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IP电影中的本土化价值观念建构

2020-11-25 02:42黄丽
银幕内外 2020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本土化

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但对于互联网模式下的年青一代,对官方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念认知程度较低,倾向于接受多元的价值观念。总的来说,国产IP电影虽然火,但观众认可度并不高,与已经形成稳定规模的国外经典IP影迷相比还不成气候,究其根本,在于国产IP电影中的价值观念传达的虚无和错位。《十二公民》体现出当下中国社会对民主、法制精神的渴望,对公民身份的关注。对个体的人所缺失的现代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感问题的关注,对个体现代价值观塑造的关注。

关键词:IP电影;《十二公民》;本土化;价值观念

《十二公民》改编自美国经典影片《十二怒汉》,与美国版本和俄国改编版本相比,具有浓重的本土化气息。虽然是一部典型的室内剧,并且由话剧演员主演,但影片整体逻辑思维清晰,较好展现出当下不同阶层民众的典型性格。《十二公民》是IP改编电影成功本土化的一个典型案例,很多观众表示,没有外国电影翻拍的痕迹,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十二公民》的成功改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基于我们国家现状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仿佛能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或从网上找到他们的言论。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展现出的最具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通过对当下社会的寓言化呈现,实现对中国当下本土价值观念的建构。

一、寓言化社会的呈现

(一)接地气地呈现中国当下社会问题

《十二公民》的故事讲述了一桩模拟法庭审理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通过对原版电影的改编,呈现当下中国社会问题。

《十二公民》的题材将西方的陪审团体制融入我们的司法制度中,引发对司法公正的思考和关注。首先,在故事发展过程中,通过十二个陪审员所代表的各个阶层,让我们感受到普通人法律意识的淡薄,严肃的法庭却成了各自抒发情绪的地方。影片中就是這样,十一个陪审员的态度出奇地一致,当有不一致的时候,当中就有人对持有不同意见者开始讥讽和谩骂,于是有人充当老好人、有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独立思考的缺乏导致辩护的非理性特征明显,对于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部分陪审员观点的转变迅速甚至随意,折射出社会中的“跟风”现象,表现为独立思考能力的匮乏,以及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二)符号化塑造社会身份

美版电影中的犯罪嫌疑人是个贫民窟里长大的孩子,因为贫穷和缺乏教育,便成了有罪的一条理由;中国版本《十二公民》中德嫌疑犯改成了富二代,选取的是当下最容易挑起中国人嫌弃神经的一项“罪状”,符合大众想象中缺乏管教、飞扬跋扈的富二代形象。除此以外,被时代前进步伐抛弃了的、市侩的老北京出租车司机;当下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和稀泥式的普通人,典型老好人角色的数学老师;与大学生“干女儿”谈恋爱的房地产老板;曾经无辜入狱的青年混混;中国当下新生代伪中产职业者——医生,市井化的,精明、操劳的底层小商贩。代言大学里的不法摊贩、以追击不法摊贩为己任的大学保安、孤独的空巢老人、瞧不起外地人却只能靠收房租为生的北京侃爷等等,无一不能让观众找到生活中的对应角色。

二、对“现代性”意识形态的表达

(一)聚焦个体公民身份与现代价值观

作为当今时代主流的“权利公民”与“自由公民”,都强调公民“个体自身”的存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即“个体公民”, 而“个体身份”则应作为“公民身份”的核心所在。在《十二公民》中体现了这一点,十二名家长扮演的陪审员围绕一个社会案件进行辩论和分析,由一开始“快速完成任务”的心态,到后来在8号陪审员陆刚的坚持下,出于理性精神客观分析了此次案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表现出对每一位陪审员作为“权利公民”与“自由公民”的个体身份的重视,也充分表露出对犯罪嫌疑人的个体身份不容忽视。重视陪审员的每一次表达,每一次分析,同时也不能随便对一个案件定性,而应该理性分析,尊重事实本身。在对案件分析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每一位陪审员分析案件的过程折射出当下集体中的个体状态。有人坚持正义的责任感、有人充当和事佬、有人只从感性的个人情绪出发、有人随机应变,归根结底的根源在于,在集体情境中忽视个体的自身价值,不相信个体力量的巨大能量,充当沉默的大多数甚至成为乌合之众,把集体分析的机会当成个人情绪宣泄地,对最后的结果甚至是别人的命运不屑一顾,表现出社会责任感和权利意识的缺失。但是,从头到尾重视证据、坚持自身观点的8号陪审员陆刚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让我们感受到《十二公民》对个人公民身份的强调与引导。

现代价值观念强调自我价值和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包括自主意识、批判反思精神、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等。《十二公民》通过陪审员辩论分析的过程,聚焦个体公民身份与现代价值观,给当下以启示。

(二)构筑本土化的意识形态理念

充满正义感、冷静的克制检察官与情绪化、从自身经历出发持有偏见的出租车司机形成鲜明对比,成为本片意识形态运作的障眼法。影片走向与观众希求紧密结合,本片的意识形态引导个人公民身份的自觉。8号陪审员检察官代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正义的一方,3号陪审员出租车司机则是情绪主导、草率定性一方的代表。在检察官冷静客观地分析中、在以寡敌众的一次次交锋中,散发出他理性、睿智和人性的光辉。《十二公民》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价值观念输出。

参考文献:

[1] 张晓阳.个体公民与个体公民教育[ J].教育科学研究,2013(07).

[2] 张健.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主体意识及其培养[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3] 高明珍.国产IP电影“内容为王”的重构路径[J].电影文学,2018(10).

作者简介:黄丽(1989—),女,湖北黄冈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传播。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本土化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浅析高中生消费价值观的研究
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毒树之果”证据排除规则本土化的必要性分析
泰国神话与印度神话中神祗形象的对比研究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