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探索
——以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2020-11-25 20:04李世勇卜映雪
大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李世勇,卜映雪

(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2)

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我国于21世纪初许多高校开始引进并推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能有效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师生比”失调问题,加强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上的引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在其实施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理论基础指导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最初主要应用于欧美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中,到19世纪末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开始将导师制应用于本科生中,之后美国的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高校开始仿效采用本科生导师制。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较早,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较为成熟,即学生选择学什么、什么时候学、怎么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独特思想的自由,其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实现学习和心理上的自由[1]。在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是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借鉴牛津大学以及其他欧美国家高校的“舶来品”。建国以前,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几所大学着手应用本科生导师制,但未能在国内推广,直到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部分高校开始在其院系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较晚,仍在探索之中。科学的理论知识对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本科生导师制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没有指导工作的思想武器,因而在实践中容易出现问题。

(二)制度建立不规范

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是向西方学习借鉴过来,现处于探索阶段,本科生导师制也多是各个学校各自探索,多依照自己的想法实施,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或某些制度有些流于形式,有些不够科学,主要包括遴选、培训、考核、奖励四个方面的制度。

第一,遴选制度方面,学校应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导师,为学生树立榜样。然而在许多高校中,师资队伍较为薄弱,且由于科研、教学以及自身生活多方面的压力,愿意担任导师的专任教师较少,更不用说遴选这一环节;第二,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应进行一定的培训,除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让导师认识到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认同感,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更好的以身立教,立德树人。但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缺乏这一环节,多为直接上岗,或有的高校只针对评价不合格的导师进行培训[2];第三,我国许多高校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没有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于导师的考核未设置严格和具体的标准,一方面导师对学生思想发展和成长方面的指导成效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也难以将其量化,另一方面多数高校基本上没有明确量化导师的工作量,使得考核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最后,考核过程的不规范,使得导师制的奖励制度也难以真正落实,除此之外,在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师的晋升以及职称的评定依据主要为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担任导师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对其职业发展的意义作用不大,难以激励教师参与其中。

(三)难以实现因材施教,未能满足个性化需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显著,“00 后”本身就是越来越有个性的一代,同时经历过十二年高强度的应试教育,进入大学后学生的情况各异,学生的目标不同,其需求也具有差异性的。然而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是一刀切式的让所有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者调研,或者只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此外,文科学院主要是文学、哲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领域方面的专业,学生主要是高中阶段的文科班级,他们在人文科学知识方面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在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和理科专业表现出一定差异,文科学生更为感性,想象力较为丰富,而逻辑性相对比来说较弱。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也应针对学生学科背景方面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科的需求。

二、以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探索全面育人环境下导师制的实践实施

(一)名师导学,建立四年一贯制班导师制

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思想,学院从一年级起为学生配备新生班导师,从三年级起为学生配备专业班导师,针对大学四年学生成长的阶段性需求和目标导向给予指导和帮助。(1)导师研讨课。导师研讨课形式多样,讲座、下午茶、沙龙等等,注重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关注课程、专业知识教育之外教育的意义,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业、思想、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我院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使学生学有所得,心有所仰。(2)“教授Office Hour”交流平台。学院聘请学科方向责任教授担任专业导师,开展“教授Office Hour”交流活动。结合不同年级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形成专业基础、科研活动、留学深造、生涯规划体系化的四大指导方向,每个方向确定相应的责任教授,由专业导师制定工作方案,每周固定时间以讲座、座谈以及一对一交流等方式对本科生进行指导。寓教于乐,使得学生在一种愉悦的、幸福的氛围中汲取滋养、获得成长,教学相长的效果得以在幸福体验的基础上实现[3]。(3)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导师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推动嵌入式、融入式、渗透式专业思政,促进知识、能力和素养有机融合,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聚焦价值塑造,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同向同行,知识学习与素质提高、健康成才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多元发展。(4)专业导师导研。专业导师邀请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主持国家级、省级SIT 项目,指导本科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培养了自主学习与探索创新能力,人才质量得到提升。

(二)校友导航,探索实践社会导师辅导体系

一般高校都选择在校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学院为实践全员育人理念,架构起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创新性开展“与君说”交流平台,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建立了“社会导师”和“朋辈导师”交流平台[4]。社会导师由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企业的优秀校友担任,通过给学生授课及“结对指导”,一对一追踪培养、一对多动态共建、多对多开展活动等形式,达到学生、大学和社会的共赢。朋辈导师主要是遴选在校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分别从竞赛、学业规划、出国深造、升学考研等各个方向树立标杆、共享成功经验,发挥朋辈榜样的力量。

社会导师也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平台和基地,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的就业方向,了解社会的需求,给予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指导。学院依托社会导师平台创新实践和导师科研项目,通过参与基地实习与创新实践、班导师课题研究、少数语种语言调查、外语志愿服务等项目活动,积极推行“5R”育人机制。以真实的项目、真实的工作机会、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管理、真实的工作压力,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专业能力。

(三)制度保障,落实导师制的长效机制

从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建章立制,规范本科生导师队伍建设和实施要求[5]。学院制定本科生导师制试行办法、班导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导师工作例会制度、辅导员与导师定期联系制度、导师督查制度等。对班导师的岗位性质、基本条件、职责要求以及选聘等做出了明确要求。并建立标准的班导师考核和奖励制度,制定班导师考核细则,考核由学生调查问卷考评和量化考核两部分构成,量化考核依据导师工作投入情况、工作实效进行详细的考核,同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等级评定,对优秀导师进行表彰。为激励专任教师,贯彻“教书+育人”理念,学院将班导师工作经历作为青年教师晋升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学院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校友担任导师制度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要求、管理制度等,从制度上建立和完善导师制体系要求,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能动性、充分利用校友和社会资源,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三、结语

学院在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实践中,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导向,重点从导师课程育人和创新专业实践两个维度,进行了系列研究和探索实践,并从制度上提供保障。通过导师课程,推行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以导师研讨课、教授Office Hour 等交流形式引领和塑造学生核心价值观;通过导师带领创新实践,以“四个参与”和“5R”育人机制等实践参与形式,强化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培养语言服务能力。学院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完善配套班导师制度、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制度等,确保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效力。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导师的猫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