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斌
(西藏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在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具有知识点多、内容晦涩难懂、大班教学效果差等特点,但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大一新生而言,由于生源质量和学业规划的差异、课程发展和教学质量的需要,要学好这门课程面临巨大挑战。分层次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1]。目前,很多高校将分层次教学方法引入“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中,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然而,由于实际环境限制和教学方式的多种多样,增加了学生适应的难度,加之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成功实施该种教学方式仍然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何以学生基础为依据实施分层次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等数学”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许多新兴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为满足学科发展,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高等数学”课程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学习该课程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通过思维训练,人们更加了解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应用自然规律,所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的发展,都与数学这门科学的广泛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高校应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变化和调整,实施分层次适应性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数学基础相似,教师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辅导,可以有效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作为很多专业的基础必修课,“高等数学”以大班上课为主。这就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同一个班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在高中阶段学习到的知识、内容侧重点不同,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差异,所具有的数学素养和基础不同等,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成功教学的难度。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存在巨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学得很快,理解得很透彻;而有些学生学得很吃力。在这种情形下,分层次教学可以兼顾基础不同的学生,实现所有学生都能“学明白”,消除优秀学生“太简单”、一般学生“太困难”的问题,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应有的教育资源,有力提高教学水平。
高等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作为很多学科的基础,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收集、类比、直觉判断、精确计算、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未来就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毕业即工作的同学而言,需要理解基本概念定理,学懂书本内容;对于准备继续深造的同学而言,在学懂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深挖知识深藏在背后的原理,学会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两种不同的选择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考研学生的标准要求毕业即工作的学生,势必适得其反;同理,毕业即工作的教学标准也不适合考研学生,势必引起培养质量整体下滑。
在大班教学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容易出现“一刀切”的现象,以绝大多数学生的相同情况为依据进行教学,虽然可以避免出现极端的教学情况,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学生个人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启迪明智,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的发展潜力,如果一味地迁就绝大多数人,就难以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无法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
在实施“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中,学校按照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分班,容易忽略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身心造成影响。按照高考数学成绩把学生分为A层次、B层次和C层次。其中,A层次成绩最好,B层次次之,C层次相对较弱,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基础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高考数学成绩固然重要,但还有一小部分学生高考发挥失误,没有进入与自身实力相符的层次,达不到分层次教学目的;有些学生在C层次,但喜欢数学,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升,想到高层次的班级学习,却没有机会。不同层班级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课程上有所差异,对数学能力的培养不同,在A层次、B层次和C层次有同样考研目标的学生,却有不同的考研数学试卷,势必不公平。最后,大部分学生都是成年人,非常敏感,分到C层次班级的学生,无疑暗示其学习不好,对学生的心理容易造成影响。
对同一专业不同层次班级安排不同的内容,培养的学生数学能力不一样。“高等数学”课程是很多专业基础学科,对学生后期发展影响非常大,例如,软件专业A层次学生“高等数学”课程知识储备和C层次学生“高等数学”课程知识储备肯定不同,学习专业课时,A层次学生比C层次学生学习状态好。另外,在A层次、B层次和C层次班级教学方法一致,知识内容一致,达不到“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目标。最后,不同专业学生安排到同层次班级上课,每个专业对“高等数学”课程要求不同,根据专业特点定制相应教学内容,在同层次班级上课导致内容一致、进度一致、重点一致,不能对某一专业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发展埋下隐患。
对于所有学生的考核方法单一,用同样的期末试卷检验A层次、B层次和C层次班级,导致两极分化,A层次班级成绩太好,“高等数学”课程太简单,学生不想学;C层次班级成绩太差,“高等数学”课程太难,学生不愿意学,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体现分层教育结果,导致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差。在每一层次班级,学生数学基础相近,学生学习状态相近,导致平时成绩相近,而学生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达不到“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目标。
综合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和平时成绩并进行预分层,分为A层次、B层次和C层次班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进行调整。首先,鼓励学生的上进心,学习提高的B层次和C层次同学,根据个人意愿是否去A层次班级学习。其次,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个人发展规划的均衡,在A层次班级,老师讲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层次是偏难的,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规划做特殊处理,不施行末位淘汰制,以免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对分到C层次的学生心理进行疏导,纠正低层次班级是差学生的错误观点,强调每门功课都很重要,不能因为学习某一门功课而影响到其他学科,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师需要做出不同的教学大纲,两者的教学大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知识内容大致相同,但重点不同。A层次班级学生基础好,大部分学生规划读研,教学应注重课本,需要适当延伸,分析定理原理和应用,挖掘公式本质,探索知识迁移,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B层次班级学生学业规划多种多样,内容难易适合,注重与实践的结合。C层次班级学生基础弱,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偏多,应注重理论的应用和计算,追求学有所用。
学好“高等数学”课程的重要方法:首先,具备扎实的数学基本功,如果中学的数学知识遗忘,一定要温故知新;其次,“高等数学”课程每一章节都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前一章节是后一章节的铺垫,后一章节是前一章节的升华,只有将前一章真正融会贯通,才可进入下一章的学习。在学习“高等数学”课程时,最好课前预习,做好课堂笔记,及时总结解题技巧,做好课后练习,切忌急功近利。最后,进行理解、练习和复习,注重对“高等数学”课程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书本上的基本习题,才能举一反三,经常复习,加深理解和应用。
考核方式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每一层次实施不同的考核方式,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最终成绩。不同层次班级的期末考试试卷大致相同,但还需有所区分,A层次以中等题为主,适当安排提高题;B层次中等题为主,适当安排简单题;C层次简单题为主。学生的平时成绩由课前预习、出勤情况、课堂状态、课后作业等构成,A层次学生重点考察课后作业,B层次学生注重考查课堂状态和课后作业,C层次注重考查课前预习和出勤情况。根据不同层次调整最终成绩比重,A层次注重理论知识,期末考试占比例大;C层次注重实践,平时成绩占比例大。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着理工科的发展,然而,学生基础不同,个人发展规划不一样,在教学上面临严峻的挑战[2]。“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目标的教学理念更符合学生的客观需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实践方式,“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应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成为一个有效、可靠的教学模式,培养越来越多的具有数学思维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