大考,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的优劣已经昭然若揭。疫情无情人有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疫情感天动地,人民在中国与欧美各国战“疫”比较中进一步坚定了“四个自信”、增强了“四个意识”,更加坚决地做到了“两个维护”。

三、思政课教师要有“大情怀”

情怀,是一种心境、情趣和胸怀,是心中所牵所挂、所思所想。情怀有大有小。魂之所牵、梦之所萦的是个人的爱、个人的际遇抑或是个人的价值,這是一种小情怀。这里说的大情怀,既不是那种远离喧嚣、遁入深林的归隐情怀,也不是那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墨客情怀,而是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它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朴素情感,是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是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人心中所思所想的是国家、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安康,那是一种担当,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博大的家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一个人的人生际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密不可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国,哪有家?追求个人和小家庭的幸福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局限于此,至多是一种小格调、小情怀,唯有将“小我”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大局中,服从和服务于大局,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靠亿万中国人民胸怀远大理想、脚踏祖国大地,实实在在去奋斗才能实现的。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拨又一拨仁人志士为国牺牲、为民请命,才延续了中华文化的血脉,才赓续了中华文明的道统。家国情怀是一种超越了小我、升华至大我的使命担当,更是一种透明敞亮的崇高境界。无论是毛泽东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还是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谊,抑或是习近平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风范,无不是家国情怀的充分体现。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国家就能富强、民族就能振兴、人民就能幸福。学校是青年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思政课教师就是在这沃土上辛勤耕耘的园丁。师者情怀的有无与大小直接地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情感与情怀,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更何况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矛盾运动呢?思政课教师要以深厚的学养“浇灌”学生,高尚的情怀涵养学生,广博的学识吸引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一个没有感恩之心、没有家国情怀的师者是很难扛起责任完成历史使命的,所以,教师要培育和涵养博大的情怀。

“大情怀”,是新时代发展对思政课教师的必然要求,是师者的内在规定性,也是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必备的素养。只有有情怀的教师才会教育学生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反之,有的人满眼看到的都是黑暗与荒诞,总在抱怨这个时代与社会,时时处处都在“抨击时弊”,这种人打着“忧国忧民”的旗号,标榜自己的崇高,实际上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世界原本有阴有阳,一天之中有黑夜也有白天,你却只看到阴暗只生活在黑夜,到底是你病了呢还是世界病了呢?总之,不能总以个人得失去评判这个时代,而是以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升来评判这个时代。陶行知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句话值得每位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好好玩味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习近平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参考文献

[1] 刘建飞.从大历史视野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N]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0-05-14

[2] 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N]人民日报  2018-11-07

[3] 张维为.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道路 [N]光明日报  2015-04-02(11)

作者简介:王定国,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大视野主导
既要有“大视野”,又要有“小举措”
结构化教学,彰显数学整体系统的教学力量
让小篮球拓宽大视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中职物理教学的主导与主体
中企“主导”肯尼亚基建项目遭非议
平民眼中的大视野
内窥镜的“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