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金福
(甘肃省武威第八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高中数学是高中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也是高考中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其具有综合性、抽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始终。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必须要突破对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转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1)教学手段落后。在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比较落后,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相对比较单一。部分教师由于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够全面、透彻,致使其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无法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改革理念,这严重影响了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2)学生并未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数学学习效率低下。当前,部分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依然片面地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应用题海战术等,即可提升自身的数学成绩,但结果恰恰相反。还有部分学生常常是临阵磨枪,考试前进行突击,但成绩常常不太理想。这主要是因为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抽象性,学生只有掌握数学学习技巧,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最终提升高中数学学习成绩;(3)过分注重成绩,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常常唯成绩论,认为只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即可,而对学生的主体性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此一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兴趣等的发展,使学生变成数学学习的机器,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1]。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与传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同,教师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数学问题,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一数学问题,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借助小组合作等形式,经过讨论、合作等途径,最终完成数学问题的解答。
教师在高中数学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下开展教学,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定了数学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围绕这一数学问题,积极参与到相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将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2]。
首先,从科学理论上来说,高中数学涵盖了许多领域的知识,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教师必须要依据数据分析和数据计算模型,积极构建一个高效的学习网络。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恰恰是以科学基础为依据,以数学学科内部知识整理为框架,以提问为主要方式,最终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达成有效的数学教学目标。
其次,从教育基础理论上进行分析,教师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必须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相关范围标准、学习动机等进行详细了解,并借助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学习策略开展学习。而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正好践行了这一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在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加强了探究能力、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最后,从心理基础上进行分析,教师在借助问题驱动模式开展教学时,重点不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明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真正实现教与学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构建[3]。
在高中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驱动问题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关键,教师只有科学设计驱动问题,才能保证驱动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具体来说,教师在设计驱动问题时,应立足于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等展开问题的设计,保证所设计的问题能够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学习中;另外,在设计驱动问题时,教师应紧紧围绕学生的问题接受能力,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驱动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最后,在设计驱动问题时,教师还要立足于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设置出层次不同的问题,进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几何概型”的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由于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已经拥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这一部分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使用转盘的形式进行抽奖,指针指定某个位置,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品。那么问题来了,获得最高奖品的概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教师通过这种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学习中[4]。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借助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时,必须明确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最终实现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据此,教师在开展问题驱动教学时,必须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找准问题的契合点,进而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极高的热情、良好的状态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例如,在“平面向量”的教学中,教师就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在铁人三项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必须要借助游泳的形式,从指定的区域横跨过去。如果运动员在静水中的游泳速度为5000m/h,而比赛区域的水流速度则为4000m/h,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要想朝着对岸的方向游泳,在水流速度的影响下,他游到对岸的轨迹是什么样的?实际游泳的速度又是多少?如此一来,在这一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究学习中[5]。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时,必须要进行问题驱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中,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深化其数学理论知识,并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思维等,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学中,教师就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探究的问题“如何了解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接着,教师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引导小组成员紧紧围绕这一数学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亲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共同绘制出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对应图像,进而解决这一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在问题驱动探究学习模式下,不仅能够掌握相应的数学理论基础,也能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数学综合素养。
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你问我答”的教学现状,充分借助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科学设定一些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完成数学问题的探究学习。例如,在讲解“正弦定理”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直角三角形出发,结合边角关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究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先指导学生借助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对正弦定理进行推导,并对这一问题进行延伸,继续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关系在任意三角形中都可以成立吗?”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主动完成探究学习。如此一来,不仅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也促使学生在这一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全面提升了自身的问题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进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6]。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开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时,必须要紧紧围绕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此外,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数学问题,并借助问题驱动,全面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