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琼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福建莆田 351144)
小说是很多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阅读体裁,其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为烘托人物和事件发展而铺设的凄婉、温柔、热烈,或幽静的环境无一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为之动容。小说是众多语文阅读篇目中闪耀着智慧的独特体裁,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备阅读小说的能力与素养,通过读小说、品小说、鉴小说、创小说来达到提升整体阅读素养的目的。可见,小说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应分外重视。
核心素养是一个大的概念,因学科而异。就语文学科而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内涵界定为四个维度,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简单而言,就是语言素养、思维素养、文化修养、审美素养四大素养。核心素养中对学生所要求的四个素养是最基本的、最基础性的素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特别是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渗透四大素养,春风化雨、循序渐进地使其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得到系统的落实与体现[1]。
小说是“文化的使者”,是较能反映社会本质内涵,引发人们无限遐想与思考的文学体裁。它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最大限度地触碰学生内心最柔软的弦,助力学生思想艺术素养的养成。小说具有极大的生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小说阅读给人以酣畅淋漓的绝美艺术享受与体验,它能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智,提升学生审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还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核心素养下,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说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小说同散文、诗歌类体裁不同,它有清晰明了的故事情节与脉络,篇幅可长可短。语言质朴自然,符合民风民情。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择的小说篇目大都具有这一特点,如《祝福》《老人与海》《边城》等。鉴于此,教师开展小说教学首先要鼓励学生去读,让学生以质朴本色的态度去读小说,一般以默读为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不设任务、不追进度,让学生以最自然、最自由、最本色的状态来欣赏小说,继而读懂小说,这是“读”的第一步[2]。
读懂小说之后,便要考虑小说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蕴了。读懂是深情读、真情读的基础与前提,只有读懂了,学生才能尽快建立自我心灵与小说文本之间的默契与产生情感共鸣,继而达到深层理解、真情读阅、感悟情韵的目的。静静地本色阅读,是学生与小说文本进行的一次深情款款的对话与交流,有的学生读到动情之处会泪光点点,因为他们从小说中感受到了“真情与感动”,自然地,在阅读时,定然要用更真的真情、更深的感情来回报这些“真情与感动”带来的心灵震撼。例如,在小说《边城》的阅读中,很多学生在阅读中为翠翠的悲惨命运以及小说中其他人物的“悲剧”而落泪,这落泪中有惋惜,有同情、感动,也有不甘,更有不解。在小说学习中,“读”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是需要拿真情来领悟和感受的一种方式,学生只有默默地读、深情地读,才能读出情韵。
小说是一种美的艺术呈现形式,默读之后,学生读懂了文字,了解了情感,感悟了意蕴,便需要对整部小说所体现的各种“美”进行鉴赏和感悟。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用优雅的审美品位去读出“文之美”。小说的“文之美”主要体现在人物之美、环境之美、风俗之美、文化之美等各个方面。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一步步去发现、去挖掘这些美的形式,通过探究小说中的各种美,来提升学生自身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
首先是人物之美。小说中的人物之美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外貌之美、人性之美、服饰之美等不同方面。《边城》中的翠翠是一个十分“美”的人物形象,如文中对翠翠外貌之美的描写“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对其善良人性的描写如“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这些美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一个纯真清新、淳朴安静、秀外慧中、绰约动人的人物形象。其次是环境之美。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它为塑造人物形象,烘托小说主旨氛围起到了关键作用。《边城》中“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这些环境描写写出了边城清幽、秀丽、纯净的健康之美,为人物人性之美的呈现奠定了基础。最后,风俗之美与文化之美。在学习小说《边城》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两兄弟互让爱情,最终牺牲翠翠幸福的做法很不理解。但当他们明白“谦让”是当时优秀的民族风俗,体验到风俗之美后,便会轻松理解。关于文化之美,小说片段《林黛玉进贾府》中有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描述,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来,并进行分析鉴赏,来感悟中国古典名著中的文化意蕴。
思辨性阅读是小说阅读过程中必须用到的一种阅读策略,小说情节生动曲折,故事的结局设计往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阅读完整篇(部)小说作品后,部分学生会对小说中的部分情节或内容产生疑惑,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用批判性思维去阅读小说,以便更深刻感悟小说所要传达的思想与内涵。教师可通过“立足小说文本,提出思辨性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提出思辨性疑惑”这两种方式来展开小说的思辨性阅读教学[3]。
例如,在鲁迅小说《祝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三个思辨性问题,来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质疑、批判、分析。这三个问题分别是:“小说为何要以《祝福》为题目,这样做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小说中,‘我’为什么要逃离鲁镇?鲁镇对于‘我’来说为什么不是久留之地?”“小说中,作者为何要着重去描写鲁镇人看戏的心态?这样写,对烘托中心有哪些作用?”以上的三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带着疑问和批判的心理去阅读《祝福》,更深层次地感知小说《祝福》的主题。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语文小说阅读应致力于提升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而读与写的结合恰是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不可多得的途径与方式,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实施。丰富的阅读积累,是为广泛而深刻的写作打基础的,小说阅读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能让学生写作的翅膀更轻盈、更自信地挥舞起来[4]。
首先,边阅读边写随笔。写随笔将“读”与“写”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学生在阅读时所做的随笔一般是批注式的。短的随笔,主要表现为学生写自己的鉴赏意见、看法等。如在阅读《祝福》第一自然段时,有些学生在“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等环境描写处,做了如下批注“渲染了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为祥林嫂悲剧命运埋下伏笔”,这便是读中写、读中记。在读完小说后,写结尾式随笔,即读后感。例如,在学完《装在套子里的人》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基于小说主题进行读后感写作,学生可以针对小说的整个主题进行相关写作,也可以就某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皆可。这种方式对学生“读”与“写”素养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次,指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课外小说阅读,不断拓宽文化视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多篇内涵丰富的小说,但对于学生而言,这些小说毕竟只有少数几篇,难以满足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课外小说阅读,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文化修养,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可为学生推荐路遥的《人生》,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小说集,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中外长篇小说,鼓励学生读一整本书,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傲慢与偏见》《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等十分优秀的小说。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可感悟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璀璨生辉,还可感受到外国文化的熠熠夺目,课外小说的阅读为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恰恰是核心素养所要求的。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面临着“改革”与“创新”的压力与挑战。在小说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深刻理解素养理念内涵,将核心素养内化和渗透于整节小说阅读课堂中;另一方面,要积极改进小说阅读教学策略,巧用真情阅读、鉴赏阅读、思辨阅读、写随笔、课外拓展阅读等策略促进小说教学质量的提升。当然,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长期坚持,保持耐心和恒心,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导、春风化雨的引导,方可有效果、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