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长平
(青海省西宁二十八中 青海 西宁 810000)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策略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及信息资源,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前置性作业”教学法是相对于传统的教案教学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要求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情况,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有助于以学定教,开展分层教学,降低数学学习难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建立基于学生学习策略的教学体系,形成学习化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1 “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前提。进入新课程后,如何面对教学内容多,时间紧,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的现实,教师在设计教学案时,要彻底转变以往教学中的一些习惯做法,严格控制知识内容的深广度,不随意拓宽和加深。把握数学教学的定位是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三维教学目标,数学教学的全部内容应该是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立的教学。所以,要实施有效的教学,必须认识教学的全部内容,并合理地整合,动态地实施。
1.2 “前置性作业”的主要内容。
(1)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对学习结果的预期,对学习起着定向和标准作用。课前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可以保证学生将注意力指向重要的学习材料,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课堂听课效果和学习的效率。
(2)数学学习策略指导。新课程对数学学习提出了新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决定着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及学习能力的提升。
(3)预习自学、探究检测。课前预习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追寻中明白,在思考中提升,在感悟中升华,形成有效的知识结构。
(4)课堂提高。①课堂教学设计及问题呈现层次。个体的差异是绝对的,客观存在的,设计有指导的个别教学、设计不同水平可以自主选择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策略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有差异的提高。
②基础训练要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精讲适度,不能过分拔高,人为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师要精选典型、有层次,可以举一反三例题和习题,组织学生分层训练,当堂反馈及时评讲,使学生能用较少的时间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③精加工构建知识网络。精加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策略,在教学案设计过程中要引导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既是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案中设置学生设疑区,教师析疑区、学生构建知识分类区、师生共同反思区。对学生而言,既可记录自己的疑问,又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总结所学知识;对老师而言,可记录批阅学生预习学案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不断完善教学案,使“教学案”的设计“动态生成”。
(5)课后链接。课后链接是学生进一步实现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巩固知识的过程,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通过设置能力训练,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之用,不随意加大拓宽深度,落实分层教学。
1.3 设计“前置性作业”应注意的问题。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增强“教学案”的实效性。教师应研究课程标准,理解和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体现的理念以及对教学的要求,合理使用教材,内化课标要求并体现于教学设计中。
(2)“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教学案”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恰当障碍,使其产生强烈认知冲突与学习愿望,努力尝试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精心研究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学生对前置性作业的认识和学案的使用,还需要进一步指导。首先让学生了解学案编写的来龙去脉和本质,明确使用目标,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体会教师对教材内容、结构重组的辛勤耕耘,认识学案的来之不易,融洽师生教学关系,扩大学案教学的反馈渠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学案更贴近学生实际。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和指导,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引导他们分层次学习迁移,用好不同课型的学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完善前置性作业,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吸取传统教学的优点,融合前置性作业的优势,提高学案编写水平和教师导学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