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雯燕
(青海省西宁市康南小学 青海 西宁 810000)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社会)”、“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从此“道德与法治”这一名称正式与广大师生见面。
为何教材名称要包括道德和法治两部分内容?我认为首先应该弄清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法律就是最基本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并且要明确课程名称中的“法治”也不是法律界域的界定,而是教育领域的“法治教育”的问题。它更强调从小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法律观念,了解法律基础和增强法治意识,而不是要求掌握法条和研究法律。
以道德教育的传承为主,法治教育的渗透从之。二者是本质上的一致关系。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法治渗透,都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并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生活情境下的道德感通和法治警醒。培育孩子做人、做事的法治意识和实践智慧,引导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提出,教材编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注意从儿童实际出发,充分关注启蒙性,合理选择适合儿童发展的德育和法治内容,以培养具有爱心、责任心和法治观念,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的儿童为根本方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扎扎实实落实。因此“道德与法治”教材不仅仅只是名称的改变,而是从内容到理念上都有新的改变和突破。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依法治国的宣传与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应该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追寻的目标。
2.1 积极实现课程知识与生活基础的有机融。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不足,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个人思维,仅仅将理论化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从而提升个人道德品质。例如,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开展的基础,主要是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获得生活技能与感悟。比如对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将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首先,教师可遵循课本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与人交流,整理书包,班级值日等要点,之后让学生通过自主练习与操作提升自身的知识应用技能。其次,教师可列举小学生生活、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判断这些问题的正确与否,如:小明在班级图书馆看完书之后随意将其丢放在课桌上正确吗?应该怎样做?”,小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仅能明确正确的做法,还能从思想上获得提升。JP
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该有意识的尽量多地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找一些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和话题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来优化教学效果。
2.2 注重在实践情景中进行教学。学校生活是每个人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因此“道德与法治”应联系儿童生活实际,优化课程资源,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去感受、体验、领悟,并获得各方面的发展。而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包括各种各样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如教科书、互联网、班级或学校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等等。整合优化、利用好这些资源,能使课程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年级上册《我们的校园》、《校园里的号令》和二年级下册的《传统游戏我会玩》这几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到学校的操场、文化角、功能室和其他各个地方;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可以把孩子们带入自然中去学习,利用真实的情境展开教学内容,学生不但印象深刻,还非常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3 将绘本教学融入课堂。细心的教师应发现,道德与法治教材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绘本的融入。绘本或在教材正版中出现,构成正文的一个栏目或环节,或以主附页的形式呈现,作为对正文的补充。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课中“爱新书,爱书包”栏目和第二课“网到一个新朋友”栏目都利用生动的绘本进行描述;第一课“上学啦,真髙兴”栏目讲述王晓第—天上学的心路历程,第二课“交朋友”栏目讲述小兔子、小猴子等动物交朋友的故事等都利用绘本进行了生动的讲述。绘本教学突破单纯的说教、阅读的教学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表演、续编、小游戏等,让静态的书本知识在学生心中“动”起来。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验绘本人物的情感历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生活,以绘本中的人物的做法为参照,使之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榜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从儿童实际出发,充分关注启蒙性,利用教材、结合生活和其他契机,以培养具有爱心、责任心和法治观念,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的儿童为已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